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若祺��
摘 要: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就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叙事研究方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着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植根于生活实践,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以理性反思为教育理论基础,以内涵丰富的故事为研究工具,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式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本文通过介绍叙事研究方法的内涵和特点,来说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叙事研究;故事;经验
一、 叙事研究的内涵
(一) 叙事的含义
叙事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事情。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叙事”或是“故事”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事件或行为活动的描述,即对主语加以人格化,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学者认为叙事是对宇宙万物间的一切事物或活动未发生,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而进行的陈述,或是“为了告诉他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总的来说,叙事就是讲故事,它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讲述,另一个就是故事。
另一方面,叙事既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文体,是伴随着人类语言文字的出现一同产生的,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产生着无穷无尽的叙事作品,是超越时间、超越文明的,是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而不断丰富的。
除此之外,叙事还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体大脑运转的基本方式,是同语言一样无处不在的,存在于人体各个部分的机能中。
本文所讨论的叙事研究又称叙事学,即对叙事内容进行的分析解释。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的出现,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反响,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
(二) 叙事研究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当时几位加拿大学者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学者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改革、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教育界对此也更加重视。
我们所说的叙事研究,即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叙事的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与过去科学性较强的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属于人文研究,强调人与经验教育的联系,强调以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经验、教育事件以及教育行为,使人们明白一定的道理。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教育人感化人的最佳途径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化,叙事研究不再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如访谈、传记、文献等更为贴近真实的经验和实践。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展示教师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重新关注研究的对象的“局部丰富性”,“重新恢复”理性思维,从而挖掘出教育实践中深层的内涵和意义。
二、 叙事研究的特点
与科学严谨的定量研究不同,叙事研究属于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自然性。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从日常生活出发,在自然情境中发掘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向人们阐释其中的深意。这就意味着教育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展开的,只有置身于自然情境中与研究对象直接密切的往来互动,切身观察感受他们的行为目的,才能最直接的感悟到教育的意义,获得丰富的信息。
其次具有反思性。教育的叙事研究可以说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反思过程。研究者在叙事的过程中,一边对研究对象进行叙事意义的阐述,一边反思自己的不足,回顾日常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质疑,以达到对问题或事件认识的深化和提升。因而反思是在原有的行为经验中产生的,叙事研究的发生就伴随着反思的进行。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说明叙事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叙述下来,而是在研究者经过思考发掘后,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传达教育意义为目的,对事件进行教育性的表述。
此外,还应具备简洁性。教师讲述的经历或事件应该是简单而厚重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小问题、小麻烦,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这些小问题、小麻烦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叙事研究也是如此,用简洁精炼的语句阐释深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教育的价值。
三、 叙事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叙事研究是定性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除了包括定性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問题,如受主观因素影响大、误差大等问题。叙事研究也存在着自己的弊端:
(一) 研究方式固化
叙事最开始来源于文本写作,当时的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相同的架构方式,即写作背景——叙事(起因、经过、结果)——结论分析。因此,当叙事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发展成为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后,仍保留着过去在文本写作中的固化结构问题。基本都是先对故事事件进行分析加工,发掘教育意义,然后教育者对这些闪光点进行二次加工,最后用简洁明了的小故事阐述某一道理。
(二) 内容缺乏深度
一般叙事类文本写作要求作者对背景、人物、情节深度刻画,力求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故事的本来面目,以便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因为“只有通过意义诠释和经验分享才能达成真理的理解”。然而,国内的研究者大多重视教育价值的实用性,然后用简洁朴素评论式的语句表述出来,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另外,由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常常是用小事情说明大道理,这使得研究者很少触及大事件,对大事件剖析缺乏经验,这样反而限制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 主观因素强endprint
通常叙事研究选定的研究案例是研究者自己决定,由研究者评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旦研究者有明确的研究意愿且反映强烈,那么叙事的事件就会按照研究者掌控的问题与思路的轨迹发展,使整个研究阐释的意义表现出研究者的主观意志。另外,研究对象的选定是研究者在已划定的范围内进行筛选,以便能为研究提供较多的信息和资料,这种选择方法缺乏客观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四、 发展趋势
近年来质性研究的火热发展,叙事研究也在实践中日益丰满起来,呈现上升趋势。
(一)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叙事研究的研究者们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人文科学的范畴,他们反对任何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的标准,反对理性主义的科学,反对实证主义的科学,这些人认为这种所谓的“纯科学”才是对人文科学的误解,是对主观意识的抹杀。他们过度强调主观意识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片面的否定了理性主义在人文科学中的价值的行为,正是因为当前国内教育领域缺乏一套完整完善的评价体系。随着叙事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式的丰富,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成为大多数学者的诉求,相信学者们会尽快达成共识的。
(二)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叙事研究就是小故事讲大道理,看似具有很强的优势性,但其实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改进,叙事研究也呈现一种开放态势,积极朝着多方向、多学科、多话语的趋势发展,与理性科学相结合,灵活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索。还可以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獲取信息、分析问题,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用“大故事”讲更深刻的道理,实现两种研究的相互交流、相互开放,实现双方的平等对话,实现质性与定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3]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47-49.
[6] 丁钢.像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J].上海教育,20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