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精准扶贫的启示

2018-01-29 16:36:21王丹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贫困地区贫困户

□王丹丹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并指出了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实现这一总要求,就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教育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是提升“造血”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相关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必将得以逐步提高,并将助推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为早日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重要途径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防止复贫、返贫,必须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使他们最终具备自主扩大再生产,甚至自主改善产业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并提出将其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能够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教育是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贫困固然是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客观不良条件造成的结果,但部分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也与其自身的精神状态有着很大关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指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在调研中,工作人员也发现,一些贫困户受助生产不积极,而跑要扶贫资金、优惠政策最积极。这种思想上的“穷根”不拔掉,实现脱贫难有希望。而教育可以开拓人的眼界,改变人的观念,对于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志向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措施

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贫困户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中物资匮乏、资源短缺、教育缺失,往往造成其成年后在知识上贫乏愚昧,精神上胆怯自卑,意志上软弱萎靡,以至于脱贫致富的知识储备和精神基础都不好,从而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而教育则正是对这种传递进行有效阻断的一剂良药。

二、贫困地区教育现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各贫困县及下属乡、镇、村各级党的基层组织,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做出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扶贫政策宣传深入人心。在走访中,贫困户普遍反映政策落实到位。然而在不少贫困地区也存在着目前较为通行的教育扶贫模式,仍未能精准满足该县基层贫困人口的迫切需要的问题,致使教育扶贫脱贫效果还不够明显。

(一)贫困地区教育生态面临的困境

1.教育内驱力不足,造成受教育者求学意愿下降。我国自古有着朴素的重教传统,父母集全家之力供幼子读书都是常见的社会现状。必须认识到,这种重教传统的背后有强大的内驱力:在封建时代,科举成功即可为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大学毕业即可获得干部身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读书人通过受教育改变了家庭生产生活方式,这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还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集全家之力送子女上学实际上隐含着未来改善全家景况的希望。

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改革,以上情况出现了较大变化: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也很可能面临就业难题。教育的回报率明显下滑,使得贫困户供子女读书陷入了一种“越读越穷”的尴尬境地。贫困户子女毕业后,不仅工作难找,而且可能长期无法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一现状致使“读书不如打工”,成了不少贫困地区群众的“新共识”。

2.原生家庭弱化,造成教育生源质量下滑。乡村空巢化给贫困地区教育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原生家庭弱化,造成教育生源质量下滑现象。

此法是在显微镜下直接进行测定,方便快捷并且仪器损耗较小,但在一定的容积中微生物的个体数目包括死活细胞均被计算在内,还有微小杂物也被计算在内,这样得出结果往往偏高,因此适用于对形态个体较大的菌体计数。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优良的学生也需要家长和教师合力培养,而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也需要多方的共同涵养。从调研情况看,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学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比明显较高,形成了当前贫困地区家庭结构呈现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由于村内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他们既没有能力辅导教育孩子的学习,也往往难以管教约束孩子的不当行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并导致村办学校生源恶化,影响学校教育氛围,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乡村中小学生源恶化的普遍原因是:第一,学生父母多在外打工,不少家长更是在整个教育学习期间处于失联状态。第二,稍有条件的学生家庭都尽可能将孩子送到好学校,希望有良好的同辈影响减轻家长教育压力。第三,部分学生是其他较好学校开除的“问题生”,因无学可上无奈转到乡村学校就读。以上原因导致乡村学校在校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学校氛围恶化,教学质量下降,进而生源愈发减少,最终形成教育生态不断恶化的怪圈。

3.教育机构萎缩,造成教育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巢化导致生源缺乏。贫困地区中青年人陆续搬离村子,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也随着去往县城读书。随着中青年的减少,适龄青少年也越来越少。由于缺乏生源,不少村办学校不得已进行合并。而学校合并又造成不少距离学校过远村子的儿童就读困难,进一步降低了村办学校的入学率,形成了一个“生源减少——合并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的闭合怪圈。

教育机构萎缩,导致教育人才流失严重。贫困地区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难以留住优秀的年轻教师。以乡村中学为例,目前在师资方面,有的在校教师只有22名,而且教学素质不高。学校教师在经济收入、评定职称、科研发展、生活待遇等方面都与城镇地区存在差距。在校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忧心忡忡,在作者调研过程中,不少乡村中小学校长对学校前途并不乐观,继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在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乡村学校一直存在教育人才难以保留的现象。

