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思考

2018-01-29 23:45梁津国胡红波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1期
关键词:服务供应商医疗卫生装备

梁津国,胡红波

1.解放军第一八七医院 医学工程科,海南 海口 571159;2.广州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信息化装备的普遍应用,战争的胜负对装备的性能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装备性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完好率[1]。而卫生装备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一旦卫生装备出现故障,势必严重减弱部队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进而危及部队的战斗能力。医疗卫生装备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维修。我军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主要面临两个课题:一个是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另一个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自联勤保障体系构建以来,我军的医疗卫生装备主要采用三级维修管理体制,医疗卫生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这套体系为不断提高我军医疗卫生装备的保障力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但是,随着战争模式的改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军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所存在的问题也愈来愈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完善军地一体化保障体制,对民间维修力量利用少。我国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建立主要还是依托军内三级维修力量,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完全整合民间维修力量。随着医疗卫生装备的配发日益完备,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更为迅速,仅仅依靠军队自身的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其维修保障的要求,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应该能够融入到民用医疗设备维修的服务领域,应该能够依托民用技术保障的平台开展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民用资源来为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服务[3]。加之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维修带有军地通用性,保密要求不像武器装备那样严格[4],这就为医疗卫生装备的军地一体化保障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先决条件。

(2)装备维修保障效率低,维修成本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民用领域的竞争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也给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由于军队体制的特殊性,国防领域维修保障体系延续着计划经济的部分传统[5]。除指定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的售后保障服务外,第三方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并未完全纳入,缺乏形成竞争机制的条件。因此各类资源的配置并未达到最优,由此产生的结果,一是提高了各类维修保障要素的使用价格,进而提高了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成本[6];二是造成维修保障力量薄弱,降低了军事装备维修保障的效率。

(3)保障层次复杂,指挥协调困难,难以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信息化战争的爆发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这就要求装备维修保障必须与军队作战的快速反应同步,以最短的时间和速度,将平时积聚的保障力量转化成战时的保障能力[7]。但是,当前我军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基本上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保障模式,装备维修保障层次复杂、指挥协调困难。担任医疗卫生装备大修和中修任务的两级维修机构主要采取定期巡修和部队送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障,维修能力的覆盖率和维修效果的保证程度都不高[8]。此外,两级维修机构的编制和管理都是独立的,并不配属于相应的保障部队,协同配合需要级级上报,级级沟通,这势必会延长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对战争爆发的反应时间,进而间接影响战争后勤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机动性强也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9]。在广泛使用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战争资源在各地之间相互转移,均衡分配[10]。这就要求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很强的机动性。然而,当前的医疗卫生维修保障力量过于集中、维修能力相对薄弱,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很强的机动性,难以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

1 军地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特点

军地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装备维修要素的高度融合和装备维修资源的有序流动,打破军地之间的壁垒,将装备维修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通盘考虑,既要兼顾医疗卫生装备维修面向部队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又要实现装备维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是一种灵活、高效、经济的装备维修保障新模式。具体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一体化联合作战卫勤保障为需求牵引,从社会和军队两大系统的高度,把各种医疗卫生装备维修资源整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紧密、运转协调、互为推进的保障系统[11]。军地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综合集成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一方面是后勤保障体系中相对独立的要素、单元、系统,一方面又以协调、衔接、渗透贯通等多种形式,与作战后勤保障体系紧密地联为一体,而且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依托共建共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活动最终将实现供需关系由主导型向平衡型的转换。在综合集成方法的作用下,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内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无缝链接的信息系统。这是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基础平台,也是跟传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根本区别。在高度融合的网络信息系统中,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在范围上将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导向,全面覆盖维修保障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结构上,将以“网状结构”取代“树状结构”,以“融合结构”取代“条块结构”;功能上,将融合信息感知、处理、传输和智能化为一身,集医疗卫生装备保障指挥、控制、管理、实施信息于一体,协调互补、整体运作;流程上,将按照信息化保障活动的基本流程构建信息流程,以“信息流”引导和控制“配件流”“人员流”和“资金流";外部联系上,不仅与后勤保障系统互通互联,而且将地方信息系统巧妙的联通,将直接关联的部分纳入自身系统[12]。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的广域分布、无缝链接、动态组合、信息共享和智能调控等特性,将促使装备维修保障活动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根本条件。

