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馀祁与祁县名称辨

2018-01-29 15:33:27
关键词:封地祁县太原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2)

昭馀祁(或写作昭余祁)是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一处古湖泊,[1]262-267该湖今已不存,目前学界对昭馀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一般认为昭馀祁逐渐分裂为多个水域,最后消亡。[2]33-41,[3]273-282,[4]96-97王尚义先生经技术勘测,认为昭馀祁在汉代时“已被淤割成若干小湖”,到了元代以后“成了面积较小的昭余池,大部分湮为芦苇丛生之地”,昭馀祁消亡的时序是“由北向南,北部早南部晚”。[1]262-267孟万忠在其博士论文《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的第二章《汾河中游湖泊变迁》中以昭余祁为个案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记载与地貌形态分析昭余祁东部先萎缩,勾勒出“先秦时期方圆百里的昭余祁,到秦汉时期的九泽……北魏时期被分割为邬泽、祁薮、汾陂和淳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这样一个变迁脉络。[5]16-17至于昭馀祁消亡的原因,学界归纳为人类影响与自然变迁两个方面:人类影响主要包括毁林开荒、垦湖为田、[6]35-39,[7]29-32战争[8]43-60等;自然变迁具体阐释为气候变干、地势降低等。[6]35-39,[9]121-123

目前学界对昭馀祁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方式也以地理勘测为主,对文献记载的关注相对较少。有关昭馀祁的史料虽然不多,但仍有分析利用的空间。笔者通过爬梳史料,对昭馀祁这一名称的含义以及变迁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并试图剖析“昭馀祁”这一水域名与祁县县名之间的关系。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隶属于今晋中市。此地最早为春秋时期祁奚的封地,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被杀,其封地被分为七县,其中一县即为祁县。战国时期,祁县属于赵国。自秦至清,均属太原管辖。

一、昭馀祁释名

在先秦史籍中,不乏对昭馀祁的记载,《尔雅》称:

燕有昭余祁。[10]213

《周礼·职方》载:

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11]3229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

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鉅鹿,燕之大昭。[12]279-280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地形》中亦有对昭馀祁的记载:

何谓九薮?曰越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行,晋之大陆,郑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鉅鹿,燕之昭馀。[13]417

在上述史料中均将昭馀祁称为“薮”。《说文解字》对“薮”的释义为“薮,大泽也”[14]41,所以,昭馀祁应取大泽之意,是指今山西中部地区的一片广阔湖泊,是并州水域的代表。

“昭馀祁”作为水域名称,其含义为何?《说文解字》载:“昭,日明也。引申为凡明之称。”[14]303因光明而易显,故昭又可引申出明显、显示之意。《尔雅》云:“缉熙、烈、显、昭、晧、炯,光也”,[10]29“显、昭、觐、钊、觌,见也。显、昭,明见也。”[10]41《左传·定公四年》有言:“以昭周公之明德。”[15]1545这里的“昭”就是明显、显示的意思。馀,是多的意思,《说文解字》载:“馀,饶也。”[14]221《尔雅》:“烈、枿,馀也。释曰:谓遗馀也。”[10]59《孟子·告子下》:“有馀师。”[16]816《吕氏春秋·辩土》:“亦无使有馀。”[12]694祁,《说文解字》载:“祁:太原县。毛传于《吉日》云:祁,大也。于《采蘩》、《大田》云:祁祁,舒迟也。祁祁,徐皃也。于《七月》云:祁祁,众多也。皆与本义不相关。”[14]289《玉篇·邑部》:“祁,多也”。[17]40《广韵·脂韵》:“祁,盛也。”[18]34由此可知,“祁”和“馀”一样都表示“多”的意思。通过上述对“昭馀祁”三个字的语义分析可知,昭馀祁作为水域的名称,“昭”作“明显”讲,“馀”与“祁”均作“多”讲,“昭馀祁”三字应为水域辽阔之意。

二、昭馀祁名称演变与水域变迁

关于昭馀祁的变迁问题,有史籍可考。通过分析昭馀祁名称演变可推知其水域的分割、萎缩和消亡情况。

《汉书·地理志》载:

邬,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19]

在汉代,昭馀祁已经分裂为多个独立水域,分布在邬县以北。清人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陂泽连接,其薮有九,故谓之九泽,总名之曰昭馀祁”[20]2241的论断亦可作为辅证。关于九泽的记载还见于西晋郭璞为《尔雅》所作注中:“燕有昭馀祁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10]213说明在西晋时九泽犹存。自晋以降,九泽逐渐分裂、消亡,到北魏时,昭馀祁又分裂出邬城泊、祁薮等较小的湖泊。

《水经注》载:

《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

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径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21]158-159

