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委婉语”探讨

2018-01-29 16:36:21刘秀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用法

□刘秀琴,董 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委婉语”的出现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正是“禁忌语”的存在才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并且使用越来越广泛。对“委婉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西文化中“委婉语”用法比较

“委婉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理解和掌握“委婉语”的用法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工作。

(一)“身体疾病”的委婉用法

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民情风俗、个人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委婉语”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类,在使用时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无论中西方人对“死亡”(death)都有非常大的恐惧,“死”是所有人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在交流中人们总是迂回地避开它,用意思相近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的词来代替。对于“死亡”的说法,英语中有很多,比如“to be at rest,depart,pass away, go to sleep, go to see God,depart from the world,be with God, go to Heaven, be in Heaven, final sleep”etc.汉语有类似的表达,如“逝世,过世,弃世,牺牲,去了,去世,走了,谢世”等。由于中国多年来的封建历史影响,对身份、地位、年龄不同的人们的表达是不同的,例如:皇上死了被叫作“驾崩”,年龄小称作“夭折”,在战争中逝去生命称作“牺牲”。对于其他无关的有敌意的人的“死”用“一命呜呼”“断气”等来形容。另外,英语中表示死亡也用“go to another world”,汉语同样意思的表达也有“到了极乐世界”等;英文中还有“to be at home”来表达“死亡”,汉语翻译为“回老家去了”。

对于表达“死亡”的其他方法,英汉也有通过对身体部位的表述来进行表达。英语中有“to breathe one’s last”在英语中的表达与汉语的说法“最后一次呼吸,最后一口气”的表达几乎是相同的,是用“气(breathe)”的描述来反应死亡,汉语中同样也有“停止了呼吸,刚咽气,已经断气”的说法;“one’s heart stops beating”在英语中的意思与汉语中“某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某人刚刚去世”也是一样的。对于“死亡”,西方希望自己能够“上天堂”,同时人们对痛恨的人就会有“下地狱”一说,究其原因是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希望再次被赐予生命,进入天堂。而东方文化中古老的传说都有“神仙”降临,拯救世人一说,由此有“成仙”之说。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有“go to another world”短语来描述希望不是灭亡,是获得重生。受其影响,汉语中也有了“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说法。

同样,对于“生病”英汉的委婉表述也不经相同。在汉语中,古有“小恙、报恙、欠安”的说法,现再在通常直接说出“感冒、胃疼”等或者“不舒服、需要调理、需要静养”等,所以现在禁忌区别已经不太明显,年轻人也已愿意直接说“生病了”。西方人比较忌讳谈到疾病,“得病”常常用“have(medical)condition、under the weather、uncomfortable, off color、out of shape”来表示;“得重病”习惯用“have a terminal illness、in a bad way、have a trouble”来表示“disease,illness”。在美国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cancer(癌症)这个词是人们在各种场合都绝对回避的禁忌词。大多数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用“a long illness”来取代它,也有人用“the Big C, the C word, that disease”来指代;而在汉语中常用“重症、不治之症、免疫疾病”等来描述癌症患者;英语中描述“某人精神失常、疯”常用“insane、dysfunctional、crazy”来表达“机能失调、机能障碍”;“疯人”说成“精神病人”。另外,对于AIDS(艾滋病)的报道,也不会直接说出。

(二)“性爱”委婉用法

从古到今,对性爱方面的用词人们都十分谨慎,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委婉语”是相当多的,它们常常以回避或用其他间接方式被委婉的表达。在西方社会,人们受基督教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为人生来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的错误才导致了人类的产生,所以“性”是有罪的。在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引发出了许多委婉的表达词语。英语中谈及“性”行为时的常用“sleep together,have relation,have an affair with、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 art of pleasure,make love”等表示;这些委婉表达中有“爱意浓浓的”,也有“直接明了”的,却都不是直接表达“性”。由此可以看出,多数西方人是不愿意直呼性的名称,对于性行为并不是过去大家认为的很随便和很直接。

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中关于“性”的说法往往用一些中性词,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像:“同房、行房、男女之事、房事、那种事、云雨之事”等说法;“怀孕”在英语词汇中虽然有“pregnant”意为“怀孕”,但通常用“be with child、 in a delicate condition、in the family way”等来表达;汉语中却用“快要当妈妈了、有喜了、有了”等表述。夫妇俩准备要小孩时常常用“我们家有了计划了,我们要注意饮食、调理了”等委婉表达。谈到不正常的关系时,英语有“love companion、free love”的表达;汉语则用“不正当关系、交欢、交媾、第三者、有染、不清白、作风不好、花心”等描述。

