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

2018-01-29 09:47:35姚青岭丁忠张玉曹赋韬鲁晓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1期
关键词:病历病人医疗

姚青岭,丁忠,张玉,曹赋韬,鲁晓杰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a.信息科;b.急诊科;c.办公室,江苏 无锡 214002

引言

预检系统就是通过使用预检标尺快速地对患者进行分类挑选的基础框架。该系统的核心是“4个正确”: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医疗护理[1]。

急诊预检分诊作为医院急诊的一个窗口职能,越来越受到各个医疗机构的重视。笔者甚至认为预检分诊将会是未来破解分级诊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立足眼前,站在信息化的角度,预检分诊是整个急诊,乃至院前急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急救信息的快速高效流转,打通急救信息绿色通道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院在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其它医院提供了借鉴意义[2]。

1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设计

1.1 流程设计

分诊是以科学的方法做依据,以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来评估病人病情危急程度,决定病患就诊的优先秩序,使急诊患者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正确且迅速的医疗照顾和护理,因而达到降低病患死亡率,增强急诊效率的效果[3]。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业务流程需要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工作实际进行设计。国际上最常见的预检系统大多都分为5级,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是如此。而国内则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于2006年根据危急、危重、紧急、不紧急4类病情制定了急诊分诊的标准并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2011年,卫生部医管司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将国内的急诊病人分级明确为4级:Ⅰ级为濒危病人;Ⅱ级为危重病人;Ⅲ级为急症病人;Ⅳ级为非急症病人。因而国际上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无论在业务流程还是分级方法等多个方面,都不适合国内使用,需要国内应用软件厂商或有实力的医院内部技术团队自行开发设计[5]。

因而我院根据医院业务实际情况,请江苏曼荼罗软件为我们定制了一套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业务流程设计图,见图1。

图1 业务流程设计图

这只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常规业务流程图,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调整,后文中会专门指出修改之处以及修改的缘由[6]。

1.2 界面设计

参考了鼓楼医院等先行者的成功案例,界面设计要用尽可能简洁的界面将必要的信息全部包含,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2.1 预检首页

(1)病人基本信息。包括预检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病人ID、电话、地址等,主诉判断依据,病人主诉。

(2)分科。包括内科、外科、脑科、皮肤科、眼科、口腔科、五官科、儿科、妇产科等。

(3)病情分级。包括Ⅰ、Ⅱ、Ⅲ、Ⅳ级,修订分级后Ⅰ、Ⅱ、Ⅲ、Ⅳ级,以及修订分级说明。

(4)到院信息。包括病人到院时间、到院方式(步行、扶行、轮椅、抱入、推车)入院抢救时间、出院抢救时间。

(5)陪送人员信息。自行、家属、朋友、民众、110、120、肇事者、其他。

(6)病人生命体征。是否拒绝TPRBP。

(7) 生命迹象。包括病人有无生命迹象,测量时间、血压、血氧、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呼吸状态(浅慢、深、短促、插管、气切、呼吸辅助器)。

(8)病人病史。有无流行病学史,24 h内体温是否超过38℃,入院前3 d是否曾有发热病学史,最近一周是否有疫区旅游史(国内、港澳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是否有与死亡或患病动物接触史。

(9)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方法:FPS、NRS、FLACC、CCPOT、疼痛评估指数、疼痛部位、性质。

(10)创伤评分。CRAMS评分法、RTS评分法、TS评分法、PHI评分法、TI评分法。

(11)压疮评估。完整、不完整(原因、位置、大小及程度)、Braden评分。(12)营养评估。评估级别为:无、轻度、中度、重度。(13)特殊病人情况。吸毒、受虐、精神障碍、自杀等。

1.2.2 预检末页

预检末页包括以下信息:(1)语言。普通话、方言、英语、儿语/BABY、其他。(2)意识。清醒、烦躁、嗜睡、呆滞、昏迷、醉酒状态。(3)过敏史。无、不详、有(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动物蛋白、花粉、橡胶、其他)。

(4)输血史。有、无,自述血型(A、B、AB、O、HR、待查、RH+、RH-)。

(5)活动力。无、正常、软弱、卧床、肢体障碍(RA、LA、RL、LL)。

(6)用药情况。无、有(本院、他院、自服)。

(7)辅助物。无、有(活动假牙、隐形眼镜、助听器R、助听器L、义眼R、义眼L、义肢、助行器、其他)。

(8)管路。无、有,管路类型、放置日期(不详、可诉)、深度(不详、可测)、通畅(是、否)。

1.2.3 三无人员信息

预诊号、事件类型(三无人员、急诊日志、其他),备注,三无人员就诊。

1.3 应急预案

由于是急诊系统,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于普通门诊,系统本身乃至周边支持系统、相关硬件设备、网络等,都随时可能出现故障。但是抢救病人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耽误急诊病人的抢救。所以系统设计时特别重视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置[7]。

(1)增加单机登录功能。在无法通过网络正常访问服务器的情况下,通过单机进行急诊预检分诊,待网络恢复以后再上传分诊信息。

(2)提供备用设备。保障急诊预检分诊至少有两套以上完整的硬件设备,避免打印机、电脑甚至鼠标故障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完成整个预检流程。

(3)手工流程。当出现以上两点都无法弥补的严重故障时,启用手工流程,将预检信息记录在手工记录本上,走传统的预检分诊流程。

(4)增加三无人员的特殊处理,在无法确认身份的情况下,也必须要能够完成预检过程,并在身份确认后修改完善身份信息[8]。

1.4 监督展示

为了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急诊抢救的进展情况,展示卫生主管部门对急诊抢救分类和时间的规定,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急诊患者,同时了解未及时处理的急诊患者信息。我院专门定制设计了用于监督展示的电子屏,显示了包括预检号、姓名、分诊科别、分级、预检时间、就诊时间和今日就诊量等信息。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员阅读,还通过红、黄、绿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分级的病人信息,并注明主管部门规定的各级病人的急诊就诊时间[9]。