自《水经注》始,史籍中出现了邬城泊、邬泽和祁薮等名称,而且郦道元将邬城泊与祁薮区别开来,分指两处水域,同时指出,两者均为《尔雅》所记昭馀祁之余迹。由于祁薮始现于《水经注》中,所以至晚在北魏时期,祁县附近已形成了独立的水域。联系前引《汉书·地理志》可推知,汉代以降,九泽进一步分裂,水量减少,但西晋犹存,到北魏时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在邬县与祁县附近形成了独立的湖泊,靠近邬县的湖泊被称为邬城泊或邬泽,而靠近祁县的则被称为祁薮。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直接说明昭馀祁在邬县而未提及九泽,“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薮曰昭馀祁。师古曰:在太原邬县”[19]1542,说明九泽在唐代已再度分裂缩小,而昭馀祁之遗迹主要分布在邬县。

宋元以后的史料中已鲜有昭馀祁的记载,而关于祁薮与邬泽的记载则较多。

《元丰九域志》载:

次畿,祁,府南一百一十里。五乡。团柏一镇。有帻山、太谷水、祁薮。[22]162

《元一统志》载:

昭馀祁薮在祁县东七里。旧已涸卤。至元二十一年浚凿为九池,得细水,岁溉民田顷亩间,及浸隍下树木。今其侧立成汤祠……今池庙俱各不存。[23]115

元世祖和元惠宗均曾以至元为年号,元世祖使用三十一年,元惠宗共使用六年,之后改元至正,故至元二十一年只可能是元世祖在位时。明代成化、万历两版《山西通志》又均记为“至元十一年”[24-25]。康熙《山西通志》的底本是万历刻本,将至元改为至正,时间记为“至正十一年”,[26]笔者怀疑至正是至元的讹误,所以昭馀祁在元代复浚的时间应该是元世祖至元年间。由此可知,祁薮在宋元丰年间尚有留存,但不久干涸了,到元世祖至元年间才复浚。

乾隆《太原府志》载:

昭馀池在县东南七里祁城村,《周礼》昭馀祁即此。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水为昭馀池,即其地立成汤祠。后池复涸。顺治九年复盈。[27]

据方志记载,元代乡民们在今天祁县的祁城村掘出水源,祁薮复浚,称为昭馀池。有明一代,昭馀池又水干池涸,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水再盈池。所以,祁薮在明朝时已经基本消亡,到清代又掘出较少的水源。

有关邬泽的记载远少于祁薮。《明史·地理志》载:

文水,府西南。西南有隐泉山。东有文水,南入汾。又东北有猷水,或以为即邬泽也。[28]959

介休,府东南。有介山,亦曰绵山。西有汾水,东有石洞水,西流入焉。东北有邬城泊,与平遥、文水二县界,即昭馀祁薮之馀浸也,或亦谓之蒿泽。[28]965

《明史》所载可说明,邬泽自北魏以后一直存在,宋元时期其范围大幅度缩小,到明代基本消失殆尽。

时至今日,昭馀祁已经完全消失了踪迹,昔日的烟波浩渺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不断分裂为多个水域,本文主要分析了邬泽与祁薮,据前引诸史料可知,祁薮又有昭馀池、昭馀祁薮等名称。

在历史时期,昭馀祁不断分裂,且不同水域各有其名,但“昭馀祁”这一名称却并未随着湖泊的干涸而消失,反而沿用至今,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其一,早期的昭馀祁烟波浩渺,著称于世,同时它又作为并州诸水的代表,先秦史籍多有记载,影响较大;其二,祁县自立县以来县名几乎未有变更(仅在新莽时期曾改为祈县),而昭馀祁原名中既有祁字,因而往往将祁县附近的水域亦称作昭馀祁,使其流传下来。虽然昭馀祁名称未变,但其指代的实际水域范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昭馀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昭馀祁是指未分割前的古湖泊,狭义的昭馀祁则指祁县附近的水域。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昭馀祁都与祁县这一地名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昭馀祁与祁县县名的关系

在祁县当地,流传着祁县得名于祁奚的传说:晋国大夫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祁奚,所以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祁”。这一传说在方志中亦有记载,成化《山西通志》中载:

祁县,本春秋晋大夫祁奚叔向之邑,因以祁名。[24]

明人郭子章在《郡县释名》中亦持相同看法:

祁县,本春秋晋大夫祁奚食邑,因以祁名,即《周礼》所载并州泽薮,昭馀祁之地也。[29]

康熙《山西通志》卷三《建置沿革》记载:

祁县,春秋祁奚之邑,因以祁名。[26]

以上史料均表明祁县之名源自祁奚,但同样是在方志中,另有一批材料与上文相悖,认为祁奚是因地为氏,而非祁县得名于祁奚。

万历《山西通志·人物》记载:

(祁奚)晋公族献侯后,食邑于祁,遂以为氏。[25]

乾隆《太原府志·氏族》记载:

祁,徵音。黄帝之子,食采于祁。又尧姓伊,祁氏与祁通,亦作耆。祁姓,隰叔之后,与土氏同族望,出太原。又姬姓,晋献公四世孙奚食邑于祁,遂以为氏。其地即太原祁县是也。[27]

