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探讨

2018-01-29 19:00:00王青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五台山山西文化

□王青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旅游资源在旅游学界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体系,相比“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文化资源”更侧重于“人文”特质。山西是华夏文明和黄河文化的摇篮,有丁村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有“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普救寺,也有豪气干云的八路军纪念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在“2016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题会议上,山西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在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大会上指出,加快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山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鉴于此,研究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对发挥山西文化在旅游方面的优势,助推山西经济发展,无疑会有积极的意义。

一、山西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是文化

我省2016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9.9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4.43亿人次。根据2016年6月监测系统分析,68个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总量前10名中,五台山、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云冈石窟等都位列其中。这充分证明,我省传统的王牌景区是客源的主要吸引物。

这些王牌景区为什么具备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抛开客源的因素,不能不说是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了。以五台山文化为例,五台山有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五台山开山建寺,就是显通寺,它与白马寺同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另外,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部历史。五台山寺庙损毁殆尽时,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时。五台山的寺庙多达360多处时,是唐太宗、武则天大力提倡佛教、中国佛教达到了全盛之时。五台山还有各具艺术特色的寺庙。 “遭劫幸存南禅寺”就是一例。唐武宗会昌灭佛,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的南禅寺,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殿内的十七尊唐代彩塑,有佛、菩萨、弟子、童子等,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光寺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其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号称“四绝” 。“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就是五台山这座古老的佛教名山的文化特色:香烟缭绕,梵音缥缈,曲径通幽,置身其中,自然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这种使旅游者增长见识、愉悦精神的高品位审美,是旅游资源文化的力量才能给予的。

二、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特征

旅游资源是由地形、气候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在这个空间活动的人文景观组成。受经度、纬度和人类活动影响,旅游资源虽然会出现某些相似性,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时代、民族的人类生活,一定使此地具有不同于彼地的文化特征。

(一)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丰厚性特征

2018年3月9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开放日上,山西省长楼阳生说,山西有如此丰厚的资源,没有理由不把山西的文化旅游业搞上去。为什么说山西的旅游资源是丰厚的呢?

1.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种类多样。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约682千米,因此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加之地貌类型复杂,中部有似断似连的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盆地,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的丘陵、山地,即使在同一纬度,由于海拔差异较大,气温、雨晴也不相同。这种地形、地貌,就形成了山西多样化的自然景观,也孕育出山西各地独特的人文风貌。中国历史上,有三条纬度线值得关注,分别是北纬35度,北纬38度,和北纬41度。这三条线横贯山西,自然形成山西晋南,晋中以及晋北截然不同的风情。

北纬35度,在地理学上是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份0°C等温线,在社会学上,这条纬度线叫王朝线,穿过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古代都城,是中国人类文明的滥觞之地。古时被称为“河东”的运城也在这个纬度上。芮城西侯度遗址在 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今永济),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今夏县),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相传五千年前,嫘祖教人养蚕织绸。夏县西阴村曾建有先蚕娘娘庙,庙内供有先蚕娘娘像,后来毁于战乱。“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诗经·大雅·生民》描述的,是周的始祖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诗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稷山县名即由后稷而来,境内的稷王庙建于元代,清道光十年毁于大火,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是全国祭祀后稷最大的庙宇。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运城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确实当之无愧。

北纬38度线,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缓冲线。北纬41度长城线,则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异常激烈的地带。山西的天镇、大同、右玉、阳高等地就在这个纬度,因此,山西是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的长城也是修筑朝代较多的省份之一,有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其中以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分布在山西省岢岚县王家岔乡。长城文化是山西北部的突出文化特征。

长城文化首先体现为军旅文化。由于山西北部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包括大同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整个山西,甚至整个中原都失去了屏障。《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晋北作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的特殊位置,可见一斑。明朝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山西就有大同镇、太原镇2个。长城著名的十三关,山西境内就有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和杀虎口关,接近四成。长城是一道军事防线,每一段城墙、每一处关隘,都见证了刀光剑影,都流传着英雄传奇。“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所说的,就是雁门关,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雁门关就已经建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旧关元代时被毁,现存的雁门关是明代新筑的,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农耕文明的汉人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区)。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威震匈奴,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妇孺皆知。雍熙三年北伐,29岁的延昭随父亲进攻朔州,流矢穿臂,却愈战愈勇,最终攻下朔州城。虽说杨家将激战金沙滩的故事是民间的传说、演义,但位于怀仁县城南的金沙滩,的确是当年宋、辽交战的古战场,广袤荒原上那一座座汉人将士的墓塚,就是壮怀激烈、忠勇报国的英雄主义丰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抵御外侮、反抗侵略,军旅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保卫家园。

