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家庭教育的度与格局意识

2018-01-29 19:00王爱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格局子女家长

□王爱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为人父母”的教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多是从自己父母的经验或成长感悟得来,缺乏方法论的指导,没有整体规划和布局。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指导或干涉太多,以过度的“指令”“监视”和“掌控”打乱了孩子正常生长的秩序,使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疏离,负效应越来越大。因此,理解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度,树立家庭教育的格局意识,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认清家庭教育的 “度”的内涵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任何事物都需有“度”,家庭教育亦不例外。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天赋、秉性和爱好采取适度性教育,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度”,即中国哲学的 “中庸”,老百姓所说的“火候”。

(一)“爱”与“严”的辩证关系

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孩子也要爱的得法、爱的适度。现在很多父母过分宠爱孩子,把许多事情都替孩子“管”了。父母过分地关爱和照顾孩子,势必打破家庭成员角色的平衡,一方面阻隔了孩子接触生活、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渠道,使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和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柔弱,削弱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在一定程度对子女进行严格、适度责罚的教育,也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避免不该犯的错误。但“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教育方法,虽不乏有成功的例证,却也有将孩子逼入绝境甚至酿成悲剧的可能。华商网报道:2010年6月11日,西安市发生了父亲刘世奎打死儿子的事件。刘世奎给孩子开家长会,对其子扬扬(化名)在学校表现不满,两次对孩子拳打脚踢,当晚孩子死亡。11月18日刘世奎打死9岁儿子扬扬一案,在西安中院一审开庭审理。庭审中,刘世奎一再声称打儿子是因为太爱儿子,希望儿子好。审判长当庭对其责问:“你口口声声说你爱孩子,但你知道什么是真的爱吗?你把你自己的心愿强加给孩子,正是你这样自私的行为,导致了扬扬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才是你真正该反思的!”诸如此类以爱相杀的棍棒教育,有可能使孩子会因为惧怕父母的权威,性格压抑、心理叛逆,养成脾气暴戾的不良习惯,将来会用暴力的方式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下一代人的身上。

父母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要“爱”“严”有度。家庭教育中要使孩子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这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但父母的爱又要把握分寸,不迁就、不溺爱,父母的施教行为要严谨、严肃、严格。父母对孩子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父母就不要越俎代庖;孩子不会做的,要教孩子做;孩子让家长做的,家长要考虑该不该做。

(二)亲子关系距离“度”的分析

父母与孩子保持怎样一个合适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认知方法。爱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爱的距离是没有办法量化的,聪明的父母总是努力在爱的距离上把握好尺寸,正确把握亲子关系的“度”。

1.亲子关系要有“蜜糖时间”。父母与子女的亲子血缘关系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亲密的关系。子女需要父母的陪伴、理解和尊重,需要在父母的关爱、教导下长大,如果家长对孩子这些心理需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嫉妒、孤独、报复等不良心理。襁褓中和处在弱小渐长过程中的孩子,缺乏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亲子关系处于“蜜糖时间”期。孩子的婴幼儿阶段,也是亲子关系的一段最佳“蜜糖时间”。家长别对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感到心烦,别对孩子让自己反复讲同一个故事感到厌倦。要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亲密相处,让亲密的感觉成为调和亲子关系的“蜜糖”。

2.亲子关系应把握好“心理边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心理边界感的,亲子关系互动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心理边界形成和确立的过程。生命初期的婴儿离不开母亲,与母亲不分彼此,没有心理边界。随着婴儿的长大,孩子开始觉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了最初分离的意识,开始建立心理边界。“不听话”的儿童正是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三岁时孩子已经建立起初期明显的心理边界。0~3岁孩子心理边界建立的成功与否,对青春期和成人期心理边界的建立影响巨大,孩子越早建立心理边界,青春期和成人期过渡就会越顺利,人生混乱就越少。

在注重亲情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家长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很正常,自己爬起来就行,家长忙不迭地一边给孩子道歉一边把孩子扶起来,那一刻就侵入了孩子的界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以独立穿衣吃饭,可以独自上学,应该独立完成作业,但家长界限模糊,大包大揽,孩子顺理成章地认为那是家长的事,孩子的界限感在家长的宠爱中慢慢缺失。孩子渐渐成年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觉得选择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选择和谁谈恋爱、和谁结婚是自己的事。但由于家长与孩子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多年,家长干涉孩子的选择理直气壮,孩子一边宣告不要家长管自己的事情,一边却把自己找工作、买房、成家、抚养下一代等仍然看成是家长的事。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家庭代际关系紧张,父母子女之间冲突、痛苦、挣扎。