综合以上表现,不难分析出目前通行的教育扶贫手段的不足之处。

(二)现有教育扶贫手段的不足

当前,教育精准扶贫措施主要有: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保障贫困地区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强化贫困地区办学硬件、师资力量;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鼓励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办学;保障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率等。这些方法手段虽然覆盖全面,也基本指向了症结所在,但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却差强人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制约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现有的教育扶贫政策大部分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这是狭义的教育定义。而目前要对整个乡村推广的是广义的教育,即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基础教育难以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目前的教育扶贫策略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周期长,教育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改变贫困现状,因此贫困户热情不高。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某村只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读到大学,其他农家子弟基本读完小学后辍学,到城市打工或者在家种地放羊。

贫困户迫于经济压力,迫切需要改变家庭收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导致在教育方面短视。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贫困户说起教育还带有“功利”眼光,这也体现出我国在农村基层对教育的正确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全。

3.贫困地区无法抵御发达地区虹吸效应。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发展机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贫困地区人才、劳动力持续外流。并进一步导致市场萎靡、社会失去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行政手段或者扶贫手段是难以长期维持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的。而基础教育水平的下滑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当地人口素质,使得贫困地区经济水平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以一些贫困村目前的状况而言,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经济状况,这样一条传统教育扶贫思路虽然逻辑清晰、直指根本,然而在贫困地区日渐凋敝,教育水平不断下滑的现状面前难免缓不济急。

要使贫困区走出经济恶化、教育下滑的恶性循环,就必须走出一条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教育扶贫新思路。即教育要紧贴乡村实际,尽可能快速地对乡村经济、社会产生可见的益处,进而通过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来反哺乡村教育。这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相合。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扶贫有着指导意义。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精准扶贫中的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他以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奋斗目标,积极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农村精准扶贫有着很大启示。

(一)陶行知所推崇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推崇的教育理念正是当前应适用于乡村扶贫中对教育的理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将生产、生活、教育进行融合,不仅对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而且对村民进行技能培养、技术支持、理念宣讲、生活扶助等,使得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于到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扶贫干部既是帮扶者,更是教学人;受助群众既是帮扶对象,更是大教育观下的受益人。

事实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根据地区实际协调开展,一方面在短期内贫困户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乡村教育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教育扶贫必须与乡村实际相融合

陶行知对中国乡村教育脱离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1]陶行知推行的建设乡村的做法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2]

在今天而言,就是应当转换教育扶贫的重心,通过分析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精准打造扶贫教育计划,保证教给贫困户的知识管用、好用,让贫困户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尝到甜头,从而增强贫困户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三)教育扶贫必须与其他扶贫手段相结合

陶行知推崇“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农村教育和农村生活本身就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只有以农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农民生活中遇到急需解决的难题,能够从学校的教育中找到答案,这才是最好的教育[3]。

在今天而言,就是要将教育扶贫与其他扶贫手段相结合,将教育融入各项扶贫项目当中,将扶贫项目打造成教育手段,在扶贫实践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贫困户的能力素质,通过贫困户能力素质的提高来反哺助推扶贫项目的落实,从而使教育扶贫与经济扶贫双双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的扶贫实践中扶贫项目并不少见,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么由于贫困户不懂技术,不懂市场,而将贫困户排除在外;要么是在“公司+农户”或者“大户带动”的实践过程中忽略对贫困户的帮扶要求,使贫困户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这些扶贫项目同时作为教育项目,不能仅仅重视项目的经济收益,而应在项目实施的同时让贫困户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市场、营销等知识技能,切实让教育、实践与人三大因素结合起来。

(四)重视职业教育

教育从实践当中来,做好的教育能更好地改变生活、改善农村落后现状。[4]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办学的短板,精准扶贫也在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即“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国家在精准扶贫的教育扶贫政策中,分门别类地给予农村学生各种教育补助,其中就有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可见,在农村实行与生活实践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结语

教育扶贫要体现“精准”,可以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以“生活和社会”为教育内容,建立大教育观,并结合实际开展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为目的教育行为。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协调做好基础教育,多种类型教育模式配合经济实际协调推进,循序渐进,使得贫困村逐步“知识”脱贫、“智慧”脱贫,进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造血式”脱贫,这对于我国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也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陶行知贫困地区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