(3)开放可控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资源。这是实施一体化维修保障的物质前提。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资源是实施装备维修保障的物质基础和智力基础,它包括可用于装备维修保障的物质、能力、信息和智力资源。一体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待用”与“在用”,以及“在厂”“在库”“在途”之间的严格界限已经被打破。按照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开发运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装备维修资源,已成为一体化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内在要求[13]。因此,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的开发运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处于静态可控和动态可控中,“配件流”“人员流”和“资金流”都变得透明,更利于协调、控制和监督。在一体化的促进下,依托互通互联的的网络化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不仅会实现“开放性”与“可控性”的有机统一,而且将呈现出统一筹划、动态分布、全程可控和集约运用的重要特征。

2 实行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具体方法

实行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建立维修服务供应商的准入评估机制。对医疗卫生装备的生产厂家和第三方维修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其进入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资源库的资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察,首选是维修服务商的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我军现有主流卫生装备维修的需要,是否具备恶劣战场环境下快速抢修能力,能否同军队现有医疗卫生装备维修机构的技术能力形成互补;其次,是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具备零配件快速调配能力,战场环境下医疗卫生装备的快速抢修主要以零配件更换的方式进行,合格的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当建立常备零配件供应库,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再次,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当具备相对固定的人员构成,这些技术人员应当熟悉军队现有医疗卫生装备及其常见故障,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恶劣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最后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当通过军队的保密审查,定期进行相应的保密教育和基础军事训练。基于经济性和便利性的考虑,对维修服务供应商的遴选还应当遵循就近原则,以维修服务商为中心,对周边部队进行辐射。

(2)建立维修服务供应商的评级制度。对遴选合格的维修服务供应商进行评级,根据其技术水平、规模、人员构成等划分为“大修甲等”“大修乙等”“中修甲等”等各等级供应商。其中“大修”是根据其技术能力来划分的,是指维修服务供应商具备对医疗卫生装备进行大修的能力,而“甲等”是根据其规模和人员组成来划分的,是指维修服务供应商的规模和人员组成可以满足师旅级及以上规模部队配属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装备的维修工作量。维修服务供应商的评级是动态的,每两年或每年进行一次,主要依靠对其服务要素的各个组成进行考评和所服务部队的意见反馈来进行。这种评级制度有利于促进竞争水平,优化维修资源配置,促进维修服务商维修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3)健全维修服务供应商的竞争机制。由军队医疗卫生装备主管部门、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机构和基层部队医疗机构组成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根据基层部队医疗机构的自身需求制定标书,面向对应等级的维修服务供应商进行招标。由维修服务供应商对各服务项目进行报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的各项条件,确定最终的供应单位。拟定维修服务采购合同,对服务供应商进行具体约束,在每次维修服务结束后,中修及小修由基层医疗机构填报维修质量评估表,大修由基层医疗机构会同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维修机构填报评估表,评估合格后付款给维修服务供应商,评估不合格,则令其限期整改,并做记录,影响其每两年或每年的评级。每年度对各服务供应商进行评比,划分优、良、差3级,优者优先采购,差者取消投标资格。

(4)构建完善的维修服务供应信息系统。首先建立构建服务供应商动态数据库,包括其技术水平、维修能力、规模及人员组成等各种信息,随着维修活动的增加,补充其历次维修质量的评估、历年的总体评级及评比结果。其次,搭建基层医疗单位和服务供应商的沟通渠道,基层医疗机构在装备出现故障或需要专业保养时,将装备具体信息传送给维修服务供应商,并依据签订的服务采购合同要求维修服务供应商定期完成,系统将自动将此次维修事件生成记录,维修服务供应商对维修进度如工程师派出、现场检测、零配件采购、零配件更换等随时更新,卫生装备管理部门可以对维修情况实时跟踪和监督。待维修结束,维修质量评估为合格并由各方确认后,本次维修事件完成。再次,形成维修服务动员系统。要求相应的维修服务供应商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制定国防动员预案并进行演练。担负甲等维修任务的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当成立相应规模的维修队(分队)。当所保障部队担负作战、救灾等突发任务时,由系统根据服务采购合同向对应的维修服务供应商下达国防动员命令。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当迅速召集维修队(分队)人员,携带相当数量的工具和零配件到达指定地域执行维修保障任务。最后,实现透明的维修服务经费结算系统。每年度维修服务采购合同中,维修服务供应商提供各类型医疗卫生装备各项维修服务的具体报价,每次维修事件,维修服务供应商要给出各个流程中的具体花费,如维修工程师的差旅费、零配件的采购费用等,确保维修经费的流转全程透明。

