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成 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在教育建议中也指出“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因此,我园积极研究并践行了在自主游戏中促进混龄幼儿的同伴关系,使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在充分互动中相互学习与帮助,提高幼儿的集体和社会意识。下面,我就混龄自主游戏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在我园,独生子女较多,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幼儿往往会缺乏相互照顾、相互模仿的经历,缺乏集体意识。还记得班上有一位叫丁丁的小女孩,文静的她总是习惯一个人玩。在活动室里,她默默的看着其它人很热闹的玩着,当我要求她一起过去找大家玩时,她会乖乖的听话走过去,但就是站在人堆前不知所措,直到我告诉她应该怎么做为止。有一次我利用接送时间与她妈妈交谈,才知道原来丁丁在家很活泼呢。反思后我发现,就是因为她对父母的依赖太强,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这是目前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开设混龄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创设多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懂得怎样与同伴相处、游戏,增加与他人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我们看到,幼儿独自探索一种材料时、在自己班上与同龄伙伴一起探索一种材料时、在混龄活动中与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姐姐在一起探索一种材料时以及在混龄活动中与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在一起探索材料时的态度和行为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混龄活动中,幼儿需要倾听他人想法和意见,并针对环境做出合适的反应。这种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得幼儿在面对同一种材料时的探索态度与方法上会截然不同。显然,幼儿在面对不同合作伙伴时获得的经验和得到的发展也多样化的。
通过混龄交往,年长一些的幼儿会在交往过程中主动提出建议,在帮助年幼儿童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样轻松活跃的交往氛围中,幼儿可以无明显竞争的方式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练习跳远时,教师可以将圈的摆放分成三个不同的距离,让幼儿进行自由选择,分组游戏,鼓励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玩法。在混龄游戏活动中,因为年龄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幼儿的认知冲突会明显增加。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去尝试不同的做法和体会不同的想法,在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认知与智力得到良性循环。
幼儿彼此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增加异龄间的交往,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可以在这个空间轻松和谐的相处。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幼儿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大幼儿的交往面。以中大班混龄角色活动为例,在设置混龄角色活动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交往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参与对象年龄段的不同,让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有所发挥和发展。虽然他们的年龄大小不一、能力层次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选择了一个角色区时,中班的幼儿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地与大班的哥哥姐姐进行交流、讨论。
在混龄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观察幼儿在此期间的言行情况,判断幼儿的游戏状态,以多种手段获取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需要和困难等。比如可以采用扫描法了解全班幼儿游戏的大致情况,用定点观察法了解小组或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用重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幼儿游戏的情况。通过积极的、长期的观察,才能及时调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幼儿的交往兴趣,给予幼儿在混龄游戏活动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学会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幼儿异龄交往质量。
在自主混龄游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幼儿群体会自然而然地分化出“权威者”,他负责控制游戏进度、调整游戏规则,这一“权威者”既可以是较为年长的幼儿,又可以是教师。其实,一切游戏都是幼儿自愿的行为。教师的指导并不意味着粗暴使用外在权威去干涉,而是需要教师通过建立在幼儿群体中的“内在权威”更好地“指导”幼儿。在平日里就注重建立起这种内在权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尊重,少一些忽视和呵斥,在需要的时候引导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开展探索和合作,并逐渐地撤出幼儿的游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总之,在自主游戏中开展混龄活动,利于幼儿的交往与合作,可以培养幼儿包容、忍让、分享的优良品质,促使进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功挖掘游戏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