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辞》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昆仑意象进行分析,主要从神话和现实的分界、想象中的的美好世界、精神长生这三个方面入手;最后对昆仑神话中所体现的精神文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敢于开拓探索的精神,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的精神
关键词:《楚辞》;神话;昆仑;神话意象
一、楚辞中的昆仑
(一)有关诗句
《楚辞》中与昆仑相关的主要有:
《離骚》中:
1.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县圃”即“悬圃”,神话中的地名,意思是“悬在空中的花园”。
2.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灵琐”指的是神灵集中之地,即县圃。
3.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白水”是神话中从昆仑山发源的一条河流;“阆风”是神话中地名,即县圃。
4.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春宫”是神话中东方青帝所居仙宫,此处仍指昆仑县圃里的神仙宫室。
5.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6.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赤水”是古代汉族神话中源出于昆仑山的水名。
《九歌》中:
1.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九章》中:
1.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天问》中:
1.昆仑县圃,其凥安在?
2.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增城”即层城,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层。
3.四方之门,其谁从焉?“四方之门”出自《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面有九门。
4.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冬暖夏凉,四季常青的仙境。
5.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石林”即“玉林”,昆仑山上有玉石树林。
6.黑水玄趾,三危安在?“黑水”是源出于昆仑山的一条河流。
(二)昆仑意象
1.神话和现实的分界
《离骚》中主人公有两次出行,并且这两次出行都与昆仑有一定联系。后主人公等了很久,帝宫门卫都不肯开门,于是主人公只能继续出行:“朝吾将济与白水兮,登阆风而紲马。”第二次出行:“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在昆仑山上。古时的人一般把昆仑山分为三部分,《水经·河水注》中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大帝之所居。以此来象征宇宙层次。因为登上昆仑可以长生不老,而人在现实世界中生老病死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昆仑之上为神,之下为人,昆仑也就隔开了神话和现实。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第二次出行是:“吾令丰隆乘云兮”“吾令鸩为媒兮”第三次出行则是:“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望舒“是为月神驾车的人,“飞廉”是风神,由此可见,主人公出行有各路神祗相侍左右,出行的规格之高可见一斑。并且,主人公在神界的地位也并非普通,“吾令丰隆乘云兮”“吾令鸩为媒兮”“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的待遇,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被众人嫉妒,造谣诽谤其善于淫荡,“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且穷困潦倒,“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此时也”甚至举国上下无一人了解他,只能落得跳水投江的结局,“国无人莫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彭咸之所居。神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甚大,便有了明显的对比。
并且主人公之所以选择出行前往神界,并非贪恋长生,而是对当时的现实世界已是失望透顶,宁可“伏清白以死直兮”,也不愿身陷这污浊的现实。第二次出行还找了灵氛算卦,用花椒精米求其赐福,用香草的变质表明世俗的黑暗。两次的表白心迹,正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心情,渴望从其中抽身出去,进入光明美好的昆仑的心愿的体现。
2.想象中美好世界
昆仑既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昆仑之上,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仙宫庭院,也自是数不胜数,在《淮南子·地形训》 中有这样的描述:“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旁有四百四十门……旁有九井玉横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所以作者登上昆仑才能觉得 “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河伯》 ),但是当作者从昆仑上下来,回到现实中,他就哀叹秋冬的余风依然凄凉;他开始踌躇不前,心里开始迷惑该往何处去?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依然矢志不改,即使要一生注定贫穷困苦,也会一直坚持心中的正义,也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而作者塑造昆仑这个美好世界,是因为现实太过污浊,所以用它与现实相对,就像西方的天堂总是对应地狱一样,愈发凸显出了现实世界的浑浊不堪,同时反映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3.精神得以长生
昆仑是座宇宙山,是沟通天堂、地狱、人间的枢纽,是九重的通天阶梯,是死亡与永生的分水岭,有生命树、不死之药之类神话宝物。企求长生的人,来这里才可找到希望。作者也在《九章·涉江》中提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同时也可以表示在远古时期由于各种天灾是人力无法阻挡的,再加上人的寿命不长,所以人们总是渴求有一个无灾无祸的地方,可使人长生。但作者真的只是与众人一样,只是渴求生命的绵长吗?当然不是。作者在《天问》中屡次发问:“何所不死?“延年不死,寿何所止?”这便是作者对流传已久的原始不死信仰提出的质疑,表现出了诗人具有清醒的理性意识。
同时,《远游》这篇作品的真伪之所以至今为人所争论不休,也正是因为文中大量的“神仙思想”、“出世思想”与屈原的思想不符。但是笔者认为,诗人在诗中所写的一些求仙之语并非字面上所表现的宣扬神仙思想,而是将其寄托于精神,希望能得到精神的长生,而非肉体。所以作者才会屡次表明自己即便是失去生命也不肯有损自身高洁品格的决心,但是他也有所顾虑,担心即使自己抱石沉江,君王仍不会听从劝诫,但是他的理想,并非是登上昆仑就能实现的,所以只能用自沉汨罗江的办法来追求精神的长生。他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为了国家可以奉献一切。endprint
二、昆仑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由昆仑神话而衍生的昆仑意象,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对后世的影响:
(一)敢于开拓探索的精神
永远坚持着对未知的探索,在不断地否定中寻求进步,这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之一。在昆仑神话中,不仅从古至今的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也有对社会发展规律探索。
由于昆仑自古以来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一座神秘而又高不可攀的高峰但越是神秘,人们也就越加渴望发现它、了解它,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中,许多人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寻求真正的昆仑山的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祁连山为昆仑、汉武帝钦定“昆仑山”,唐代李道宗、侯君集追击吐谷浑王寻找“河源”,并赋诗一首,清代康熙干隆两次派钦差考察河源昆仑,纪晓岚编写《河源纪略》等。这些故事或行为不仅仅是对山和水的探寻,其实更是对民族之根的寻求,对理想的苦苦追寻。
(二)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昆仑神话中有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尤其是属于中国的英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日月是其双眼,五岳是其四肢和头颅,江河是其血脉,草木是其毛发,泥土是其肌肉,矿藏是其筋骨,其余的则是人类。而女娲也为补天和造人费尽心力。鲧为了治水甘冒风险窃取息壤,中国神话中的主人公为了人类的幸福即使犧牲自己也无悔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历代中华儿女,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这种精神,为了国家的发展前赴后继。
(三)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的精神
昆仑神话另有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以人为本的意识,以及爱护、尊重生命。如共工与颛顼的故事,他们为了天下之主的位置,但却导致天灾,人民无家可归。而女娲亲眼目睹这一切,看见她所创造的人民在遭受灾难,内心痛苦不堪,于是她寻来五色石,将其融化为石浆,用其补天。她还寻来神龟,砍断其四肢,用其来撑住倒塌的天,她为了止住汹涌的洪水,斩杀暴龙,最终修补了共工和颛顼造成的灾难后果,使人民得以重建家园。而大禹为了解救年年为洪水所困扰的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悟出了洪水应疏不应堵的道理,解决了洪水的问题。而这些为了全国的百姓,大公无私的精神成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吴广平.楚辞全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佚名.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汉]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姚宇亮.离骚之“昆仑”新论[J].中南大学学报,2007(01).
[6]张崇琛.昆仑文化与楚辞[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7]李炳海.昆仑地望与东夷文化区的西限[J].东岳论丛,1992(02).
作者简介:朱熙钰(1994.8-),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