笔者认为,祁奚因地为氏的观点更为合理。首先,我们应当区别姓与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30]1-2由此可知,姓和氏经历了一个从分离到合并的过程,至晚在汉代时已实现姓氏合一。[31]例如太史公作《史记》,称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32]223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32]341

其次,氏一般来源于封地,[33]11-15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有氏。祁奚是晋献公的四世孙,本姬姓,名奚,字黄羊,封地在祁。祁奚因地为氏,姓氏合一后,称为祁奚。第三,有关祁地最早的记载出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也。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铜鞮、平阳、杨氏。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太原邬县。贾辛为祁大夫,太原祁县。[15]1493-1494

《左传》虽然提到了“祁氏之田”,但并未说明该田已经被称为“祁”,直到西晋时杜预为《左传》作注才第一次明确记载祁为地名:“祁大夫,祁奚也。食邑于祁,因以为氏。祁县今属太原。”[15]973杜预注中提出:祁奚因自己的封地在祁,所以以祁为氏,称为祁奚。

显而易见,“祁”最早是晋国大夫祁奚的封地,魏献子当政,祁氏遭到打击,其封地亦被瓜分为七,各地设县,祁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祁县之“祁”应当源自祁地。所以,祁县这一地名源于“祁奚”之“祁”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颠倒了因果关系。

综上可知,“祁”作为地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春秋时期晋国祁奚大夫的封地;二指祁奚封地被分割为七个县后,其中的一个县即祁县。既然祁奚是因地为氏,那么祁地之“祁”又源自何处呢?

笔者认为,“祁”地得名源于古湖泊名“昭馀祁”。“昭馀祁”与“祁”均出现于先秦史籍中,似乎无法断定二者孰先孰后,但通过推理祁奚受封情况亦可有所推进。春秋时期祁奚获封土地,在分封时若此地并无名称,祁奚极有可能在获得封地之后因此地有泽薮“昭馀祁”而将其命名为“祁”,这样才能因地为氏;若在分封时此地已经被称为祁地,祁地便有可能早于昭馀祁出现,这样,祁地反而成为昭馀祁名称的来源。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言:“县东七里有祁薮,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祁县以薮得名。”[34]820由于从文献上无法解决“昭馀祁”与“祁”出现的先后问题,故暂从顾说。

从祁地分裂出的七县中只有祁县保留了“祁”的名称。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此地为祁地的核心。可能祁奚将他的治所设在了今天的祁县,这样祁县就成为祁地的政治中心,再加上祁奚在当地受人爱戴,人们也乐于保留“祁”这个名称以寄哀思。县作为最基层的政区与文化区的吻合度远大于地级、省级的政区,而文化的趋同性又使得县级区域相对稳定,这也就成为“祁”这一名称能够历经千年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祁”这一地名的沿用,也使得“昭馀祁”这一名称得以借助地名而保留下来,用以专门指代祁县附近的水域,如《元一统志》中记载的“昭馀祁薮”、乾隆《太原府志》中记载的“昭馀池”等。所以,未分裂前的昭馀祁是祁地称之为祁的原因,而分裂后的昭馀祁之所以保留这一称呼来指代祁县附近的水域,实乃因为此地称为祁县。

四、结论

昭馀祁作为今山西中部地区的古湖泊名称,是水域辽阔之意。昭馀祁最晚在汉代时已分裂为多个水域,位于邬县以北,史书中记为“九泽”,这些分裂后的湖泊不断再分裂、缩小。到北魏时期,邬县和祁县附近的水域尚存,分别被称为“邬泽”与“祁薮”。邬泽在明代时消失殆尽;祁薮在宋元丰以后也趋于干涸,元世祖至元年间和清顺治年间两次复浚,今两湖均已不存。

就昭馀祁与祁县县名关系而言,采清人顾栋高之说可以得出结论:由于一个名为昭馀祁的泽薮,使得该泽薮之畔的土地被命名为祁,起初的祁地不仅仅是指今祁县而且包括了今天晋中市的大部分、太原市和吕梁市的一部分地区。春秋时期,姬姓奚封地于此,由于这片土地为祁地,他便将祁作为自己的氏。春秋战国之交,祁氏之田一分为七,由于祁县为祁地的治所,再加上祁奚的个人影响,便保留了“祁”的名称,并沿用至今,所以,祁县之名归根到底源自昭馀祁。

猜你喜欢
封地祁县太原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亮相祁县“全民读书年”活动
人民周刊(2024年9期)2024-05-29 13:29:22
晋中市祁县:倾力打造中国茶文化旅游第一城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太原清廉地图
支部建设(2021年18期)2021-08-20 10:10:30
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19:56
图片新闻
山西财税(2020年4期)2020-06-03 05:19:42
除夜太原寒甚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卷宗(2019年32期)2019-12-13 07:22:10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4:28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0-19 1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