长城文化的核心是和平文化[1]。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修筑长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和平保安宁的。《史记·苏秦传》:“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筑长城是为了军事防御。第二,长城具有经济、民族、文化交流的功能。和平时期,昔日把守严密的关口要塞,成为长城内外各民族来往的通道,贸易的集市,文化交融的区域。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胡傅酒樽,造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酒樽通体鎏金彩绘,中原器型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宋太宗赞抗辽名将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契丹人在辽国境内的古北口为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且“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推崇忠勇之士,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心理和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长城为地理依托,一条绵亘万里的“长城文化带”一直都存在着。长城不仅仅是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她之后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被各民族人民普遍接受,也就不足为奇了。

2.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积淀深厚。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作为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文化不仅种类多,而且积淀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首先,山西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全国7成以上的元代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在山西,既有大型建筑如应县木塔,又有乡村小庙如西顿济渎庙。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西顿济渎庙坐落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 2011年12月4日,西顿济渎庙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在“三普”期间,仅晋城市,新发现文物就6600多处,其中,上古时期文化遗址200多处,早期宋元时期古建筑近100处,明清古民居2 000多处。和山西一样,河南、陕西也是文物大省,现存文物却不如山西多,究其原因,一是山西全省气候干燥,冬冷夏凉,为文物保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山西的地形地貌造成很多古建筑位于人迹罕至的区域,很好地避开了战火及偷盗。

其次,山西文化旅游资源时间跨度大。“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的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形成年代早,而且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距今4500-4000年左右,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之一。这里的窑洞、居址、水井及等级分明的墓葬、龙盘、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是尧部落创造的最初“中国”之所在。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的豫让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现保存完好,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位于万荣县西南的后土祠,据《资治通鉴·汉纪七》记载,正式建庙始于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汉武帝改庙为祠,先后7次祭祀后土,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在平型关,八路军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位于灵丘县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961年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尧舜禹到民国,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二)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旅游资源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2]。

山西北部,由北向南依次是大同云冈石窟、浑源悬空寺和忻州的五台山。大同距悬空寺70来公里,离五台山也不足150公里。大同市灵丘县城南75公里有个曲回寺,创建于733年,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其遗址千斤大铁钟文记载,曲回寺居然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

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它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纵横交错。古市楼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店铺林立。在平遥西大街,日升昌这个中国第一家票号,就坐落于此。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其商业特征是极为显著的。国家5A级景区祁县的乔家大院,是一座壮观的建筑群体,被专家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这座民居的修建者,是山西著名的商贾。太谷的“中华民宅之奇葩”曹家大院、祁县号称“渠半城”的渠家大院、榆次“学而优则商”的常家大院,这些商贾的家族居所,距平遥古城也都不超过60公里。

山西晋南洪洞县的大槐树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同为寻根祭祖之地的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二者相距不足30公里。

从北往南,山西依次分布着主要包括五台山、云冈石窟、悬空寺的佛教文化区域,包括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等在内的晋商文化区域,主要包括大槐树、尧庙的寻根祭祖区域。

由是观之,山西的旅游资源文化呈现区域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山西东有太行山,西边是黄河, “表里山河”的地理形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民族杂居,由民族融合带来的文化特征较为突出,使得山西旅游资源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首先看北部的佛教文化。山西北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平城(大同)建立了北魏王朝。以北魏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要解决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只有依靠宗教武器。公元460年,明元帝拓跋嗣开始在武州塞开凿石窟,沙门统“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云冈昙曜五窟的开凿,说明佛教已经是北魏的国家宗教。尽管如此,原有道教与外来佛教之间的争斗一直存在。太武帝笃信道教,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毁灭佛法,“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文成帝即位,下诏复法,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云冈石窟进入到大规模营造时期。在北魏统治集团的提倡下,佛教发展非常迅速。即使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平城作为北都,仍然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要地。

五台山虽然在魏太武帝灭佛时,多处寺庙被摧毁。当文成帝即位复兴佛教时,五台山寺庙重建,香火反倒比之前更加兴旺。

悬空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终于达成天师的遗愿,建成了一座“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空中寺院。

