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G银行为例

2018-01-29 11:3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黎 佳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商业信用风险是指从事传统贷款业务和业务流程失衡的商业银行。由于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能收回贷款本金或利息或商业银行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收入,承担损失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其信用风险是固有的。因此,各银行都在寻找防控信贷风险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信贷风险。经过多年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从个人资产信用风险评估到组合风险评估的趋势。然而,风险管理与国外先进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风险管理问题,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商业银行识别、控制自身风险的能力。因此,借用国内外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对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G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G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是中国G集团下属子公司之一,是直属国务院的部级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经国务院批复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并由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2年12月31日,G银行资产总额2.28万亿元,负债总额2.16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9.16亿元,净利润236.2亿元。2013年12月20日,G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二、G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银行和企业财务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1.非对称通信的目的

银行和企业之间沟通的目的具有多重选择性,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通信的目的是单项选择支持信贷。为了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企业可以将不利于自己的进行暗箱操作的企业信息进行隐藏,根据自己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和符合信息符合信贷支持,隐藏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并制造虚假信息。信息被无缝地处理,银行被占用了。企业提供的信息单一,短期内不能有效地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加剧了银行信用风险。

2.风险识别的非对称方法

目前,许多企业特别关注的市场和自身信息的识别,建立自己的专门的信息机构,配置专门的信息人才,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市场模拟操作中的信息识别处理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和识别,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鉴定信息的定量分析,从而使信息定量分析与识别。企业的信息识别逐渐转向科学理性识别,对最终决策有强有力的支持。目前,G银行信息识别的企业,和财务报表的分析比较,对历年的数据总结,传统信息的识别方法、识别信息的手段落后,还停留在肤浅的定性分析阶段和经验判断阶段,缺乏连续性和系统的信息识别,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业虚假信息对银行决策的干扰,不可避免地诱发信用风险。

(二)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1.信贷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约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虽然G银行目前基本实现了贷款与贷款分离的制度,但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深入,仍然是客户经理做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而不是由两个部门,这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此外,管理人员往往有一定的人员、金钱、物质和权利,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重要的凭证和印章,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一个案件。因此,对银行的管理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一般经营者,但G银行给予了管理者特殊的权利,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2.问责制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为了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G银行主要通过严厉的惩罚,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首先,尚不清楚追究责任制度应追究哪些责任。有些贷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引起的,它们不能算作信贷人员的责任,因此如何客观地划分这些类型的风,应进一步研究风险边界和责任。二是实行信用风险终身调查制度,不对信贷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激励,这会导致客户经理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不利于银行信贷效率的提高。

(三)风险事前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手段落后,信贷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成熟

1.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不够重视

与外国先进银行相比,G银行把工作重心放在风险的事后化解上,对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只是极力地审查贷款企业是否合规,检查企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年审,有没有违法经营记录,对企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低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G银行虽然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只是在贷款企业或客户申请贷款时进行,不能实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系统的完整性和量化模型分析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信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成熟

G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也才刚刚起步,且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现在还没有建设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未能真实地反映信贷企业的财务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不够严谨。一方面,G银行主要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方面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而不是把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特别是影响重大的企业盈利能力作为预测对象。另一方面,G银行缺乏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来对贷款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现在使用的仍然是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和线性概率判断模型,因此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些都给银行贷款企业贷前调查考核工作带来了阻碍。

三、G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强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建立高度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首先要确保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确保审计部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履行全面的内部监督职能。其次,要改变同一层次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行独立审计制度,即审计部门或审计制度独立于各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审计任务的严重性,审计区域划分为几个大的审计区域,每个审计区域由总办事处设立,每个办公室负责审计。几个分支被审计。办事处与分支机构没有关系,他们在人和事上是独立的,只能由总部控制。

2.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责任制度

G银行应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风险责任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调查人员认为调查故障和评价的责任;贷款检查人员承担检查错误和无效的收集责任;操作人员负责操作风险,及高级管理层应承担主要的贷款损失的相应责任。银行应查明违规造成的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损失,认真分析风险和损失的关键环节,追究责任人员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扭转信息不对称,加强银行间的信息沟通

1.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管理来扭转信息不对称

首先,G银行应努力完善信息识别的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软件进行分析、识别和应用信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贷款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其次,采用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信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理解金融、了解管理,掌握电脑技巧,了解市场经济的巧妙运用,并结合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信息G银行的缺点。

2.加强银行间合作

银行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共享客户信用评级,建立统一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贷款调查、执行和资金分配的联动和权限控制。

(三)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监测和监管,对风险进行防范

1.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和监管

一是严格的任期管理。规范客户信用制度,对客户资金需求量进行科学的分析,设定合理的还款期。对于合理的贷款期限,我们必须督促客户回归成熟期,避免挪用信贷资金的风险。二是贷后管理必须有计划。从信贷业务的发生到恢复,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程序,对各环节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予以明确,建立考核制度,保证贷款后明确的管理程序、标准内容和具体要求。三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既要确保现场检查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又要加强电子信用体系的建设,采取有效的在线监控措施,使得非现场检查制度逐步完善。

2.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国外先进银行防范风险的具体做法,G银行采取的防范风险措施有:第一,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总部设立一个独立的风险审查小组,审查分行和分行的信贷组合、信贷管理程序,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进展,并规定有5个级别合格。如果不合格,总部审计部门应在六个月后作出改进措施,直至风险被消除。第二,建立客户管理系统。银行每个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管理。总部定期对分支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给予一定授权。

[1]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李扬,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吴海蓉.银川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5]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8(1):53-60.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从理论到实务》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