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中,建湖县城的那条老街依然清晰,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商铺、公共浴室、小吃店挤满了临街的建筑。平时,这里就是个热闹之地,到了腊月,置办年货的人们更是从四面八方云集,年味儿便一天比一天浓起来。
我的年味中,在腊月将尽的日子,随父亲到老街的公共浴室里洗个澡是必不可少的。从浴室出来,已是黄昏时分,但我总舍不得立即回去,常常流连于老街上现场书写春联的摊点。大红的春联纸,如漆的墨迹,摆摊人潇洒地挥毫,挂满一墙的已经写好的春联,这一切让我深深地着迷,在寒风中,我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又像是在欣赏一件件最美的艺术品,我忘了一切,潮湿的头发冻结成了冰碴也浑然不觉,直到暮色降临,我才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恋恋不舍地踏上回家的路。
父亲是个农民,不懂得太多的道理,他看着我喜欢书法就很高兴,给我讲他所知道的所有关于书法的知识,抓住一切机会培养我的书法兴趣,比如这个牌匾上写的是什么,这个字是如何如何的好,又是哪个书法家写的……就这样,书法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可惜当时没有书法老师,我常常只是一个人在家里写写画画,父亲也只是看到我写出一两个好看的字时夸夸我,训练完全不得要领,然而对书法的兴趣却与日俱增。考入师范后,学校非常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也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的训练,还专门开设了书法课程,我对书法的兴趣就像夏日操场上的草儿一般疯长起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颜体楷书入门,后又专注于行草,并广泛涉猎二王、颜真卿、黄庭坚等名家的传世法帖。记得那些年的暑假,我都要到文化用品店里买上一两瓶墨汁、几卷毛边纸,带上毛笔和字帖,在家里天天坚持练字,从不间断。每每练字之时,电风扇就要关掉,不然会吹得纸和字帖乱翻,酷暑之中,汗流浃背是时常的事。母亲心疼,总说练字有什么用,劝我到外面去乘凉,我却不以为然,反而乐在其中,特别是看到自己的书法水平日益提高,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1996年,我被分配到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工作,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学习书法的痴心从未改变。其间,我多次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获得不少奖项,常常引以为喜。2006年,我的书法作品入选江苏省第六届书法新人新作展,我也加入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成了一名省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正如一只小小的蝴蝶,我无意地扇动翅膀,却影响了学校的一项重大决策。
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专门设置了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因为我对书法特别感兴趣,所以上起书法课来就特别起劲。每到书法课的前一两天,我就开始提醒学生,让他们带好字帖和写字用具。对于备课,我更是全力以赴,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要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不断地摸索中,我学会了用“边角料”时间,比如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睡觉之前等等,我总会在脑子里琢磨近期的书法课该怎么上。由于备课充分,我的书法课总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我还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书法故事,向他们推介优秀的书法作品,带他们去看书法展览,在班级里设置写字栏……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班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写出一手好字。在那个还不很重视书法教学的时代,我班学生的作业书写入体、整洁美观,显得很是耀眼,记得当时的老校长走进我的教室,看到孩子们的毛笔字作业本,不由得夸赞起来:“你们班学生的字写得真不错!”老校长说这句话时,意味深长又若有所思,我得到的则是莫大的鼓励。
1998年,建湖县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全县四年级学生的写字团体赛,各个学校由教育局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参赛。那一年,我恰巧任教四年级的语文,同轨的还有一个班级。老校长非常重视这项比赛,他让我们两个语文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还特别叮嘱我要多动脑筋,要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同轨的四(1)班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荣获了一等奖,得知比赛结果时,虽然不是我带的班,但我的心里依然充满了激动和喜悦,因为这份荣誉背后也有我的辛勤付出。自那次比赛之后,学校领导审时度势,觉得书法学习看似不容易,但只要方法对,再有书法教学的师资,假以时日,打造“书法特色学校”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这一设想变成学校的重大决定后,我也就获得了一显身手的平台。我开始培训教师,指导书法教学,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策划书法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工作蒸蒸日上。
在大力实施书法教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单靠少数教师的单打独斗,书法教育必将遭遇发展瓶颈。如何快速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书法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成了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成立了书法爱好者协会。协会定期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书法训练、书法课研讨、书法理论学习等等。协会成了学校书法教育的研究共同体,大家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加之行政力量的推动,不久,我们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校有一千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摘金夺银,学校每年组织的学生义务写春联活动赢得了社会及家长的高度评价,两名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还入编了江苏省(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每年的全省写字课大赛,我校都会取得一等奖……