综上所述,包括云冈石窟、悬空寺和五台山的佛教文化都是北魏政权独特背景下的产物。北魏政权能在平城建立,完全有赖于晋北地处边塞的特殊地理环境。多民族杂居,必有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射骑,代表的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北魏拓跋氏则吸收中原文化,融合各个民族,给华夏文化带来了新鲜元素。佛教在山西得以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都得益于多向的民族交流和融合。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与特定的时间、空间密不可分。晋商崛起、兴盛于明清时期,也不是无迹可寻的。据渠氏19代后裔渠仁甫手书《渠氏家谱第二分支谱》记载,祁县渠氏,原籍是上党长子县,明朝时,始祖渠济经常从老家采买一些土特产,带到祁县来卖,渐渐富裕起来,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到第14代渠同海,因“走西口”财富大增,在包头购置了土地,并独资开设了长源厚货庄,经营粮食、茶叶等,兼做钱业生意。16代渠长瀛,先后在国内各大商埠开设茶庄、盐店、钱庄等商号40余个,并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一个是明朝,一个是茶叶和食盐,一个是“走西口”。为什么先祖渠济的生意起于明朝呢?明代北部有九个边镇构成的防御屏障,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在5274公里长的边防线上,驻军仅平时就不少于80万。北部巨大的边防物资需求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明王朝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就有开中制,即国家向商人出让盐的专卖权,以换取边镇所需的粮饷供给。开中制给山西商人带来了重要商机。他们将运城,甚至长江流域的食盐贩往边疆地区,获利颇丰。又为什么是茶叶呢?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汉人地区一直没有优质的马场。为此,唐宋时就有了茶马互市政策,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的马匹。元朝时废弃了,明朝恢复了,实行茶马法,以“招商纳马给边,以茶偿之”。虽然明代马市和茶市的开放极为有限,但对处于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过渡地带的山西而言,无疑是近水楼台,占尽地理之便。山西商人趁势充分发挥其优势,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力量,开拓了张家口、大同等与山西商人密切相关的边镇市场,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资本。明代沈思孝在《晋录》里描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渠家只不过是众多商贾的代表而已。

太谷曹家,“三”字辈的曹三喜,独闯关东,种菜、种豆、养猪,之后开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祁县乔家,始祖乔贵发,乾隆初年出走口外,在包头当铺做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生意。曹、乔两家的发迹似乎与开中制、茶马法无关,但他们与渠家也有共同点,就是外出:一个闯关东,一个走西口。这又与明朝前期的移民政策有关。 “表里山河”的地理位置和连年的风调雨顺,使山西与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赤地千里相比,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明朝开始从山西往外移民。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仅这一次,就涉及2府、17州、66个县,足见移民的范围大。迁居地有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宁、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可见迁居地域广。数百年间,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徙,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甚至南洋,都有山西移民的身影。这必然增强山西与各地的联系,增加了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机会。从山西商人的活动足迹也可以得到印证。

有了明朝的开中制、茶马法和移民政策,山西商人才能脱颖而出;没有山西“极临边地”、“表里山河”的地利之便,山西商人也不可能在明清之际成为十大商帮之首;有了山西商人500年的辉煌,才有了山西丰富的建筑遗产和旅游文化资源。

山西根祖文化的成因也很有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歌谣在中国流行几百年。按《文献通考》,明朝初期,晋南的人口最稠密,洪洞又是晋南人口最多的县,且交通便利。洪洞城北有一座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树下就成了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移民集中在大槐树下,官员发给凭照、川资,再迁往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洪武至永乐50年间,从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就有17次,人数超过150万。大槐树移民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移民后裔们也就自然地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大槐树便成为故乡的标志。还有一点也不容忽略,那就是,洪洞所在的晋南,很多地方流传着女娲、尧、舜的传说,临汾的尧庙更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意义的“国祖庙”。 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是从尧开始的。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仪式。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应该是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的最重要原因[3]。

(三)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华文化历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是先进文化应该具有的品质。山西旅游资源文化也具有这种包容性,主要体现在:

1.晋商文化的包容性。 晋商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重儒轻商,士农工商,士为一等,商为末流。但明清的山西商人却认为,商和士农工同等重要[4]。在这方面,榆次富商常氏,最具代表性。十三世常维丰,从小读书,文采风流。长大后放弃科举,去张家口经商,有魄力,通权变,是当地商人中的翘楚。十四世常旭春,是清末举人,曾担任过晚清法部员外,书法诗词皆精通,时人称之“书宗李北海,诗步王渔洋”。但他最热衷的还是经营商业。这种包容义与利、身兼士与商的气度和行为,如果没有 “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的社会氛围,怕是做不到。晋商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重视发挥群体力量。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可以朋友合伙,可以东家与伙计合伙,再到各地设立山西会馆,形成商帮,他们很少单打独斗。乔家乔贵发在包头创业,就是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的。山西商人在对家人、乡人的彼此包容中联合发展,最终缔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2.宗教文化的包容性。 在宗教文化方面同样体现了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包容性。 在山西境内,以区域论,北有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南有道教巨宫永乐宫,还有武圣关帝庙,可谓兼容并包。

有趣的是,即使属于佛教文化区域的悬空寺和五台山,也不是铁板一块。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寺内的三教殿里,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居一室,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佛教圣地五台山,既有青庙,也有黄庙。青庙为汉传佛教,黄庙为藏传佛教。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五台山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比邻,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山西旅游资源文化在宗教方面的包容性可见一斑。

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包容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由《左传》“楚才晋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一种文化包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独特的性质。”山西正是在这种积累和包容中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都在提高,“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正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转变。只有深刻把握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及成因,才有可能设计开发出独具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猜你喜欢
五台山山西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五台山
今日农业(2021年18期)2021-11-26 00:54: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五台山掠影
记者观察(2019年1期)2019-04-04 01:06:36
谁远谁近?
往五台山(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