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更能够符合学生为恒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电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相应的教学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所以强化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是体育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加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已经逐渐得到了大部分高校的认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选择性,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得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经过教师的长期指导和自身的刻苦训练,可以熟练掌握一至多项能够长期坚持的体育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1]。
在高校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主导着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其固有的教学弊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大都以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育技能技巧的传授,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导致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时,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里发展,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学生具有加强的自主选择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体育教育弊端,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其升学压力较大,所以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忽视将体育课作为学生排解学习压力的主要方式,没有培养起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基础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阶段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较低,没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学习效果有限。同时还有些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的锻炼任务设置过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体育锻炼任务较重,导致其体育锻炼积极性逐渐下降。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还具有更高的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进行,是体育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还是推进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体育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提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体育发展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既要帮助学生愉悦身心,又要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事项该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还能够达到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目的,有利于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创新,增进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体育教改在高校的实行。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已经逐渐不能适其体育教学需要,所以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体育教学观念的改革。第一,高校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高校的长期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工作而忽视体育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展环境。第二,要树立现代的体育健康观念。还有些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饮用各种力量型概念饮料,反而损害了自身健康。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达体育健康理念,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3]。
3.2.1 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日常运转管理,保障各种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做好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工作。同时还应加强俱乐部会员管工作,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二,做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相应教学内容的制定,保障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学习需求。第三,做好教学考评工作,保障各种考评制度的合理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同时又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4]。
3.2.2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对于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强化高校的体育教学创新,必须要注重强化强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做好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及时不仅要掌握自身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各个专科科目的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做好教学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二,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教学工作过程中,也注重对自身的教学提升,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积极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和新鲜的体育理论,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规划体育锻炼项目以及相应的进度安排,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第三,高校要注重对先进体育教育人才的引进,不断扩充高校的体育教育队伍,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水平,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第四,高校可以聘请国家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师生进行培训教育,开拓学生的体育视野,提升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
3.2.3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多教学优势,但同时对教学基础投入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在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时,应大力完善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器材,建设体育俱乐部教学场馆,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正常展开提供基础保障[5]。高校还应强化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做好对体育器材的使用和存放管理,强化对体育器材的监测和维护,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并防止体育器材的损坏,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教学环境。
3.2.4 规范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俱乐部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改革工作中,高校还应注重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第一,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根据俱乐部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保障体育俱乐部的良好运行。要注重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保障评价的公平公正。第二,注重学生的日常考核工作。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记录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上课频率、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发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评价。
在体育教改背景下,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未来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不断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