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思是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建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的,它并不需要像过去流行的对文章进行分段剖析、逐层归纳、再概括中心思想的思路,它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思是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建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的,它并不需要像过去流行的对文章进行分段剖析、逐层归纳、再概括中心思想的思路,它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我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文章主线法一篇好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明朗的主线。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准主线,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1.感知主要内容是前提。引导学生抓主线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第一步是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第二步用默读、浏览的阅读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只有“读通课文”才能实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有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才能恰切寻求文章“主线”灵活切入,为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基本条件。寻找切入点是关键如何切入?第一,从课后题切入。有些文章课后题提出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二学段《金色的草地》课后第二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第三学段《少年閏土》课后第二题: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主线问题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批注。第二,从文题切入。有些课题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题切入,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学段《奇怪的大石头》,抓住课题切入主线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大石头的奇怪?第三学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题切入:找出文中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爱。第三,从重点句切入。有些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总起句、中心句或过渡句,点明了中心,可以直接让学生寻找这些重点句,引出主线问题。第二学段《鹅》第一段最后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主线问题是: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学段《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主线问题: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二、文章表达顺序法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文章表达顺序,有助于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还有部分说明性文章和几篇议论文。记叙文中,要了解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写人记事文章,有抓住要素按时间顺序写的,如《北京的春节》;有抓住要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先是倒叙,再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写;有抓住人物特点的不同方面写的,如《少年闰土》;有选取表现人物典型事例来写,如《詹天佑》;有按人物情感变化来写,如《钓鱼的启示》在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同时,还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写景状物类文章,有按地点转换顺序来写,如《山中访友》;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索溪峪的“野”》;有按时间顺序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说明性文章一般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鲸》《只有一个地球》。议论文有固定顺序,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来写。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总是与学习其他内容相结合。有时与概括主要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总是与学习其他内容相结合。有时与概括主要内容相结合,如《秋天的雨》,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法概括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梳理出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是钥匙-有颜料-藏气味-吹喇叭。有时与主线问题相结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提出主线问题:为什么说伯父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引导学生理出文章顺序:关心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有时与文章结构特点相结合,如领悟《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结构特点是首尾呼应,同时理出文章顺序:总写美丽富饶-分写如何美丽富饶,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再总写美丽富饶。三、表达方式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是相辅相成的。领悟表达方法,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研究怎样表达的问题,也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一是揣摩重点语句,领悟表达方法,如《窃读记》里既是中心句,又是主线问题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抓住这句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窃读的快乐与担忧。又如,《桥》中“他凶得像只豹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引导抓住比喻、拟人等修辞来体会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二是感知情感变化,领悟表达方法,如老舍的《母鸡》引导抓住先抑后扬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三是抓住布局谋篇,领悟表达方法,如《再见了,亲人》前三自然段都是以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引导通过这种精巧的构思抒发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还有抓住首尾照应、篇末点题、详略得当等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四、体会思想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文章都有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并且这种思想感情是贯穿始终的。课堂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从何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题目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如《穷人》,引导学生理解表面意思是以桑娜为代表的穷人,读完课文后再引导理解课题,明白本文表达的是对穷人所具有的善良品质的赞美。从主要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如《少年闰土》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主要讲了“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中,闰土给我讲了很多稀奇事、分别的事,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作者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及闰土的可爱。从拓展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理解全文和感情朗读之后,让学生写写此时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的体悟融入笔端,感情得以宣泄,从而整体升华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就不一一列举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