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霞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永安366000)
啦啦操指的是利用音乐的衬托,结合参加者舞蹈动作的高完成度,展现出其具有的高超技能,集中表达出参加者的青春与活力,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啦啦操具有的基本特点是动作上具有统一性,而且充满激情,形和神在激情的带动下高度一致.啦啦操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的美国校园,最初的作用是观众给运动的队员加油,后来从加油助威的作用中分离出来,在欧美形成一种运动风尚.时至今日,在很多赛事的运动场中,皆可以发现啦啦队表演的身影,其中有些即可划归到啦啦操的范畴之内[1].该项运动从21世纪初传入我国以后,一直深受学生的热爱,这使得啦啦操的感染力日益增强,每次到大型高校运动赛事时,均可以发现啦啦操的身影.
针对福建的几所高校,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对这些院校的体育运动教师、参与啦啦操运动的学生,还有其他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采用了几种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即利用对几所高等院校学报,以及知网、万方等资料内容进行收集的形式,阅读分析相关的数据内容;②问卷调查法,即对上述几所福建省高等院校的教师还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发放数量为400份,共收回398份,回收率是99.5%,其中有效问卷的数量为388份,占问卷总数量的97%;③访问谈话法,通过电话访问、现场座谈、QQ或者微信联系等几种办法,按照研究目标内容同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访谈;④数理统计法,对于所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整理出来的咨询材料加以统计处理,并借助Excel表格等形式,使问卷得到系统分类等.
福建省在啦啦操推广的现实情况上是有自身特点的.超过80%的啦啦操运动参与人员认为参与该项运动的意义在于身体的锻炼,有近5%的学生投入运动的原因在于兴趣较浓厚.另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侧重于啦啦操的表演功能,想为自己塑造一个更加丰富的社会锻练场景,而从后续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多持此意愿的学生,因为学校未能组织相关比赛而事与愿违.再者,有些学生参与运动的目标不够明确,只是看身边其他同学参与,也随意参与其中.啦啦操运动学生认知情况中,侧重于强化体质者占12%,侧重于祛除疾病者占12%,此外如倾向于娱乐休闲者为10%、心理调整者为11%,应对考试者为55%.
教师及教练员能力水平,会对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前景产生关健性影响,基于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拥有优质啦啦操专业教学基础的教职人员占到受调查者总数的54%,其中多数集中于福州、厦门等几个发达城市,这些教职人员中,拥有啦啦操裁判专业证书者约占半数,同样多集中于几个城市.这表明,啦啦操运动在福建省的发展不够均衡,有省内广泛交流的必要性.通过观察各高校进行啦啦操运动指导教师的年龄,可以知道,30岁以下(含30)的教师占比为35.6%,31岁至45(含45)的教师占比为52.5%,其余为45岁以上教师.从学历角度分析,专科占比为2.6%,本科占比为76%,其余为硕士和硕士以上学例.在教学年龄方面,有5年以上啦啦操运动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为8%,3年和4年的教师占比为32%,其余为不足3年的教师(见表1).教师的基本情况大致反映出了高校啦啦操运动的教育水平,即教师尚有很大的能力发展空间[2].
利用调查分析法及访谈法等,发现啦啦操运动在学生群体中的推广中,有超过80%的高校学生利用电视及网络等信息来源手段,对啦啦操项目加以了解.除了个别体育优势院校开设了专业化的啦啦操运动项目课程,其他超过75%的高等院校并没有直接视啦啦操为必选项目,而且大多只将该运动项目局限在校队或者业余运动团体,参加运动的学生人数较少,影响力也比较薄弱.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对于啦啦操运动还是有浓厚兴趣的,只有不足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或者不想参与其中[3].这种学生兴趣的高比例与学生实际参与情况的低比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本地各高校运动指导者加以注意.
