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强弱、发展质效好坏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十三五”时期是长沙经济快速发展、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在新时代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外部发展环境、产业拓展空间等利好因素,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为长沙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既是长沙目前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又是长沙“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长沙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跨越崛起的重要抓手,坚持互利共赢和双向开放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着力打造多元平衡、融合发展、彰显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长沙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仍相去较远。
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1036.355亿元,增长9.0%,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但根据开放型经济的评估指标,到“十二五”末,长沙市实际利用外资达44.1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1%;市外境内资金引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3亿元,增长幅度为18.6%。从外贸来看,实现进出口总额达129.7亿美元,增长幅度为4.6%,全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9.5%,与2016年相比,提高了0.4%。从加工贸易看,实现进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增长了80.6%。近年来,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为明显。
近几年来,长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现已逐步构建起多点支撑、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包括以中国联通长沙云数据基地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优势产业,以尔必地机器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宜家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茶叶、服装等传统产品占比逐步下降,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58.7%,大力拓展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外贸总额占比达32.5%。整体来看,外资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且来源不平衡,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质量、数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贸结构对资源输出的依赖性较强,传统粗放型产品占比仍较高,加工贸易占比则较低,外资外贸的整体结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核心载体,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平台。截至2017年底,共建成14个园区,其中5个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以及浏阳、宁乡、望城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省级园区(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心经济开发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经济开发区、暮云经济开发区、浏阳工业集中区、金洲新区工业集中区、岳麓工业集中区和星沙产业基地)。此外,长沙还有阿治曼中国城、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东帝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3家省级境外经贸园区。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产业聚集能力相对薄弱,特色产业培育成效不佳,以及产出效益总体不高等因素,目前长沙的对外开放平台整体承载能力仍较为薄弱。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长沙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长沙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毗邻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北连武汉城市群,面临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机遇。同时,拥有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等三大国家级战略机遇平台。此外,长沙立体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捷,南北有武广高铁,东西有沪昆高铁,黄花机场新航站楼竣工运营,磁浮工程实现机场与高铁站无缝连接,湘江航道等多条航道交错,初步形成了东西贯通、南北连接、高效便捷的基础交通体系。构建现代化、立体型、多元式的交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通资本项目等要素的内外交流渠道提供了重要保障。
2.独特的政策支持优势。长沙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湖南省的经济和商贸中心,具备政策聚焦、要素聚集、力量聚合等优势。随着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心逐步向中部崛起战略倾斜,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政策方面,长沙打破了环境的“洼地效应”,为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沙布局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以改革促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点工作有效开展和逐步深化。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等各项优惠政策,为长沙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展了新的空间。坚持法治思维,制定和完善符合市情的开放型经济法规体系和相关行业标准,推进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推动长沙外向型经济提速发展。
1.宏观形势复杂多变。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仍未彻底散去,全球经济面临着严重的下行压力,股市激烈震荡,经济持续下行,整体回升乏力。2017年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高收入高表现”的东亚经济体均未达到预期目标,欧盟增长0.89%,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复杂多变的形势对长沙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2.国内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中低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整体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生产经营疲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直接并全面影响着长沙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速度。从周边环境看,新常态下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西部省份为争取外地企业落户及人才落户,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机遇,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措施,规模、力度都远超以前。为促进省内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发展,东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争相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本省资本、项目和产业向省内后发地区梯度转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包括长沙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对沿海地区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因素对长沙发展的影响比以往更加直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沙必须以国际化为导向,通过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突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具体对策如下。
1.要站在历史高度认识开放发展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因此,长沙必须牢固树立“抓住开放型经济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的战略思维,切实践行敢于开放、勇于开放、善于开放的理念,保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广阔胸襟,更加紧密地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等战略板块,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各类优质要素,为今后的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2.进一步强化积极进取的发展意识。按照“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新要求,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在审视自身问题、差距与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开放发展意识,以湘江治理为突破口,对接国家2025年制造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和发展,打造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现代金融等产业集群,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合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沙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成功经验。长期以来,长沙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必须冲破安贫乐道、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等僵化思想障碍。重视各类对外开放平台和载体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以空港新城、高铁新城、霞凝港为发展平台,大力发展临空、临铁、临港偏好型经济,将长沙建设成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国家级现代物流园区。
1.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要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开放型经济建设全过程,以开放倒逼关键领域改革,积极汲取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长沙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要将创新作为创建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体系,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长沙市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呼应发展。要打破传统封闭思维,积极探索和落实对内对外开放措施。取消各类市场封锁,打破地方保护,既向沿海发达地区拓展空间和市场,又向内地延伸腹地和通道;重点突出投资管理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和审批流程再造,不断简化报税、报关、工商登记、投融资、签证等各项办事程序,打造沿海沿江港口高效、便捷、优惠的通关政策和便利模式;坚持拓宽和优化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在巩固和开拓已有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面向东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力度与水平,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遥相呼应。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要加大“引进来”力度,充分依托湘江新区开放平台优势,利用政策、税收等优势资源,增大对国外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助力长沙经济破壁发展;要坚持大步伐“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本地优秀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交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1.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第一,围绕湘江新区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深化要素供给、行政审批、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引进一批重大战略投资者,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强化统筹管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合力打造推动长沙发展的“新引擎”。第二,同步推进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宁乡高新区等各类国家级园区建设,统筹规划,完善配套,强化辐射,推进园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开放合作、产业发展等平台功能。第三,以智能化制造为统领,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引导威胜、博世等企业进行提质改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培育壮大新业态。第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将创新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引擎,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由做产品到创品牌、由“长沙制造”到“长沙创造”的华丽变身。
2.提升外资利用水平。第一,积极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和并购等方式参与本地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发展。第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上市企业积极引进国外重大战略投资者,注入新的发展推动力。第三,充分发挥阿治曼中国城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走出去”的带动作用,鼓励优质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仓储物流基地,拓宽经贸交流合作渠道,将长沙打造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与引领力量。第四,积极发展境外工程总承包项目,推动优势企业有力有序向境外拓展业务,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规模与水平,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深化区域经济的合作程度。第一,与沿海及周边地区既要差别化发展,更要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联动发展,强化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和政策扶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将上海自贸区变成为长沙企业对接国际市场的有利平台。第二,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广泛参与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使内陆腹地变成长沙的开放高地。第四,大力实施“借船出海”战略,进一步推动与地方国企、央企对接合作,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促进长沙实现更好、更快的开放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