心理边界理论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爱应有所不同,父母之爱的剂量对进入童年、少年、青年后的孩子,应呈现出科学化递减趋向,这是父母必须学习和把握的分寸。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这种分离越早,孩子未来就越容易适应。一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把“亲子关系”狭隘理解为和孩子多紧密。有些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安全感很强,非常害怕父母职责的欠缺,天天围着孩子的生活转来转去,方方面面掌控、牵制着孩子。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生,少不了清晰而稳定的心理边界。“亲子关系”理应亲而不密,不让对方感到窒息。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感”,教育孩子从小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埋单,是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环节和途径。

3.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是把握好亲子关系“度”很重要的方面。隐私是自己藏在心里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孩子也有隐私。随着孩子生活领域、知识、情感的逐渐丰富,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原先对父母敞开的心扉会逐渐关闭起来。很多父母没有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意识到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没有什么可以向自己保密的,随意闯入孩子的天地,粗暴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偷窥孩子的隐私。孩子会因此与父母疏远,并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极端的措施,把自己保护起来,这样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被父母破坏了。维护个人隐私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孩子亦平等地享有隐私权。对于孩子来讲,维护个人隐私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既是家长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也体现为人父母的综合素养。理解、尊重和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一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4.父母不要做成年已婚子女的楔子。许多早已成年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巨婴症”,即使已结婚成家,却还停留在需人扶持的婴儿状态。离开原生家庭,在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巨婴症带来的各种冲突都会激化。有些人有事不和配偶商量,却事事向父母汇报请示,不顾配偶的感受将其冷落到一边。从忠于父母向忠于配偶转变的失败几乎是所有婚姻冲突的核心问题。已婚子女在感情上持续对父母的依恋,会阻碍夫妻之间必须要形成的连合力。持续为孩子提供情感靠山的父母,实质上是扮演夫妻间的活“楔子”角色,使得小家庭夫妻关系越来越疏远。聪明的父母会推掉对子女的遥控,哪怕子女主动索取。因为这会使子女的“巨婴”症自始至终得不到解决,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子女核心家庭的团结。

(三)“管”与“放”度的剖析

好的家庭教育源于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越亲密、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越容易成功,反之对孩子的教育就越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对孩子“管”与“放”的适度定位。

1.认识规矩管教的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尚未完成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各种生存技能和能力以及价值道德判断还未形成或正在形成,需要有家长的管教,才能帮助其学习成长为正常人。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讲究限度,要给孩子提供学习上、做人上的各种教育和资源。理性的管教应当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事先和孩子确立规则,通过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生活规范、规矩,帮其规划作息,优化生活习惯,管理其日程安排等,恰当运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管教。规则之外,坚决制止,有奖有罚;规则之内要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权。维持一个家庭命脉的,不是家长对子女的权威,而是良好的家规和门风。要用门风树立正气,用家规监督行为。如果没有门风家规,随意性管教,孩子就会逆反、与家长对抗。有些父母凭着自己的性子“管”孩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孩子的性子,往往越管就越不好,反而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父母子女反目成仇。

2.“管”与“放”的辩证关系。有些家长抱怨:我们小时候谁管啊,还不是靠自觉吗?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能做的不能做的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怎么就不争气呢?其实这些家长不明白,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长顾不上管自己,才学会了自觉,孩子不自觉,就是因为你管得太多了。该孩子自己想的、自己感受的,父母都替他包办了,孩子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自我管理了。“管”,就是在孩子办某件事时,要过问一下,预期有什么困难,预先做一些必要的指导。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认为自己养育了孩子,就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管孩子做作业、改错,替孩子削铅笔、看课表、收拾书包;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强化班、奥赛班、特长班;孩子穿什么,什么发型、和什么人交往,和谁打电话……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会逐渐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生活中因对孩子管得太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给孩子身心造成伤害的现象比比皆是。

所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孩子会增长才干。“放”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对孩子“不管”“不说”更难做到,因为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家长的心理形成挑战,这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智慧地化解和应对。有的家长以培养孩子独立性为名,对孩子过分“民主”,对子女既不管束,也不教育,事无大小均由孩子自己做主;有的家长一切顺从孩子,“尊重”孩子失度;还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任由孩子自生自灭等。

“管”“放”行为失度,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对孩子既不能管得过紧,又不能放任自流,应当寻找“管”与“放”的结合点,做到“管”“放”有度。在尊重、信任孩子,保证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育孩子学会倾听父母长辈的教导和意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问题上,家长要力争做到管而有限、扶放得体,既不能不敢放手,又不能大撒把,要先领着走,后看着走,边教育边放手,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

