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前禽流感的新危害与防控要点

2018-01-29 20:28赵翔陈先亮刘东
中国动物保健 2017年9期
关键词:亚型禽类致病性

赵翔+陈先亮+刘东

摘要:禽流感病毒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不断发生新变异的病毒,对我国的养禽业和人类健康持续造成威胁。本文就禽流感的病毒结构特点、流感病毒对家禽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近几年H7N9等新血清亚型流感的出现对人和禽的致病性增强成为新危害。本文从家禽养殖业角度就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实施、科学的流感疫苗免疫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病毒结构;对人与禽;的危害;综合防控

1前言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目前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非致病性禽流感(NPAI)三大类Ⅲ。

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往多由H5亚型禽流感毒株引起的,当今河北邢台等地新出现的高致病性H7N9亚型流感毒株,加大了对养禽业的危害。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死亡率高,国际兽医局(0IE)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划分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一旦传入禽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低致病性禽流感过去以H9N2亚型毒株流行最为广泛,但自2013年以来低致病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出现增加了诊断与防制的难度。该病毒除了对禽类造成严重危害之外,在过去历史上和当前其对人类健康的持续威胁,进而由此带来的社会恐慌对家禽养殖和消费造成了进一步打击,因此其公共卫生意义不言而喻。

2禽流感的病原学特点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典型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100nm。初次分离的部分毒株,常呈长短不一的丝状,经细胞培养物或鸡胚连续传代培养后可变为球形。该病毒具有囊膜,其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由8个片段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PB2、PB1、PA、HA、NP、NA、M和NS基因片段,可编码11种病毒蛋白。其中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两种主要的表面抗原糖蛋白。根据两种糖蛋白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16种血凝素(HA)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NA)亚型。流感病毒这种特殊基因组结构使之在复制和组装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而出现变异。

3禽流感对家禽的危害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每年的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期,因昼夜温差大、易对禽群造成冷应激,形成流感的集中发生。自1878年Penoncito首次报道意大利鸡群暴发了一种严重的“鸡瘟”,到随后Schafer在1955年证实“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至今是一直威胁养禽业的一大杀手。以蛋鸡行业为例,禽流感疫情对不同地区鸡蛋价格出现冲击效应。

3.1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家禽的危害

H9N2亚型和新出现的低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虽具有低致病性,但其传播速度快,以气溶胶形式在禽场中迅速传播并造成大面积地域流行。产蛋禽群和商品肉鸡易受到感染,可引起病鸡肿眼变形,呼吸障碍、张口、咳嗽;产蛋鸡产蛋下降10%~30%,蛋壳质量下降,对种蛋的孵化率及商品代禽苗健康造成影响;病禽的死亡率因饲养管理水平差异出现2%~10%,甚至更高。在商品肉鸡场,H9N2亚型禽流感常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鸡群,造成病鸡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因呼吸道栓塞造成窒息死亡。

3.2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家禽的危害

H5亚型和新出现的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家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各日龄、各品种的禽群均可感染发病;禽群死亡率迅速上升,呈翻番式死亡;发病顺序从鸡舍部分区域开始,向周边扩散;因病程较短,发病早期鸡群无明显症状。病死鸡鸡冠发紫,气管出血、黏液增多,支气管干酪样物;脾脏出血、坏死;腺胃出血;产蛋鸡卵泡变形,输卵管有白色脓性分泌物。

以往研究认为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储库但不会造成发病死亡。但随着水禽的规模化集约化饲养,HPAI造成了鸭、鹅等水禽的大量死亡,并出现以上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4流感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全球范围内,早在二十世纪时期,人类发生的四次流感大流行对人类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1西班牙流感

