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娜,郭再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工匠精神在2016、2017两年间分别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从业者工作态度与技能的精神化呈现,工匠精神得到了上至国家下至百姓的重视与关注,也迎来了学界的深入研究。学界目前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王寿斌,2016;孔宝根,2016);二是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研究(张琰、匡瑛,2016);三是工匠精神在各行业中的培养研究(谢少瑛,2016;陈磊,2016);四是工匠精神的古今对比研究(张清涛,2017;梅红霞等,2017)。这四个方面涵盖了工匠精神从内涵研究到意义研究再到培养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较为全面。
有关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中国古已有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谈及工匠精神需要细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则谈及工匠精神需要坚持;“场上一分钟,场下千日功”更揭示了工匠精神需要恒毅。其中,北京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这也正是如今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最应重视的一点。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如何在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上走得又稳又好,如何应对来自发达地区的高端技术和待发展地区低成本的“双重挤压”,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行业的难题转移到具体的从业人员的身上,就演化为对于从业者的能力与态度的具体需求;而对于从业者的需求,再经过进一步转移,就将压力下压到了众多职业教育院校。因此,做好新时代工匠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人才,既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下至个人,上至学校、行业响应国家号召,为中国早日迈进“中国制造2025”,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的时代使命。
一直以来,相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往往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然而近年来不重视职业精神培养的恶果逐步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就业后屡屡出现各类违反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工作中难有发展,导致频频更换工作,最后导致所学与所做完全不对口,在校所学技能彻底荒废。不仅如此,职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下降还给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企业不再愿意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了解情况后不愿意让学生入学,导致高校出现生源不足、招生难的现象,部分办学水平较低的高校甚至早已深陷此困境。
工匠精神的提出赋予了高校教学新的灵魂,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升到新的高度,改变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职业院校教学思路,使众多高职院校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技能+精神”双方面发展,教改重点转移到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上,在教学中将“技能”与“思想”并重,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视为第一要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更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帮助高职院校拓展了教育新思路,赋予其教学新内涵,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企业作为群体组织,其发展依赖于内部所有个体的努力与认同。个体的技能高低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否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培养,更重视对从业人才的职业态度与精神的培育,因此,受教育者接受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接受行业文化的过程,经常接受来自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易于帮助从业者对企业文化滋生好感,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愿意全身心地为之奋斗付出。在此基础上,企业能够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推动企业取得更好发展。
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及在职人士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进而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和职业上的发展。首先,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通过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及在职人士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有坚定的职业信条与职业操守,并自觉自愿为之坚守。其次,帮助学生及在职人士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的相关教育,不但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还提供了更多实地考察工作环境的机会,不仅仅提升眼界,更帮助他们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技能。再次,有助于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优质化。就业优质化意义不仅仅意味着找到福利待遇更优厚的工作,而是个人技能在工作中得到提升,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更由于工作的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份进取精神又回馈给工作,使工作成果更加喜人,最终实现职业人与职业生涯之间双赢的一种局面。
随着培养工匠精神口号的提出,近一两年全国已经掀起了一定的培养工匠精神的浪潮,不同行业都提到了对工匠人才的培养,学徒制、一带一等工匠精神培养的方式也逐步提出,尤其在高职院校,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上了办学议程。虽然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得到了足够的认识,但目前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仍然不甚乐观,许多高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仅仅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制度上进行改革,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并加以贯彻,仍然侧重技能型课程教学等,在教学背景、教学条件上的重视程度都不足,导致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无法得到长足发展,与工匠精神所受重视程度严重不匹配。
工匠精神没有强制性地进入高校教学,就难以在教学上设立统一的标准与考核,只能通过教师自学。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一,导致通过自己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的工匠精神培养教学的内容与水平不一致,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影响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大多从“三尺讲台之下”直接走到“三尺讲台之上”,缺乏在企业中实践体验的机会,而实践技能过硬的技术人员又往往由于学历原因无法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只能是照本宣科,对于动手能力的加强和整体素质的提升难有帮助。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合力不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介入过晚、整体参与度不足,导致校企割裂,学生在校阶段技能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进入到企业后发展后劲不足。尽管高职院校建有各类实践基地,与各类企业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有些校企合作基地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学生上学期间甚至都没有机会进入企业亲自体验。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技能都有一定要求,而目前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机会不足,平时能够进行练习的仪器数量不足,且不够先进,设备陈旧,又缺乏到实际工作场所参观实习的机会,对于企业了解不足,毕业后进入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都带来影响。