考虑到隐私保护的问题,只显示姓,不显示全名。预检时间取预检系统新建预检病人信息的时间,就诊时间取门诊电子病历新建的时间。

2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实施经验分析

上线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把经验分享一下。

2.1 身份识别

很多医院使用了一卡通,也会用到各种不同的医保卡,但是实名制身份认证的医院还不是太多,更何况急诊抢救的情况下,要求一定要实名制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有医保卡的就采用医保卡身份识别,没有的就要进行病人信息建档[10]。

实施中在这个环节对流程进行了调整。通过多次的磋商,说服护理部在预检分诊软件中由护士进行病人信息建档,但是发院内一卡通是在挂号的时候进行的,因为涉及到卡的收费问题。但是实施中遇到Ⅰ级和Ⅱ级的病人可能来不及走挂号流程就直接进行抢救等处理了,虽然挂号和收费等步骤可以后补,但是在书写病历和处置方案的时候缺少急诊病人的档案信息,预检号在护士建档后还没有和一卡通绑定,信息流转被迫中断了[11]。为此,通过与挂号收费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的厂商反复沟通,最终确定的流程是在护士建档的同时发卡,虽然可能设计到少量发卡费用的管理和卡片管理,但是在建档的同时完成病人身份识别信息的绑定,医生就可以在病人没有挂号的情况下通过院内一卡通或者医保卡直接读取预检分诊中的信息,减少了抢救时病历录入的时间,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分工协作,加快了抢救的进度和病历记录的及时性[12]。

2.2 预检号保留分析

在传统的流程中,为了方便记录和查询,需要为预检分诊的病人进行编号。在系统实施后是否还要保留预检号引起了内部的讨论。我们的经验来看,建议还是保留。同一个病人会多次预检,甚至同一天预检多次,病情复杂的,所涉及的科室也往往不同,为方便查询分析和统计,保留预检号还是有很多用途的。遇到分诊差错的情况,退号后也不要将旧号分配给他人,应保留痕迹,作为今后改进和完善分诊能力的重要依据[13]。

2.3 录入界面便捷性改造

急诊预检分诊往往是个争分夺秒的工作,难以做到泰然自若的输入内容,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尽可能提高分诊人员的信息录入速度。为此,通过界面使用的现场分析,将输入顺序通过回车键自动编排成序,按使用习惯通过键盘操作快速进行,并且加入快捷键以快速打开相关的表单,尽可能避免鼠标和键盘的交互操作,大大提高了界面的便捷性,为系统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上线也奠定了基础[14]。

另外,配备身份证读卡器、医保卡读卡器和一卡通读卡器等快捷输入的外部设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2.4 分诊判断依据的数据库的重要性

软件设计并不困难,很多只是本地化的一些细节磨合比较费时间,但是要形成一整套满足本院需要,能准确、高效进行分诊判断的数据库是最为重要的。能够结合经验丰富的医院的数据,在加入本地经验作为补充是最理想的,我院没有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外院数据,是十分可惜的,如果采购相对成熟的产品,这方面会有很大的优势[15]。

2.5 人员投入的重要性

预检分诊任务重,时效性强,专业性强,还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对预检分诊的医护人员要求很高。而且一旦有I级抢救病人出现,分诊护士往往会加入到抢救的队伍中去,这时预检分诊的岗位就会出现空缺,所以必须要加强这个岗位的人员投入,才是有效实施预检分诊的前提[16]。

3 结论

预检分诊系统对于具备急诊抢救能力的医院而言,是有必要实施的,也有许多值得细化研究的地方。通过预检分诊信息化,打通了预检分诊信息与临床信息之间的沟通渠道,保证了急诊病人信息的顺畅流转,提高了急诊抢救的效率与急诊病历的准确性,为院前急救信息联动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Christopher M,Paula T,Nicki G,et al.Five-level triage: a report from the ACEP/ENA five-level triage task force[J].J Emerg Nurs,2005,31(1):39-50.

[2] 黄培.基于信息化的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87-88.

[3] 戴常浪.基于IP的分诊叫号系统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4):88-89.

[4] 滕丽,刘长兴.基于门诊一卡通的分诊叫号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62-63.

[5] 李建伟,施喜燕.急诊及留院观察患者治疗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2):150-151.

[6] 丁忠,姚青岭,陈宇昂,等.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7):163-168.

[7] 张昰,张锦.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5):133-134.

[8] 王玉珍,王健,赵正军,等.新版电子病历系统架构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0):56-58.

[9] 丁忠,姚青岭,严子禾,等.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冷链监测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0):148-150.

[10] 毕占岁,李洁.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沟通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9):102-103.

[11] 沈瑛瑛,陆炜.浅析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6):90-91.

[12] 李娜.国外电子病历档案发展现状[J].档案学通信,2010,(5):89.

[13] 庄绍燕,周斯怡,陈利妲.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9):92-93.

[14] 费晓璐,魏岚,黄跃,等.电子病历应用中存在的风险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72-74.

[15] 陈曲,修燕,张向阳.JCI标准下电子病历系统连续性及完整性优化[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4):90-92.

[16] 曹斌,郑西川.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137-139.

猜你喜欢
病历病人医疗
谁是病人
强迫症病历簿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42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4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