1918年至1919年,在西班牙暴发了一次最可怕的流感大流行,约两千多万人死亡,单美国就有近70万人死亡,数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十倍。该病毒在美国各州流行开后,随着士兵的足迹传到了欧洲、中国和日本,进而传遍世界各地。1018~1919年间,全世界共有两亿人感染,尤其是青壮年人。本次流感虽然起源于美国,但造成了大批的西班牙人死亡,所以命名为西班牙流感。4.2亚洲流感

1957年,Zhao等报道中国贵州发生H2N2亚型流感,随后传遍中国、香港、新加坡,随后传遍世界。Kawaoka等(1989)分析发现,该病毒的PB1、HA、NA基因均来自禽类病毒,此新病毒逐渐取代了原来的H1N1亚型病毒流行。

4.3香港流感

1968年,香港出现新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从华南地区迅速传播到东南亚及全世界,暴發了第三次流感大流行。Kawaoka等(1989)研究发现PB1和HA基因来自禽流感,是一个禽一人杂交病毒。

4.4俄国流感

1977年俄国暴发二十世纪第四次人类流感,该病毒与五十年代的H1N1相似。

4.5香港97年流感

1997年5月从香港一名死于重症肺炎与雷耶氏综合征的男孩体内分离到一株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其8个基因均来自禽类。当年共有18位香港居民感染,其中6人死亡。

4.6当前禽流感对人类危害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增多,主要包含H7N9亚型、H10N8亚型、H5N6亚型三种。endprint

H5N6感染人病例首次在云南报道,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痰、呼吸困难,双肺炎变,因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有明确的野禽接触史,当地活禽市场广泛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

自2013年3月在我国华东地区爆发了由一种全新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事件。相比H5N1亚型禽流感,该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更强和传播速度更快,截止2017年6月1日,人感染H7N9总数1,533例,死亡592例,病死率为38.62%,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5禽流感的防控

禽流感对我国养禽业的危害来自于家禽感染死亡和禽流感的公共卫生影响被不当宣传引起消费低迷两个方面,所以作为养殖从业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应做好禽流感的防控知识宣传和疾病防控工作。

5.1大众媒体对疫情报道方式、内容的改进与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爆发的次数大幅增加,其危害日益加深。我国正处于社会思想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极易导致危机发生。如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道,是我国新闻界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各行各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对本行业外的知识了解减少。在缺乏有效的知识宣传和部分不良媒体以“标新立异博眼球”为目的的片面宣传下,对社会的稳定和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以“速生鸡”事件为例,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由于媒体从业人员对家禽产业方面知识的欠缺,将人类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通过大量的遗传育种工作培育出的高产肉率品种肉鸡,扣上了“速生鸡”的帽子,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怪物化”形象,确实让人感到悲哀。反观《人民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的党报,在关于H7N9禽流感报道中做到了及时发布疫情相关信息而实现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担负起了传播健康的理念,对相关的医学健康知识进行了普及传播;消除公众恐慌、正确引导舆论达到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

5.2积极进行流感综合防控,提供安全食品,保障人类健康

5.2.1升级产业模式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从种禽到商品饲养到屠宰熟食加工的一条龙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不同生产环节企业通过深度合作以打通全产业链模式也在蓬勃发展。但在当前养殖环节,不同地区及同地区不同饲养品种(鸡、鸭、鹅、鹌鹑等)在饲养规模和饲养模式上差异很大,不利于疾病的防控。以肉鸭和鹅等水禽为例,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差异造就了依附水体和旱养两种截然不同的饲养模式。与家禽相比,简陋的禽舍环境、小而散的饲养模式,增加了流感等疫病的防控难度。

5.2.2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致病性微生物传入禽群和在禽群中传播的一套流程,以在污染源和养禽场间创建保护屏障为目的。所以所有生物安全措施基本要求就是执行到位。

