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耀伟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更加明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合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师生交流,最终提高全体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发挥出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是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此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有非常巨大的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成长特点、认知规律,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对策,以此促进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依据,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保障。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部分数学教师还会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制约,教学中过于主观,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灌输,这样一来,小学数学课堂环境难免会沉闷、乏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思维也会变得迟钝,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学当然也是如此。但是,目前依旧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常常喧宾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想要建构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要注意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就是要在小学课堂上,要求教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一些情境设计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让学生在解决自己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在现实中常用就是物品的价格,以及在购物时所做的加减法。所以教师可以把这堂课变成一场购物活动,把学生的文具——铅笔、橡皮、格尺等作为商品,标好价格,学生们分好小组,作为各自的商店。教师作为购物者依次去买,教师会买10元钱以内的商品,学生要计算好一共多少钱,要找零多少钱。通过这个小情境更加生动地让学生学会了加减法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尚处于具体思维阶段,对于很多抽象的问题和知识还不能很好地消化和理解,而对于比较具体的、熟悉的事物和问题掌握得很迅速。所以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并且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抽象的、难懂的数学问题同小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喜欢研究数学问题。这样课堂教学也给教师减轻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乐趣。
比如:学习“方位”的时候,最好利用学生熟悉的场地进行讲解。最简单就是以学生的家、附近的超市、商场、公园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辨别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方位。因为这个熟悉的地点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听家长说过,一些简单的方位名词学生已经掌握,这样在规范到书本上的专有名词的时候,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并记住,反过来也能更加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统一化、简单化。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大部分的学生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就亟须对课堂活动进行新的尝试,把生活情境化、内容实际化引入到课堂中来,让课堂上的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概念的时候,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就是抽奖这一活动,但是学生们不知道里面蕴含的统计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个简单的抽奖活动,把八个蓝球和两个红球放到箱子里,然后模拟抽奖活动进行抽取,并让学生记录自己抽取的球的颜色,总结一下抽取哪个颜色的概率比较大。这样再把统计的概念引导出来,学生理解和记忆会更加快速。
生活中蕴藏了很多数学知识,小学数学应该合理地将这些知识与课本内容联系到一起,积极开展生活教学,以此奠定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维,并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如果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知识更具探究心理,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这一点,鼓励小学生独立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另外,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未来教学的主流趋势,教师应该对其作用和价值进行开发,使其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