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淼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上,主要项目是球类、田径、形体、武术等等,且开设的项目和课时相对固定。有些学校每学期的项目不固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教学内容;有些学校每学期学生选择的项目不能重复;有些学校受教师专业和上课场地的影响,开设的项目比较单一;且有些项目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学习效果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看出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受项目的限定,考核的项目比较单一,而且学校和教师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基本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打分,很少甚至没有结合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情况,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反思,同学相互之间没有学习和交流,缺乏相互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教师忽视了“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个选项,忽视了同层次、自下而上的评价信息。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组成的综合成绩,很多学校忽视了学生体育理论和学生体能的评价指标,没有将体育理论的成绩和学生体能考核的成绩列入成绩评价体系中,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没有。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一个环节,几乎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中来。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包含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每个院校都有相应的制度,比如学生网评、领导听课评教和同行互评等等,但是评价内容并不完善。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更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光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更要确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通过评价,促使学生熟悉身体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通过评价,提高对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认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用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倾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对学习的评价,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公平性,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较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很少,学生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在评价体系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确定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弱化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制度。
导向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催化剂。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的反应教学效果,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具体组成部分有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和锻炼(次数、质量)、身体测试、技能考核、体育理论知识考核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百分比。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体育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且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要求,根据专业特色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和评价内容,从特殊职业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层面的内容进行评价,使高职体育能够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服务。
师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体育知识、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自我评定与互相评定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学生互评是学生对自己小组内或者班内的成员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及情绪控制等进行综合评定。在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对待自评与互评。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平时一般都是单纯的采取终结性评价,失去了教学评价反馈的时效性,对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不大,因此要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三种评价相互渗透至整个评价活动的始终。
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性评价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而质性评价则关注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对认知、技术的层面和学生的表现等行为层面都进行了考察。在教学评价时,要使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才显得更有意义。例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可以量化,有一个合理、完整的评价指标,根据数量、距离、时间等来进行评价;而学生的体育能力、创新能力等则难以量化,只能进行质性评价。
3.3.1 可以以提高与改变的幅度来确定成绩。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时对学生的体能、体型进行摸底,制定出体能提高幅度、体重增减幅度和身体维度增减幅度来制定相应标准,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评价。
3.3.2 身体素质的考核要有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先天的身体素质较差、体弱多病和身体肥胖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的考核上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利多能力的项目,并且在课堂上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树立信心。
3.3.3 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欣赏等。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活动记录和取得的名词来确定次数和质量,课外的体育锻炼情况可以通过各类手机软件记录来确定,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打卡”,课余体育欣赏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认知(体育理论水平)和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获得。在课堂中要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和体育欣赏,并教会他们如何进行锻炼,怎样去欣赏体育比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3.4 课堂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评的情况,结合教师的判断来进行评价。第五,课堂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考勤和平时学习情况,结合学生课后的自我评价进行评价。
如何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是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促进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具实际可操作性的内容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网评和座谈)、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多方考核。通过这种内容详尽、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高职体育教师的“教”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对高职学生的“学”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