中国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类似观念导致社会上存在着“学历第一、能力次之”的想法,认为技术操作人员居于社会“三教九流”之列。受这类思想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在学习上多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工作后也不思进取,难以获得社会尊重并取得职业建树,这都是由于缺乏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不足导致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身定位不足、对专业学习不重视、对技能操作不熟练,最终导致职业能力得不到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缺乏工匠精神,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职业追求。学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迷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未来将给行业发展乃至社会风气带来影响。因此,从学生阶段即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以当代学徒制教育为依托,普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填鸭式教育变为自主接收学习,强调工匠精神学习的持久性和恒一性,将工匠精神的学习持续学习过程的始终。学校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中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体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手抓教育管理,一手抓环境营造。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具备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营造适宜的有关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如知识竞赛、讲座、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职业技能,也加强了职业素养。
教师具有工匠精神传播者和践行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工匠精神的内收和外化,在学识、技能、德行等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尽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将坚定的求知信念、严谨的求学态度、踏实的治学精神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至善”追求,认识到“学无止境”,从而奋发向上,积极努力;在实训教学中,通过对于精密仪器的细心操作、对教学设备的熟练使用、对流程规范的严格遵守,发扬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对动手操作更加重视,对劳动和生产更加热爱和崇敬,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和现实的了解。
教师还应重视个人技能的提升,积极参与各类技术培训,提升个人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到企业中实地调研、学习尖端科技,提升技能。而教师除了发展自我、发挥榜样作用外,还应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网络课堂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应站在比以往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继课堂教学之外的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第二课堂,应更多地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中去。首先,应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将学生的实训场所转移到企业车间现场,让学生在现场亲自参与实操,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企业的人文氛围。其次,应挑选部分技能过硬的工作人员参与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技能娴熟,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科技,在日积月累的操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能够帮助学生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他们加入到教学大军中势必成为一股有生力量,为学生提供最先进、最生动、最案例化、最贴合实际的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工匠意识。
高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更能够自主自觉投身其中,追寻自我的发展。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校园文化等环节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学习内容,将工匠精神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浸润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一以贯之。
氛围的营造与知识的传递只是外因,高校的教学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应更重视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工匠精神的孕育,对学生提出发展要求,敦促学生至少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自我提升:一是树立正确就业观,爱岗敬业,热爱工作;二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坚持不懈;三是对个人能力与素质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超越以往的个人水平。具体做来,应从德行、品质、才学三个方面开展:德行方面,应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心、尊敬心和责任心,具有良好的工作品德和工作品质,在劳动道德的指引下全身心投入工作;品质方面,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工作认真、细致,工作中有恒心、有毅力,对事业有个人追求;才学方面,应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后查漏补缺,掌握行业最先进的知识,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积极之举,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契机。集全国之力培养工匠精神,将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蓬勃的动力和强有力的人才及技能支撑,助力中国制造业早日从“制造”迈向“智造”和“质造”之路。做好工匠精神培养的积极意义巨大,不但有利于国家昌盛,也有利于学校进步、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对整个社会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百度百科.工匠精神[EB/OL].[2013-10-24].http://baike.baidu.com/view/5121248.htm?From Taglist.
[2](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4]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5]陈磊.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其途经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27(3):59-62.
[6]张琰,匡瑛.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玉圭金臬”——论“工匠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培育[J].职教通讯,2016(19):35-38.
[7]谢少瑛.工匠精神在服装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在设计教学中的开展[J].教育现代化,2016(21):212-214.
[8]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
[9]张清涛.古代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契合性[J].四川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17(6):122-125.
[10]梅红霞,王屹,唐锡海.中国古代学徒制的文化考察[J].职教论坛,2017(10):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