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美琴
每年寒假前,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寒假主题活动讨论。一次,班上的许伟程提议寒假时让同学们到他家的饭店体验。提前一周,我组织学生们到饭店参观,在菜品展示区,我发现有好多学生不认识韭菜,也不能区分西兰花和花菜。联想到平时多数学生不会做值日、不愿做家务、吃饭挑三拣四等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都不具备,又何谈全面发展呢?经过与在场的家长们商议,我决定利用乡村资源的优势,找一块地,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劳动,在认知农作物的过程中,培养乡村学生的劳动意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播种的好时节。学期开学第一周,萧涵妈妈发来一条微信,表示她的老家有一块地,可以提供给班级开展种植活动。通过微信接龙报名,共有12个家庭28个学生及家长参与了这次活动。
1.烧荒仪式,期待丰收。上古的农业大抵实行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们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为了增强活动的仪式感,但又考虑环保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烧荒”仪式,象征性地烧了点枯树枝,许下丰收的期望。“烧荒”结束,大大小小的锄头都舞动起来了,大家都积极投入到劳动之中。
2.关键人物,悉心指导。参与活动的很多家长明显劳动经验不足,根本没办法很好地指导孩子劳动。此时,年纪最大的萧涵奶奶成了关键人物,开荒种地的要领全靠她指点,怎么锄地,怎么把两边的沟渠挖出来,怎么开垦,肥料放在土豆的什么位置,土要埋多深,萧涵奶奶都一一做了讲解与示范。学生们在萧涵奶奶的悉心指导下,逐渐对农业种植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劳动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新鲜趣事,乐在田头。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小身板还没锄头高,可挥起锄头来也有模有样,有的跟在家长身边锄地,有的另起炉灶独自一人举着锄头开辟新天地。中途休息之时,学生们突然兴奋地大喊起来,原来他们发现了蚂蚁、蚯蚓以及其他虫子,我趁机引导大家仔细观察。大家聚拢着、讨论着、探究着。徐子骞正好带了相机,于是我让他拍下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虫子,回去后查相关信息,借此培养他的探究意识。陈劲毅在田埂上卖力地切土豆种子,原来一个完整的土豆,多切几块,就能多种几个坑。这土豆种也不是乱切的,要确保每块都有芽头,这样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实来。穿行在田野间,学生们是舒展、快乐的,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了田间劳动的乐趣。
4.亲子教导,美在心间。地掘好了,开始播种了。学生们在萧涵奶奶的指导下,先把一个一个的坑挖好,方便施肥和放种子。这边萧涵奶奶手把手地教萧涵锄地,那边徐浩城爸爸也是手把手教徐浩城种包菜,许伟程跟妈妈配合得很默契,一个放种子,一个放肥料。由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学生们一改往日的叛逆和娇气。只有一起经历过辛苦,学生们才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我想,等到六七月土豆成熟时,我们的土豆宴一定格外美味。
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融入群体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其实,无论是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还是个性的发展,群体的共同生活本身就充满意义。
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场域中去实现自我成长。
1.在言传身教中,确立劳动意识。徐子骞妈妈说:“回来后,子骞告诉我,原来开荒种地这么辛苦,我们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他还说他以后再也不挑食了,青菜也要多吃点,因为蔬菜种起来实在是太不容易。”其实陪伴孩子参与这样的一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可以让他们明白做什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的道理,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2.在相互影响中,提升生活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也是一种影响。活动之后,陈劲毅说:“种地原来并不只是挖个洞把土豆苗放下去就可以了,还要把之前烧荒的灰和肥料一起放下去,但肥料又不能与种子离得太近,如果放一起,土豆苗就不能好好成长……种地也是有学问的。”
3.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伦理实体”的归属感。诚信、友善、合作等道德无法通过概念学习而获得,只能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即“对于德行,我们只能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能获得它们”。在这次活动中,不管是家长与家长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在不断地沟通与交流,在这种交往中,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对班级的依存感和归属感也在一点点增强。
4.在承担任务中,增强爱心与责任感。土豆苗埋下去后,李佳慧主动承担了浇水任务。她说:“菜种下去了,我既期待又担忧:期待它们的丰收,也担忧它们生长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施肥、浇水、锄草、除虫,每一件事都是需要尽心尽力完成的。现在浇水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那我便要小心呵护它们。”学生从家庭走进班级,其实是从一个私人生活领域进入一个公共生活领域。只有在这种具有“公共生活”属性的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清楚了解公共生活的意义,掌握参与公共事务的技巧和方法。
5.在后续的管理与畅想中,激发公民意识。“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国家‘合格公民’为其使命的。”庄稼种下去了,并不意味着就能收获了,后续的管理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策划与执行。为了让学生们在后续活动中有效地行使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并履行应尽的公共义务,我们经过商议达成了以下意见:建立管理评价机制和激励分享机制。如学生分工负责浇水、除草、施肥等,任务完成出色的可以受到奖励。种植的农作物收获后,举行庆功宴。
在班级的公共活动场域中,每个成员通过积极承担共同生活的公共义务,在促进或增益能惠及每个成员的公共福祉的同时成就自己,养成公民人格和品德。活动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不只局限于每次活动所带来的直接价值,更在于其具有一种在共同的劳动中养成的劳动观念、公民意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