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荣梅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221)
据统计,在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为234/10万,其中瘫痪率高达86%,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瘫痪是脑血管意外的最常见并发症。本组实验选取我院88例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11~2017.11)间收治的88例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将其随机分组进行比较,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该组44例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25例,患者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56.98±0.97)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该组44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6例,患者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57.86±0.85)岁。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及时处理用药不良反应。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及时补充营养,依情况进行肢体活动指导,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观察组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心理方面,因患者患病的同时神经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难免会加剧心理负担,所以护理人员要多增进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情况,结合患者的性格特征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向其说明尽早康复锻炼的重要性等,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肢体功能锻炼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机体功能不断下降,偏瘫肢体极易引起肌肉松弛或关节僵硬[2]。所以,护理人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依据患者肢体功能程度指导训练。包括肢体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其中被动训练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注意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肢体近端到远端进行,嘱咐患者控制好活动度,避免引起疲劳等。每次运动时间为30min,每天2次。当瘫痪肢体功能有所恢复,适当指导患者增加运动量,并帮助患者树立坚持运动的信心,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训练[3]。训练内容包括手指功能、走路、坐位、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训练等,如穿衣、洗漱、入厕等,促使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此外,若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需引导进行发音训练,日常用语练习等,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促使语言功能尽快恢复。
观察两组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其中FMA评分分值:0~100分,100分:患者运动正常;96~99分:患者存在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患者存在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患者运动障碍明显;50分以下:患者存在严重运动障碍;(Barthel)指数:40以下:重度功能障碍,40~60分:中度功能障碍;60分以上:轻度功能障碍。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实验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的检验和表示分别为:[t,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不同方案干预后,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其中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98.32±0.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2.01±2.16)分,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为(79.36±0.4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9.62±2.23)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指标评分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血管意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后患者出现血管突然破裂或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病情短时间内快速进展,极易导致脑组织损伤。发病后,患者极易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尽快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使其尽早回归正常生活[4]。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也比较关键。早期康复护理属于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其中干预内容中,心理护理旨在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配合度。肢体功能训练,旨在预防关节僵硬、畸形等障碍发生。同时对改善患者瘫痪肢体血液循环房,防止肌肉萎缩也有积极的影响。肢体功能训练,可最大限度促使患者肢体得到恢复。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98.32±0.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2.01±2.16)分,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为(79.36±0.4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9.62±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有积极的作用,有益于患者的预后。
综上,临床对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