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刚 邹利民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期间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实际上,现阶段的单位在进行招聘的时候看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能力。凭借文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显然不太现实。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而进行的生理、心理上的改变从而达到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时,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对自我进行批判与改进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从爆发式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残酷的竞争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只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处理得当。
社会适应能力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事务的处理具有重要作用。通俗的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是否足够周到、圆滑。影响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有环境、个人两方面的因素。
社会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具体环境,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外在因素,然而社会环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社会不会去适应人,只能人对社会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一个人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对社会的适应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如果能适应社会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个人心理因素中主要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在人遭受了失败与困难后对主体的心理进行调节以减轻精神压力,调整心理平衡,继而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心理防御机制很容易让主体达到心理平衡,形成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明显不利于主体对社会进行适应。
体育精神是一种追求进步、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文化。在体育运动活动中,运动员们往往会为了更好的成绩付出极大的努力,整个过程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样的精神文化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本质自我批判与改进有着相同的精神意义。同时、体育文化的岗位职责、团队协作等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认知、自我认知等方面。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集合,没有一个能脱离所有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否跟周围的人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无论是工作、学习,所有的社会活动都需要主体与周围人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代的人际交往障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有几种:①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②人际交往意识薄弱,即所谓的“宅男”“宅女”。③对毕业的产生焦虑感。持有“毕业即失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想法。体育运动是需要走出教室、走出宿舍的户外活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并不是一个人参与。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与其他人接触的频率。体育运动中的配合等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也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与周围人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来,适当的团队协作、竞争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的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现阶段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枯燥,大部分的学生沉浸在学习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沉浸在上网、游戏中,真正进行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校园活动的学生只占据了一小部分。这样的校园生活并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知。现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并不足以适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大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强化其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与意义,明确自己的角色。这样的认知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心态进行调节。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消除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让大学生以最佳的姿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同时,体育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增强大学生直面问题的勇气。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态的改变都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相对校园来说相对复杂,社会生活中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淘汰功能。大学是一个与社会逐渐接轨的阶段,然而,大学毕竟不是真正的大学。在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对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普遍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大学生无法面临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一些大学生在工作中无法完成工作任务;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机会的理解片面,从而轻易被骗,一些大学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系列的问题从本质是来说都是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不足。体育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协作与竞争的文化。协作精神与竞争精神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与机会意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真正把握住机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焦虑感、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问题,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文化对于大学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同时,学习工作压力或其它一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动。加强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必须多管齐下。
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需要相应的场地。合适的场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频率。不少的学校建立了新的篮球场后可以见到打球的学生多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新的运动的设备可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我们对体育设施改进前后运动人数进行调查,发现锻炼人数从64人提升到173人。加强运动场地建设不仅可以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活跃学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塑造更好的身体线条。这些实实在在的功能好处都可以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然而,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对于体育文化宣传并不太多。体育文化的宣传活动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横幅”“宣传标语”等形式,可以根据现阶段的体育新闻、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在学校贴吧、官网、宣传栏等处进行相应的文化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良好的运功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大学体育运动的开展。在大学校园,清晨的操场上有人跑步也会带动起其他人,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如果有人去运动也会带动身边的人进行运动,这就是运动氛围的作用。在调研活动中,我们调查了200名大学生的运动情况,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其中主动进行运动的男生有25%,女生16%,被同学带动而进行体育运动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2%,14%。此外,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积极进行体育运动,形成示范作用,继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大学体育教师可以在操场等地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合理性。
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带动起学生对体育运用的热情。然而,每年一两次的运动会并不能真正意义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对此,学校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活动,例如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对抗比赛,又比如趣味运动会。对实际效果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运动会举办时早上7-8点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从57人提升到253人。充满乐趣的运动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运动热情。
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必须提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不积极主要是没有合适的运动项目。对此,学校可以积极引进各种运动设施,开设各种体育运动教学模式。开设大量的体育运动选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感兴趣的知识。同时,大学体育课堂必须增加相应的趣味性以增强学生的乐趣。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体育文化作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具体的过程中需要的通过一系列推动体育运动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运动量,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