2004年,我走上管理岗位后,提出了学校书法教育必须从技能型向文化型跨越的观点。这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书法校本教材作为载体。于是,我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四册书法校本教材,即《书法入门》《瀚海拾趣》《书法简史》《碑帖赏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书法文化的理解由浅入深,热爱书法的情感油然而生,在他们的心目中,书法不再是纯技能的枯燥训练,而是一种既有精妙的技巧,又有历史、美学、哲学、文学等丰富内涵的文化结晶体。在这样的书法教育观的指引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气质也变得更加的儒雅。这套教材还在江苏省校本教材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同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确认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2016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书法特色学校盐城地区牵头学校”;2017年,学校又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书法)”。
因为喜爱,我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书法特色建设工作中,同时也开始了个人专业成长的旅程。记得当时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受此影响,我自然而然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书法课堂教学上,也开设了不少书法公开课,渐渐地获得了一些好评。然而,那时的课更多的是凭感觉,图的是课堂气氛好,学生写得好,缺乏理性的思考,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引领全校书法教师的课堂教学。恰恰是在这样的当口,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始举办全省写字(书法)课大赛,作为一个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建湖二小肯定是要参加的,而且必须取得好成绩。作为分管特色建设的学校管理人员,我的压力陡然剧增。我带着几个骨干教师没日没夜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然后试上,调整,再试上,再调整……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首次安排教师参赛,我们就夺得了一等奖,也正是在这些艰难的磨课过程中,我对书法教学有了越来越多的理性思考。
2011年,我的一篇论文《人情·事理·物象》发表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这篇论文借用了意象思维原理,用自然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现象之美来比喻书法之美,让看似玄妙的书法之美变得生动可感,也让书法课堂中的字理分析变得趣味盎然。文章发表后,编辑部打电话给我说,我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对一线教师的教学也极具指导意义,如果再写一些具体的案例,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在杂志上就更好了,但是要我先写出连载的第一篇稿子,等编辑部审定后再作最后的决定。我兴奋至极,我决定以意象思维原理,以“教学谈”和“教学案例”的方式,从基本笔画写起,再到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具体教案,形成一个系列的文章。说做就做,我的第一篇送审稿《高峰坠石亦有情——以颜体楷书为例谈点画教学》很快就通过了编辑部的审定,连载的文章也就顺顺利利地在《青少年书法》上发表,这一写就是两年多,之后,我将这些文章以及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中国钢笔书法》等其他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结集成册,出版了个人专著《走近书法教育》。2012年,省里组织教学成果奖评选,我以“运用意象思维优化写字教学”为题,搜集整理了那几年的研究成果作了申报,又获得了一等奖。2015年,在盐城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主持研究的教学成果“小学书法唯美课堂的实践研究”再次荣获了一等奖。
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上书法课也更有信心了。2009年,我执教的书法课《写好钢笔字》获得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省教研室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展评语文课大赛一等奖;2017年,我参加第十二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展评书法课大赛,执教的《心字底》获得了特等奖。随着对书法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应邀参加了不少书法教学研究工作,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编写了12册《小学生写字同步训练》,参与了国标本苏教版《书法练习指导》和《书法教学指导》的编写工作,参与了盐城市写字(书法)教育先进学校评估细则的研制与起草工作,指导盐城市日月路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写美汉字》……
一系列围绕书法和书法教学所做的工作不断助推着我的专业成长,让我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如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教育系统十大优秀青年、盐城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面对荣誉,回望我与书法,以及我与书法教育结缘的日子,荡漾在心头的有幸福的滋味,有循心而动的欣慰,有充实的喜悦,还有澎湃如少年的激情……这是重整行装的时候,是人生逐梦的又一个第一天,我期待着,在继续的努力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