除了性的话题,英汉还有一些与生理现象相关的“委婉语”用法差异非常明显。英语中称女性的月经(menstruation)为“I’m having my friend with me,I’m a woman for a week, I’m getting my periods”等,汉语则称为“倒霉了、来事儿、例假、不舒服”等,年轻女孩还戏称“大姨妈来了”。另外,有关“屎、尿、屁、厕所”在任何场合就常用“委婉语”来表达。例如“上厕所”,英语中常见的说法有:“pass water,answer a call of nature, go to stool, go to the bathroom, do one’s business, leave the room, get some fresh air,make stool, powder one’s nose,spend a penny,wash one’s hands,go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 etc.单纯“粪便”就有“shit, excrement, waste material, faces, bowel movement, cacation, stool, number two”等说法。同样,在汉语中有“去方便、上厕所、去一号、去方便、起夜”等说法。在现代社会公开正式场合,大家用“去洗手间,方便一下,解手”等来表达“去厕所”,同样的用法,古文中有“出恭、如厕、小遗”等说法。

(三)“个人隐私”委婉用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受历史、政治、宗教以及地域环境等的影响,对待个人隐私所持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多采取尊重、淡化、宽容的态度,包括“收入、年龄、信仰、家人以及工作”等。在中国,由于长期群居生活,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对待个人隐私意识比较淡薄,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喜欢以“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等作为话题。在西方国家,往往都是以自己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一个家庭一栋房子一个院子一个花园一辆汽车等。中国人的问候语通常是“最近在哪发财?”“去哪儿呀?”“去超市了?”,“吃了吗?”等都是以询问别人行为活动为开场白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别人并不是真的想了解问题的答案,仅仅是寒暄而已。西方人的交谈一般从谈论无关紧要“天气”开始,比如说“How is the weather?”“What is the weather like?”等。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老”这个字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中,“老了”就表示“没有能力了、不中用了”,并没有尊称的意思,所以人们都不情愿用“old”以及它的衍生词来描述自己,而习惯用“advanced in age,senior citizens,elderly”来表示年龄大,而不用“aged men”,老年人也不愿意被当面询问年龄,尤其是女性,她们认为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美貌,所以喜欢被人称作Miss,而不是Mrs.,因此,用“old”来形容自己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老人希望自己永远年轻,把“nursing home”(养护中心)称作“ever-green club”(永远年轻会所)。在西方国家的公交汽车座上有写着“Courtesy Seats”(爱心座)其实就是类似于中国的“老、弱、病、残、孕”专座。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尊老爱幼的文明传承,尽管“老”也包含有“老糊涂、风烛残年、老弱病残”之意,但是这些只是少数的词语,大多数和“老”相关的还是褒义词,意为“有经验、被尊重”等,所以就有了类似“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成持重、老有所成、老骥伏枥”等褒奖的词语,还有了一些类似于“老爸老妈,老寿星、老两口”等的昵称;“老”字经常带有”尊敬,敬畏”之意,是和资历、地位紧密联系的,汉语中常有尊称“老校长、老朋友、老搭档、老师、老总、老师傅、老板、老李”等尊称。另外,长寿之人通常被大家尊重和羡慕,意味着会造福后代,家庭和美。

(四)“社会职业”委婉用法

在中西文化中,有些职业和身份是被看不起的,从事该职业的人也就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是下等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为了显示彼此尊重和人人平等,不给这些从业者们带来心理和精神压力,陆续产生出了许多描述职业特点的“委婉语”用法。例如:屠夫(butcher)被戏称为肉类技术专家(meat technologist),理发师(hairdresser)被美容师(beautician)所替代,垃圾的清洁工(garbage collector)被冠以高大和尊重的称呼——卫生工程师(sanitation engineer),或者是城市美容师(urban environmental worker),佣人(maid)称作家政人员(domestic help),餐厅打杂工(bus boys)叫作卫生学家(sanitarians);称秘书(secretary)为经理助理(manager assistant)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很多职业名称的说法也有了变化,以前以man(男人)结尾的词很多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队员),garbage man(卫生工人),postman, salesman, Congressman(议员,代表),chairman(主席)现在用police officer(警察),firefighter (消防队员)sanitation worker(卫生工人)letter carrier(邮递员),Congressperson, representative(议员,代表),salesperson(售货员), chairperson(主席)来表达。还有,对于prostitute(妓女)这个职业,在公开场合比较尴尬,所以就产生了适应社会交际功能需求的词语,如call girl,ladies of the night,working girl,bar girl等。