3 实行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意义

实行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保障效能。实行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在一定范围来完成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任务。这样就可以打破军民分割的局面[14]。不但提高装备维修质量,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定期对维修服务供应商进行评估、评级、评标,维修保障以服务采购合同的形式进行,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供应商进行约束,确保了医疗卫生装备维修的效率。

(2)有利于壮大保障规模。军地一体装备维修保障的实现,必然降低民用企业及第三方维修机构进入医疗卫生装备维修领域的门槛。通过灵活的准入机制,重新界定医疗卫生装备维修的需求与供给,使民用领域的相关企业也成为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供给力量[15]。近年来,我国地方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相关的设施设备发展速度较快,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把先进的、军民通用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大胆引入到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体系之中,有利于将那些科技含量高、实用价值大的民用技术筛选出来,结合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个专业、各个领域“民转军”的方向和重点,有利于有效利用民用维修力量,壮大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规模[16]。

4 讨论与结论

我军现有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在军地一体化的实施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很多关键项目和重点内容的研究上还属于空白,对军地卫生装备维修机构的统一指挥能力、协调沟通机制、资源配备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现有的基础来看,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指挥机构。现有的军地资源交流方式都普遍存在这一弊端,没有统一权威的指挥机构,军地双方的人员、技术、物资互补就无法方便、快捷、有效的开展[16],军地协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也就无从谈起。

(2)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由于军地双方维修保障力量受到各自管理体制的约束,隶属关系也不相同,从主管单位到具体实施部门都缺乏沟通的渠道和机制,这就制约了双方资源的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在具体工作环节,也往往导致权责部分、分工不明的问题。

(3)缺乏健全的应急预案。卫生装备的维修保障需要极高的时效性,这一点在战时等应急状态下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军地一体的应急维修保障演练还缺乏组织,缺少在实际演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17],相应的应急预案也无法进行实地检验,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军地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装备维修保障有利于整合军地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目前我军构建和完善军地一体化的维修保障模式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完善,这就需要加强军地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军地联合维修保障指挥机构,健全沟通渠道,完善应急预案。

[1] 陈学楚.现代维修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64-65.

[2] 总装备部科技信息研究中心.装备维修保障动态[R].北京:总装备部情报研究所,2004,(7):2.

[3] 童友斌,苏永振.美军装备保障社会化探析[J].海军装备,2005,(1):45-49.

[4] 罗朝晖,董鹏,李建民.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实践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5,9:190-193.

[5] 王汉功,甘茂治.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45-246.

[6] 穆若志.外军装备维修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72-73.

[7] 李冀平,纪海泉.联合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探析[J].后勤学术,2005,(12):26.

[8] 甘茂治.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2-43.

[9] 李永德,樊国志.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后勤装备的发展方向[J].教学与科研(重庆),2003,24(2):74-76.

[10] 刘军.军事装备保障外包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6.

[11] 胡福文.论实现我军后勤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12(2):45-48.

[12] 曹小平,林晖.装备维修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5-56.

[13] 沙南生,梁清文.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6):22-23.

[14] 刘宝芝.对提高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J].国防大学学报,2004,(3):77-79.

[15] 胡亮,毛飞.美军数字化后勤及对我军的启示[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3,10(3):89-91.

[16] 王敏晰.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管理[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12):61-65.

[17] 冯军,曲明,崔向虎,等.发展军事物联网的思考和建议[J].通信工程,2012,(4):35-37.

猜你喜欢
服务供应商医疗卫生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共享+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下的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
在线教育企业服务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