姚睛
摘 要:工匠精神是工作精益求精、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相对于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加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是这一精神的主要内容。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基于这一精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制造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提升,希望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获得高质量的产品,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对于企业产品细节和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已经深入到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在企业发展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还引起了各大院校的广泛关注,希望能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出色的能工巧匠,进一步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
一、 “工匠精神”的相关概述
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一般代表了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主要包括注重细节的工作品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耐心坚持的专注意志以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工匠精神”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相对于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加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 “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发展
(一)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目前,“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很多院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职业指导等就业创业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鼓励任课教师带头践行“工匠精神”,给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大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这样才能够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全面的掌握,进一步强化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 将“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未来的求职方向、求职观念都会直接决定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情况,而要想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工匠精神”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高低年级学生交流会、典型故事报告会以及“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来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将“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来进行开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充分挖掘学生中具有优秀“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三) 全面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发现,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在他们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真正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的有效手段,通过构建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来训练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将相类似专业的学生放到一起进行实践,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提升。
(四) 促进大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主动性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也就是说,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提高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时候,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也需要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去”,结合“工匠精神”进行企业参观、人物采访等,让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工匠精神”在其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其未来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从而实现促进大学生主动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美娟.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367-368.
[2] 宋柏红.關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型模式分析——以上海相关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7):14-16.
[3] 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 毛平,张禧,马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03):109-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