用来形容个人特点的形容词比如说:“残疾人 (handicapped 、crippled)”称作“身体受到挑战者 (physically challenged)”,“聋子、哑巴 (numb、deaf)”叫作“沉默的人 (mute)”,“胖的” (fat, obese, corpulent)叫作“重的、胖乎乎的、丰满”(heavy, plump, chubby),“瘦(skinny)”用“苗条(slender, willowy, lean)”来代替,老人 (old man)叫作“已退休的公民、有经验的公民(senior citizen, experienced citizen)”, “老处女(old maid)”叫作“未婚妇女(unmarried woman)”, “疯的(crazy, insane)”称作“机能障碍、机能失调(dysfunctional)”,用a slow hammer来代替a stupid student,表示愚笨的学生;用plain代替ugly来表达长得丑。同样,汉语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委婉语”用法,比如:为了忌讳“废”这个字,现代汉语用“残疾人,伤残军人”来代替以前的“残废人,残废军人”的表达。对“胖”的联想,中国人古代以胖为美,尤其是唐朝时期,杨玉环的“胖”当作最美,意为“殷实富足,雍容华贵”,由此称胖为“富态、富相”。但是,到了现在,尤其年轻人,以“瘦”为美,随处可见的健身文化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崇尚健康的生活,除了形容小孩“胖乎乎”表示“可爱”以外,取而代之的是表达某人“胖”会用“壮,大,体态丰盈,丰满,魁梧”等。当然,中西方文化对待职业还是有差异的,这点可以表现在构词方面。在西方,通常用professions来描述和脑力劳动相关的职业,却用jobs来表示普通的工作、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此外,随着语言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涌现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很多新词来替代过去的意思,使得社交更愉快,更流畅,有用“穿得很清凉,很性感”来描述夏天女孩“着装很暴露”,也用穿着“前卫”来表示“奇装异服”和“怪异打扮”,用“单身贵族”来戏称“单身汉和光棍”等。

二、“委婉语”与跨文化交际相互影响

国与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地“委婉语”应运而生;文化促进了“委婉语”的发展,而“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就“委婉语”来说其本质就是避免一些“敏感、禁忌”的话题,使得交际顺畅而愉悦,同时反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汉字“汗”与“辛劳、辛苦、荣誉”有关,所以就有了“汗流浃背、血汗钱、汗马功劳、挥汗如雨”等褒义词形容劳动的艰辛和获得的荣誉;而英语词汇“sweat(汗、出汗)”常含有“剥削、惩罚、赎罪、使干苦差使”的含意,为了避免不好的联想,多用“to perspire(排汗)”或者“to glow(发热)”来表示“出汗”。再比如说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崇尚“物美价廉”的商品。然而“cheap(便宜的、廉价的)”在英语中往往与“质量低劣”联系在一起,西方人喜欢用“economy(经济的)”和“substantial(实惠的)”等来描述价格不贵。

“委婉语”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在使用过程中与个人情绪和好恶也有直接联系。相比较而言,亚洲国家使用“委婉语”频率要高于西方国家,根源在于亚洲国家的人们,尤其中国人重视面子(face-saving),崇尚合作精神,同时也注重听话方的感受。在研究“委婉语”和文化关系过程中发现,“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在高素质高智商的人群中比较普遍,也与性格差异和性别差异存在密切关系。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现着语言的内在和所崇尚的思想。“委婉语”同样也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汉“委婉语”的发生,运用和改变都在无时无刻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的进步。

英汉“委婉语”源于禁忌语,又高于禁忌语,解决了禁忌的许多问题,避免了很多尴尬境遇,使交际变得生动、享受和愉悦。英汉“委婉语”的研究是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旧的“委婉语”在起作用的同时,新的“委婉语”也在不断涌现。研究者和学习者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创造适合交际的“委婉语”,开拓新的研究内容,逐步完善“委婉语”用法,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委婉语英汉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4:30:49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54:48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