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伟 郭秀田 梁世君 李兆元
习近平主席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总书记提到的劳动精神指的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所有广大无产阶级在具体实践技能中凝聚精神共识的集中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丰富与探索,劳动代表着中华民族适应生存环境和改造大自然的一种特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勤劳为本、生生不息”相沿成习的浓厚劳动氛围是筑梦兴国征程中的基础保障,劳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关键环节。百卉千葩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唇亡齿寒的血肉共同体,其源于生产劳动、长于淳朴生活、牵绊于狩猎民族前途命运,磐石之固的根植于中华民族勤劳丰腴的文化沃土之中,传统体育深文大义的思想内涵与练习形式中体现着千生万劫的鄂伦春人在生产生活中弘扬与发展“勤以立身、勤能补拙”的劳动价值追求。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倡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精辟论断将劳动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劳育日渐成为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驱动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的主旋律,无论是稳中求进的带动人才优先发展,或是加强“以体促劳”、“以劳育人”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把劳动价值观培养摆在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核心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即将达成之际,家庭收入指数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人才竞争意识的驱使下,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勤奋好学、节俭朴实的个性,他们具备爱劳动、爱生活、爱学习的高尚品格,为早日建成富强民主团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势必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优良外表的背后暗藏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危险信号。
劳动价值观培养指的是教师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对劳动概念有一个深层的理解和体会,增强他们爱劳动的意识品质,提高学生劳动修养,养成“劳而不怨”君子对劳动无怨无悔优秀品格和“一勤天下无难事”君子靠双手来创造价值的人生态度,最终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培养一支勤奋爱学、积极肯干、勇于吃苦、崇尚勤劳节俭之风的生力军,坚持树立“生命诚可贵、劳动最光荣”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实现学生“修身正己”人格魅力的根本途径,是促使学生通往人生成功阶梯和迈向幸福大门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入体育课堂教学能达到良好的劳动意识渗透功效,二者之间存在着劳之相通的内涵特质和动之相融的外延属性。
习近平主席说:“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可见,人类在繁衍生息的进化道路上,劳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振兴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程度,劳动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它成为创造社会巨大财富的动力源泉,劳动知识在校园的广泛传播可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采红果舞是鄂伦春族双人配合练习的舞蹈,练习时两名学生面对面转动身体,一人进步,一人退步,时而步伐会带有直线,每转一圈后练习者会伴有鼓掌和亲手拨动树枝摘果子的动作,边摘边往皮篓子里装果,越摘越兴奋,整个舞蹈过程要求面带微笑,步伐轻盈,讲究手眼协调配合,充满生机活力。采红果舞是劳动实践与舞蹈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描述了淳朴的乡间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欢愉场景。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田间地头憧憬美好生活努力勤奋的感觉,学生在练习时会随着狩猎民族欢快音乐和动感步伐投入到鄂伦春人真实的采摘情节中,头脑里逐渐萌发出尊重劳动的意识。因此,采红果舞教学是对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一次精神洗礼,这种正确的教育认知可朔造一个“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的人,坚决转变劳动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的新懒惰主义的流行风气。
习近平主席说:“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你们大家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增添了绚丽光彩。”可见,要想成为一名被国人尊崇的劳动模范,首先就要具备关爱集体、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因为无私奉献是全体劳动人民永葆勤劳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全体劳动人民永葆肌体活力通畅的重要手段,是全体劳动人民永葆党员先进性的优良风范,是自觉抵御利己主义派系的重要基石。奴根任描写了一个洪水来临前男人带领女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搬家故事,这个项目需要十名同学,五男五女,场地没有固定的模式,室内室外均可,学生们要身穿鄂伦春族服装,男生要求跨刀背枪,场地要有模仿梅花桩、独木桥、小河的物品。第一阶段,一个男生分别照顾带领一个女生艰难的越过梅花桩,这个过程很是艰辛,因梅花桩站立面积有限,需要男女默契配合,如不团结就会出造成另一人的踩空现象发生,这个阶段要求男女生都要具备大公无私的劳动品质,每过一个桩子都要为对方细心着想;第二阶段,前方会出现一个很窄且稳定性差的独木桥,男女生要肩并肩、手挽手的一起走过,稍有疏忽就会从桥上落下,这个阶段团结协作的劳动精神尽显其中;第三阶段,前方会出现一个小河,这个过程男女生要脱掉自己的鞋子背起女生趟过小河,到了岸边穿后双方在穿上鞋子,男生不但要下水而且要背起心爱的女生走到对岸,女生还要紧紧抱男生,意志力和体能稍差的男生很难完成背人这个任务,这个阶段能体现出了一个男人舍生取义的劳动奉献素养,五组学生先到达的两人为胜者。因此,奴根任教学是对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一次实践教育,鼓励学生要有遇山开路、遇水建桥敢于涉险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坚决扼杀掉劳动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的势头蔓延。
习近平主席说:“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见,艰苦奋斗精神指的是广大劳动者在开创与改造大自然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各种环境锻炼形成的一种顽强、勤俭、勇敢并积极乐观的意识状态,它是精神财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成为劳动者思想境界素质提升的显著标志,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优良品德贯穿于整个劳动力时代的发展过程。树鸡舞是鄂伦春人经常开展的竞赛类舞蹈,有严格的动作约束,游戏前把起点和终点的路线定好,参赛者成一排准备,身体下蹲双手扶在双腿上。教师一声令下开始比赛,赛前学生要喊出第一为梅花鹿,半途而废逃路的为兔子,在中途发笑的为臭李子,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是笨树鸡的口号,完毕后比赛正式开始。学生先是原地移动,嘴里发出嗯的声音,肩部模仿树鸡样子左右摇晃,然后开始双好觉奋力向前跳跃,可以是沿着曲线跳动或是旋转前进,双臂要左右摆动模仿树鸡动作。树鸡舞对学生运动技术要求较高,步伐分曲线跳步和旋转步,学生在跳动中还伴有左右肩来回抖动,如果身体平衡性差的话容易摔倒在地上,不是完整简单的直线蹦跳,要想成功突破终点需要娇生惯养的这代学生经历一次艰难的挑战,冲过终点的学生在回味这个过程时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努力,体会拼搏的重要价值,这个阶段培养了学生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下战胜重重困难的顽强毅力,从鄂伦春的劳动场景里亲身体验到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因此,树鸡舞教学是对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一次思想引导,鼓励学生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坚决抑制住劳动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的享乐主义的极端恶性发展。
永葆祖国生力军团劳动价值观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激发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巨大伟力,以狩猎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忠诚于劳动信仰的文化体,其精神内核中渗透着“以劳为本、以勤为先”的体育哲理,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珠联璧合,引入课堂教学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行为和劳动品格,从简单的运动形式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观中自觉劳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教育价值。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打好学校体育改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校方应从改革中汲取创新力量,把握学科体系发展动向,统筹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新形势下构建以体促劳、以劳育人的转型教育发展格局,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教学必将奏响高校立劳树人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