有65%的学生拥有一次或者一次以上的比赛经验,但省级以上比赛的参与者比例则明显不高,只有15.2%,其余则只是市级或者校级比赛的参与者.这非常鲜明的突出了一个问题,即运动参与者的比赛热情很高,然而福建本省各高校所举办或者参与的比赛机会有限,基本上只有几年才能举办一次的大学生运动会可以有机会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因为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或者是管理者够不重视的主观原因,最后没有机会让学生参与比赛[4].对于运动负责人而言,若想真正提升本省高等院校啦啦操的运动竞技能力,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之投入到各类大型比赛场合中去.
啦啦操运动需要特殊的场地与设施,大多数高校并没能给予很好的配合,很多高校存在场地简陋、器材过少的问题,对于持续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增强啦啦操运动的推广普及力度是不利的[5].福建省高校啦啦操运动在起步时代上相对较晚,和国内其他先进地区比起来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未能同国际范围内的啦啦操运动相接轨.时至今日,有相当多高校正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啦啦操运动具有的无穷魅力,对其运动价值加以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需要积极应对校内开展广泛度不高、高校间体育实力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学生的运动状态,使啦啦操运动有一个更加辉煌的前景.
表1 福建省高校啦啦操师资情况
(1)啦啦操运动对高校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福建省各高等院校开展普及有学生基础,能够起到增强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表现出学生青春活力的效果,还有助于带动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之心理得到调节、情操得到陶冶.
(2)福建省各地区存在着体育教学水平的高下差异,在啦啦操发展方面同样有这个问题.不同地区相关教师或教练员的能力,学生的水平状态都很不均衡,尤其像福州、厦门一带,师、生能力水平较高,而像龙岩、南平一带,则师、生水平较差,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发挥出啦啦操运动专项协会的作用,让优势地区带动弱势地区,以保证啦啦操在全省范围内的全面均衡发展.
(1)福建省在高校啦啦操方面的教师培训不足,对于专门管理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而言,需要在高校范围内全面引入人才,保证啦啦操训练的师资来源丰富化,同时利用多种有效策略,增加本省高校啦啦操教师人才的培训力度,使教师队伍人才结构更趋合理[6].
(2)各地市可以考虑成立形成啦啦操运动专项协会,以定期或者非定期方式举办相应的赛事,迄今当地还未能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啦啦操运动比赛,因此可以用专项协会的方式,推动品牌赛事的落实,提升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如何对于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关注力度.
(3)国际上啦啦操运动的先进市场化运作经验,特别是其自身走向良性循环轨道的经验值得本省加以借鉴.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本来具有向国际学习的地域优势,可显然啦啦操运动在市场化方面的运作还不成熟,依然需要大力进行发掘,以使啦啦操运动形成表演、竞赛等方面的积极扩散效果,使之一方面作为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正当的商业副产品效益,从而以经费养教育,最终达到体育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状态.
(4)福建省各高校有必要对体育设施与体育资源加以整合,保证资源的集中优势发挥及作用共享.福建省各高校均有不同优势的教学资源,而其体育设施等情况存在校际差异.鉴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利用地理区域划分的策略,使单一高校处在大的学区之中,且保证学区内的各高校啦啦操运动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运动环境.
(5)福建省应当促成各高校强化啦啦操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和其他可在高校范围内及校际实施的体育运动项目像健美操等比起来,啦啦操运动虽然近些年有较快的发展,可是学生群体对其关注度依然普遍较低,为此,体育教师需要在授课时增加相应的教学与推介内容,以便增加学生对其的了解程度[7].而在课外时间,教师或者教练员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参加相应的运动社团,以便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其中.
[1]王放.啦啦操运动的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0):178-179.
[2]李萍.我国啦啦操科学研究进展——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6):80-85.
[3]胡玉梅.啦啦操融入健美操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7):120.
[4]王燚.广西省啦啦操运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圈,2017(9):26-28.
[5]孙铁民,李惠娟.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2(4):45-46.
[6]刘颖.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啦啦操运动队的教练员现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5(29):130.
[7]王莉.浅析体育舞蹈在四川省高校中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4(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