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态与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语言形式,可谓一字一图画,一字一故事。中国书法艺术古老而优美,沉淀着丰厚的古典文化,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的课程内容中,提出了“初步认识书法艺术”的学习要求;同时提供了“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的教学活动建议。因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长期缺位,不谙书法艺术的历史教师并不在少数,这类教师群体的书法教学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书法史的教学要求无疑存在着较大距离。照本宣科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当前的师资条件下如何进行书法艺术的教学就成为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回应。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一定历史阶段的艺术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精神映射。时代背景,必然影响甚至决定着艺术的发展。因此,书法艺术不可能孤悬于当时的社会存在之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认识“书法艺术”,不能不触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当时时代发展的产物。魏晋南北朝始于曹丕代汉(公元220年),止于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公元589年),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时期。除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的短暂统一外,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原的原有居民或南迁或流亡至北部边疆,在这个人口频繁迁徙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玄学崛起,宗教合流。
毫无疑问,书法艺术也由此打上了时代烙印,兼收并蓄,继往开来。魏晋盛行名士之风,知识分子普遍蔑视礼法,狂放不羁,追求精神自由,书法成为其寄情风雅、展现个性的舞台。很多爱好书写的士族子弟,“为书法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书法从当时的小技提升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另外,书写材料的改进,也促进了书法艺术发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已经成熟。与旧的书写材料相比,纸的优越性有:(1)表面平滑,洁白爱墨;(2)体轻柔韧,耐折可舒卷;(3)体积小,易携带,易存放;(4)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很多人更致力于书写文字,善于书写文字的人也逐渐增多,书写技巧随之突飞猛进。因此,这一时期社会上抄书之风盛行,为了书写迅速,楷书和行书取代隶书成为流行字体,书法由此上升为一种艺术门类。
毋庸讳言,在应试教育的“围剿”下,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已陷入困境,书法这一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门类正日益边缘化。个中原因,除了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专业师资的高度匮乏,课程设置的严重缺位等因素外,与学校对书法的社会价值的忽视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认同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不失为提升书法艺术影响力和书法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承。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为传播书法艺术社会价值的突破口。《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其侄颜季明和季明之父颜杲卿于安史之乱中殉难后,于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其作品全貌,问学生有何感受。学生往往在赞扬其笔法遒劲之时,对部分笔法的“潦草”、任意的涂抹以及整幅作品布局的“凌乱”持有异议。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由来,让学生了解其价值之辉耀千古不仅在于笔法的浑朴苍穆、筋骨凝练,更在于其坦白真率,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随心所欲进行创作,而末尾几行尤为精彩,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在学生赞叹颜真卿书法作品精妙之余,更要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揭示作品所含蕴的情感力度背后的文化价值。颜杲卿,唐朝中期名臣,颜之推的六世孙,与颜真卿同为颜勤礼的曾孙,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安史之乱时,与其子颜季明镇守常山,曾设计击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生擒高邈、何千年,激发河北十七郡纷纷响应,其义举深受唐玄宗嘉许。756年,叛军围攻常山,擒杀颜季明。不久城破,颜杲卿被押至洛阳。他临危不惧,瞋目怒骂安禄山,最终遇害,年65岁。758年,颜杲卿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颜杲卿在反对国家分裂的斗争中,以其一门英烈惨遭叛军杀害之悲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军民平叛的斗志,为李唐王朝取得平叛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颜杲卿秉承了颜氏家族的家教、家学、家风,继承了颜氏家族文化的真谛,在国家出现分裂时,毅然高举义旗,勇赴国难,义无反顾,虽死不悔,成为中华民族历代英烈的典范。其壮烈殉国的光辉形象和表现出的爱国思想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西汉文学家、美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意即书法可通过浓淡相间的墨痕、千变万化的线条展示作品的意境格调。欣赏书法艺术,能赋予书法作品生命存在的意义,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走进艺术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艺术的美感。
区分各种书体是欣赏书法作品的前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之美时,首先要介绍几种常见书体及其特点。隶书方力古拙,端庄伟健,有“坐如钟,站如松”的风范,多用外拓的笔法。《广艺舟双楫·缀法》中有“外拓者,隶之法也”和“外拓者雄健”的论述。楷书笔画详备,法式精到,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家为典范,欧阳询的楷书骨力劲峭、法度严谨;颜真卿、柳公权则有“颜筋柳骨”之美誉。行书笔画流畅,既可以连笔,又可以简笔,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有雅俗共赏之妙。草书笔画简约,流畅飞逸,居动治静,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书体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名家名帖,如“中华第一帖”——《平复帖》,它是西晋陆机(三国名将陆逊之孙)的留世真迹,为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实物长不足一尺,字仅有九列,盖满了历代收藏名家的章记,右侧绢签有宋徽宗赵佶亲题瘦金体“晋陆机平复帖”六字;帖尾有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的题跋,整幅书贴朱印累累,满纸生辉。当学生看得入神之时,再以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旷世名作《兰亭序》,引导学生体悟书法用笔方圆之美,结体欹正、高矮、长短、肥瘦之美,章法茂密、疏朗之美,线条断连、轻重、虚实之美,墨法浓淡、枯润之美……书法名篇的每个点画、结构都蕴涵着美的因素,如中锋、侧锋、偏锋及框架结构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线条的变化激发着学生的情趣记忆和形象记忆,欣赏的过程凝聚着学生的联想和体验。书法的笔势险拔,即联想到高山的峻峭;书法的连绵飞动,即联想到流云的开合;书法的娇媚百态,即联想到少女的多姿。这些联想作为一种感知和体验的结果,沉淀在意识之中。学生将感知和体验上升为对书法作品的思考,不仅能培养其艺术情趣,而且可以陶冶其情操。
传统的书法史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学科特征,因时而变。多媒体一般由投影、电子白板、音响、中控系统、计算机等设备组成,多媒体书法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多媒体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认识活动。第二,多媒体教学是辅助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活动。第三,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引导学习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的认识活动。
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图文并茂,形声共举,在教学中能弥补传统书法教学中互动性差、信息量小、课堂效率低等缺陷,使教学变得形象、活泼、直观、生动。多媒体作为连接课本和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能通过书法史的生动介绍来了解书法的历史源流,通过名家临摹创作的展示来观察书法家的执笔方式、运笔方法、书写状态等,使学生对书法艺术产生深刻的体悟和由衷的热爱。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书法艺术教学中,可通过介绍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演变轨迹的历史感;通过叙述名家名作的历史故事,提升学生对书法艺术社会价值的认同感;通过展示书法名家的艺术作品,增进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以多元有趣的课堂,涵养学生艺术情操,最终真正达成“初步认识书法艺术”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