二、格局意识养成的规律分析

培养教育孩子如同建造房子。一样的砖瓦石料、钢筋水泥建材,因建设单位的目标、设计蓝图不同,建造出来的房屋规模、大小、价值就不同。同理,家庭教育也一样。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建设单位,学校是施工单位。如果家长没有建设高楼大厦的目标和设计蓝图,孩子自己没有理想和人生坐标,找任何建筑集团也不能帮助建成高楼大厦。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要想一代更比一代强,家庭教育就需要有战略思维,要有大的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

人的一生面临无数的选择。在很多选择面前,我们容易看到的是当下可见的、可量化的东西,却容易忽略内在的不易显见的得失,这些得失常常不被人注意,甚至看到结果,也不愿意承认其中的因果,即局限所致。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的制约,“局限”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的“格局”太小。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品德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每个人的志向、追求、视野、为人处世的态度、能否容人容事等,都隐藏和体现着自己的格局。

大格局,以大视野切入人生,有更大目标和追求。大格局,要有大胸襟。胸襟就是要容言、容事、容人。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好事、坏事、难事、易事、委屈事,凡事皆能去办;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人的心胸越是开阔,朋友就越多,道路就越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大格局,要有大眼界。站得高了,眼前的小境况就蒙不住双眼;看得远了,自然不会为一时得失盲目乐观,或妄自菲薄。大格局,要有大追求。生命需要有大愿,有追求才不会碌碌无为、迷茫混沌,才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不满意,而沉浸在自己负面的小情绪中,忘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二)青少年格局的放大

家庭教育赢在战略,赢在父母与子女的格局上。有智慧的家长往往会自觉地修炼自身的品行,努力放大自己的格局,以较高视野关注孩子的品德、胸襟和志向,设计培养子女的规划和蓝图,从适当节制孩子的欲望和任性为始点,放大孩子的人生格局,做合格的父母。

1.亲子之间的格局关系。父母的格局局限孩子的格局。格局与学历、职务和收入无关,只与志向、品位、境界的高度有关。父母与孩子同时处于一个家庭系统之中,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系统的问题。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山西夏县人,是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贵人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败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司马光之子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个个谦恭有礼,人生有成,以致世人“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另一案例,一位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在餐厅吃饭,用餐厅的碗接小孩的尿,直接倒进盛食物的碗里。被人发现了,还说“反正碗都是要洗的”。这位母亲的做法让网友们都炸了锅。餐厅的工作人员表示,餐厅的每一层都有洗手间,而且那位孩子看着也不是很小,应该能前往洗手间如厕。试想,以这位母亲的品行和境界,以这样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胸襟、眼界、品德、追求等这些关乎人生格局的重要因素,不是通过说教等 “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融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如果父母为人处世龌龊,斤斤计较,不能容人容事,遇到困难唉声叹气、捶胸顿足,遇事就想占便宜,出了问题推卸责任,没有受人尊重的品德与人格,是不能培养出孩子的大格局的。因此,为人父母要不断通过自我教育提升人生境界,拥有开阔的心胸和平常心,不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不因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通过言传身教“潜化”和熏陶孩子的胸襟、眼界和追求。让孩子懂得如何陶冶性情,懂得帮助、包容他人,懂得如何在这个世上确立自己的价值,从小拥有坚定的意志力,学会自我生存和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是每个父母必学的功课。

2.青少年格局意识的养成。帮助孩子从小酝酿一种大胸怀。做父母的,既可以将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大度、宽容、乐善、好施,做人做事大气。如果遇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就久久难以释怀,动不动就憎恨、讨厌人,那格局就太小了。做人有多大气,就会有多成功。因为胸怀,才是成功者的标志。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生命的格局。格局不是先天的遗传,和个人目前的境遇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自己对人生的布局和坐标定位。格局太小,遇事就容易受负面情绪干扰,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家长引导和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对人生进行布局,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而不是学习成绩和技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把孩子培养得学习成绩拔尖,未必是真正优秀的父母;但是把孩子培养得有格局,有能力充分适应社会,绝对是父母的功德。

帮助孩子拥有规划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书籍是培养格局意识的一个绝好的途径。父母要注重并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欲望,让书成为孩子认知人情世故和内心体验的源泉。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是帮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之一。要引导和教育孩子能输能赢,不被琐屑小事牵绊,不求全责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引导孩子学会对人生负责,学会集中精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储备知识和技能的内力,丰满资源和人脉的羽翼,不断领悟和自我教育,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性和能力。

子女教育是父母最大的修行,子女成人是父母最大的成就。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但孩子幸福的内功在家庭,在家庭教育带给孩子什么。父母应努力建立学习型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人生大格局中,填充出属于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气场,以及本该属于自己或远或近的距离。

猜你喜欢
格局子女家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家长请吃药Ⅱ
小人物的大格局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