5.2.2.1做好禽场的布局规划

禽场生产区、隔离区、管理区等不同区域规划合理,人员通道与物料通道(包括净道和污道之间)分开,避免混乱和污染。

5.2.2.2加强卫生和消毒

加强卫生和消毒包括饲养管理人员和禽舍环境两个方面。加强人员进出场区的卫生消毒,为饲养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强化卫生习惯对其在养殖工作中禽舍的清洁整理是与积极影响作用的。定期对禽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流感高发季节增加消毒密度,注意消毒剂的交替使用和配伍,强化消毒效果。空舍期集中清理冲刷后彻底消毒,借助实验室手段评估消毒效果。

5.2.2.3做好病死禽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禽及时处理,粪便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还田,防止两者在污染环境的同时成为疾病扩散的源头。

5.2.2.4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疾病的接力传播形成常在性流行;控制好禽舍小环境,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防止不同禽舍间疾病传播。

5.2.2.5合理的药物保健

疾病高发季节或易感日龄,额外补充维生素等营养元素、采用中药制剂调理机体,提高禽群的抗病力。

5.2.3科学疫苗免疫预防

禽流感病毒本身的基因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出现变异,近年H5N6、H7N9等新血清亚型的出现和毒株毒力的变化是最好的例证,随之而来的是流感疫苗毒株在不断地更新。疫苗免疫是降低发病几率和减少带毒率的有效途径。

5.2.3.1选择高质量疫苗

针对当前流感流行动态,国家已对禽流感疫苗的毒株及时进行了调整。除H9N2亚型常规疫苗外,推出了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8株+H7N9 Re-1株),这对禽流感防增添了强有力手段。但市面上不同厂家疫苗产品质量存在一定差别,疫苗吸收程度、抗原含量、免疫应激大小及产生抗体水平、临床保护效果等方面都是作为养殖群体在选择疫苗时的评价内容,所以选择高质量的疫苗是良好免疫效果的前提。

5.2.3.2良好的免疫操作

良好的免疫操作可使每个禽只个体获得充足剂量的疫苗,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随着集约化饲养和劳动力资源短缺,养殖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下降,如何对免疫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具体免疫操作中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成为一个难题。

流感灭活疫苗的提前预温摇匀、免疫器具的消毒与无菌操作、免疫时间和天气的选择、针对不同日龄禽只采用最佳免疫注射方式等方面工作执行到位,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疫苗免疫应激。

5.2.3.2合理的免疫程序

针对不同品种禽类对疫苗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母源抗体水平、饲养周期长短和饲养模式差异等方面,流感疫苗的免疫剂量、首免日龄、免疫次数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高危地区快大型肉禽多在7日龄对H5、H7、H9亚型流感疫苗进行一次集中免疫,在28日龄左右即可产生较高的免疫保护性抗体并维持到出栏,但要注意20~28日龄这个阶段母源抗体的衰减殆尽和疫苗免疫抗体空白期的综合防控;对饲养周期超过70日龄的不同肉用禽种实行两次流感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对蛋禽、种禽按照免疫程序开产前进行3~4次免流感疫苗免疫,免疫间隔和免疫剂量要进行科学调整优化。

5.2.3.4免疫效果監测

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免疫禽群进行流感抗体水平监测,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可指导筛选疫苗、免疫程序调整与适时补免、对禽群抵抗流感感染能力进行评估。

6结语

禽流感病毒作为一个对禽类和人类持续造成威胁的病原,除了对其进行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外,各类媒体应以正确的方式加强对社会公众进行流感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以避免产生过度社会反响,加强社会稳定。

禽流感病毒对养禽业的威胁是来自对家禽感染发病和人类健康影响造成禽类产品消费经济打击两个方面,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H7N9亚型禽流感的出现使养禽业出现了巨大损失。从养禽业角度,应通过产业模式升级、加强生物安全防范、科学免疫预防等途径保障禽类免受流感威胁,提供安全、优质的禽类产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亚型禽类致病性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Bm亚型血型血清学一例分析
849例妇产科患者HPV基因分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鸡大肠杆菌的血清抗性与致病性检验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
防治禽类流感瘟疫的饲料添加剂
猪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