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划萍+邱慧
[摘要] 目的 观察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180名学生,调查其2015~2016学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生活方式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36名大学生超重及肥胖,占20.0%。男女生的中长跑平均成绩处于及格水平。男女生生活方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生运动锻炼行为得分高于女生(P < 0.01),而女生的人际支持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 < 0.01)。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与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呈正相关(P < 0.01);生活方式总分与学生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大学生平均体质健康处于及格水平。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水平具有影响作用,其中运动锻炼行为对体质健康水平影响较大。建议社区、家庭、学校多方联动,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大环境。
[关键词] 生活方式;体质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2(c)-006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 and physical health,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students from grade 2013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lifestyle during 2015-2016 academic year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irty-six students were overweight and obese, accounted for 20%.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of middle-distance running for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as in passing grad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life style total score (P > 0.05). The score of boys′ exercise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irls′ exercise behavior (P < 0.01), while the score of girls′ interpersonal support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oys′ interpersonal support behavior (P < 0.01).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eight, body weight, vital capacity, and standing long jump (P < 0.01); the scores of students′ lifestyl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dy weight and BMI (P < 0.05). Conclusion The averag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passing grade.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level, among which the exercise behavio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level. It is suggested that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schools should be linked together to foster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Lifestyle; Physic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
增强大学生體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大学生体魄强健、身心健康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单单是学校体育问题,也是教育、家庭及社会问题[1]。随着社会转型及现代元素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稳步提升,网络电子产业新兴事物的出现,加上大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生活方式中的休闲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状况以及运动锻炼情况与健康影响最为密切[2],大学阶段是逐渐独立和健康行为发展定型的黄金时期[3]。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大学时代的健康,更会影响成年时期甚至一生健康[4-7]。因此研究现代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其改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及健康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endprint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3级所有学生中按性别、专业分类,然后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列,等距选取男生39名,女生142名;年龄20~22岁,以此1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5年10~12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8]测试方案及评分标准,测试181名男女大学生2015~2016学年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1000米(男)/800米(女)7个共测项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1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9.4%。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由王冬[9]于2009年研制,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0.840,内在一致性信度相关系数为0.892。该评价量表包含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8个维度,由38个条目组成,涉及到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每一条目按照5分制Likert评分标准:“从不、偶尔、约半、经常、总是”对应分值为1~5分。分数越高表明该学生该条目反应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值越好。38個条目中正向评分的条目有33条,反向评分的条目有5条。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
被测试的180名同学中,男女生体质健康平均得分均在及格水平以上,女生的成绩显著优于男生(P < 0.01);男女生的体重指数(BMI)均处于正常范围,男生的BMI显著高于女生(P < 0.01);男女生的中长跑成绩均处于及格水平,女生成绩相对优于男生(P < 0.05);男生50米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女生(P < 0.01);男女生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从体质健康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超重及肥胖占到了20.0%(36/180)。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较高,从测试总分来看,不及格率为6.7%(12/180),及格率为75.6%(136/180),良好率为17.2(31/180),优秀率仅为0.6%(1/180)。见表2~3。
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比较
180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生活方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男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 0.01),而女生的人际支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 < 0.01)。见表4。
2.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与生活方式各构成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与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呈正相关(P < 0.01);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均与大学生BMI水平呈正相关(P < 0.05);人际支持行为与50米呈正相关(P < 0.05);生命欣赏行为与体重呈正相关(P < 0.05);生活方式得分总分与学生体重、BMI呈正相关(P < 0.05)。见表5。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出行方式、锻炼习惯、饮食结构等,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较大的影响[10]。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容乐观早就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上海也实施了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体育联赛积分制改革等措施,但没有证据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力扭转。
本调查发现,我校的学生体质健康平均得分处于及格水平,男女生的中长跑平均成绩处于及格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体质健康各项目成绩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超重及肥胖人数占到了20.0%,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较高。超重、肥胖与膳食不合理、体育锻炼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长跑成绩反映学生心肺功能水平,中长跑成绩低下显示学生耐力素质较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业的压力、家庭及社会的导向、体育伤害事故导致的风险规避、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熬夜、过分节食或暴饮暴食、长时间上网)等均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11]。
生活方式健康与否决定了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起居有常等[12]。从生活方式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男女生生活方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男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 0.01),而女生的人际支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 < 0.01)。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造成[13]。生理方面,大学女生已处于发育成熟阶段,由于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出现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等[14];心理方面,女生大多比较内向、含蓄,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运动过程中易疲劳,怕脏,怕受嘲笑等。
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与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呈正相关(P < 0.05);BMI能更好地反映人体的身材比例及营养状况,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均与大学生BMI水平呈正相关(P < 0.05);生活方式得分总分与学生体重、BMI呈正相关(P < 0.05)。运动锻炼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将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当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规行为构成[15]。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应思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从体育的生活化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此外,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及健康责任行为均影响着学生的身材匀称度,而这些除了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还需要家庭、媒介、社会合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观[16]。endprint
3.2 结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处于及格水平;大学生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水平具有影响作用,其中运动锻炼行为对体质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3.3 建议
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体育教育虽有责任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但仅凭学校体育一己之力根本扛不起“增强学生体质之大旗”[17]。应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18]。因此,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提高整个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其次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体育活动空间,为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最后,加强家庭体育生活化理念的灌输,养成全家一起锻炼的习惯。家庭对孩子体育运动的重视与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19]。家长不但要在态度上支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还应主动与孩子一起运动,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举措。最终,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系[20],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多方协调互动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成伟,唐炎,张赫,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4,34(8):56-63.
[2] 秦德平.大学生健康及其生活方式促进的优势因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104-106.
[3] 王冬,许宏,吴娴波.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90-792.
[4] 季成叶.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2005年[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5] 宗占红,周建芳,夏媛媛.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83-685.
[6] Landsberg B,Plachta-Danielzik S,Lange D. Clustering of lifestyle factors and association with overweight in adolescents of the Kiel obesity prevention study [J]. Public Health Nutr,2010,13(10A):1708-1715.
[7] Bektas M,Malak AT,Yumer AS,et al.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nutritional habits regarding cancer prevention and healthy lifestyles [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0, 11(5):1347-1350.
[8] 張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14,34(9):5-10.
[9] 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10] 杜发强,樊晶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3):60-67.
[11] 李文源,谢清华,蔡旺.影响青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2):93-96.
[12] 傅善来,姚正鸣.论健康生活方式[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4):156-157.
[13] 周蔷.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81-82.
[14] 郭洁,胡娟娟,陈翔.高校女生缺乏体育课兴趣原因及对策探讨[J].新西部,2012(1):222-223.
[15]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6] 郑兵,罗炯,张驰,等.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促进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J].体育学刊,2015, 22(2):63-71.
[17] 唐炎.体育入高考:“热议”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3,28(2):1-7
[18]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 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26-230.
[20] 章建成,平杰,任杰,等.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收稿日期:2017-09-27 本文编辑:李岳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