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笛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在不断迅速发展,许多高校都设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例如学校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治疗室等。令人诧异的是,许多学生仍然对心理咨询持有以下两种偏见:一方面,他们往往还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存有不信任感:他们的专业能力强吗?他们能解决我的问题吗?他们能为我保守秘密吗?另一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咨询只是针对心理有疾患的学生,进行咨询的学生被认为是心理有疾病,甚至是所谓的心理变态。这种偏见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咨询意向,最终会妨碍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通过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是在学校情境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生健康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许多学生对其持有偏见,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所导致:
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咨询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不幸的是,在我国诸多高校中心理咨询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他们有的是德育工作者,有的是学生工作者,虽然他们也可能拿到了国家所认可心理咨询证书,但在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因受先前经验的影响,难免不会使心理问题德育化或是思想政治化,进而不能彻底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加以解决,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从而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能否真正地解决心理问题持怀疑态度。
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消极型心理教育的观点,而忽视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观点。所谓消极型心理教育,主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教育,其任务主要是侧重于心理障碍层面上的矫正和治疗,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为目的,其对象主要是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以及是心理疾患者。积极型心理教育主要是在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发展起来的,它主要侧重于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增进和培养的心理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人的身心得到积极健康发展,使其能利用自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来抑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性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
由于大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受消极型心理教育观点的影响,通常在咨询过程中就问题而论问题,导致心理咨询医学化倾向。例如,有些咨询人员在对来访学生进行咨询中,穿着白大褂。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势必会使许多学生认为进行咨询者必定是心理疾患者,甚至是心理变态者,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而非一般的正常人。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诸多高校所重视,然而真正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学生却很少。例如,2003年湖南有82.5%的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其知晓率之和不到30%,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的四年级也只有50%。这说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对学校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易使他们混淆心理问题中的心理疾病和发展性问题,从而产生“凡是进行心理咨询这都是心理疾病患者”的偏见。
通过分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偏颇原因的多维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训练,掌握一定的咨询技能,才能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中取得实效。为了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一方面可以在心理咨询人员未从业之前,传授其大量的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知识,并对其进行长期而又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熟练的咨询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为这些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广阔研究的空间,使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时对心理问题咨询进行理论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此外,国家应当颁布严格考核制度,对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把关,进而提高其专业化的程度。学校心理咨询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使心理咨询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仅仅有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队伍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一批兼职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例如高校的辅导员。对这些兼职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培养,主要是传授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心理咨询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或治疗,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通过这些兼职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也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知识宣传的作用。因此,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兼职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具有消极和积极的目标,前者主要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协助学生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格和个性更加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病,人数非常少,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不到学生总数的1%。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是适应不良,而非心理疾病。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一味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少数学生的心理疾患的治疗上,而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这是不明智的举措,有碍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当然,这不是要放弃对少数学生心理疾患的治疗,而是应当转变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以预防为主,辅以治疗,二者结合起来。转变心理咨询的侧重点,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彻底澄清“凡是进行心理咨询者都是心理疾病患者”的错误认识。
加大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力度,主要是使学生在心里和行为上认同学校心理咨询,澄清对其所产生的认识上的偏颇。对其进行宣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新生入学不久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重视向其宣传有关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情况,例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地点、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等,以便学生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咨询知识。例如,介绍成功帮助一些有问题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案例,使学生在心理层面认同心理咨询的工作。
其次,为了能更有效地对学校心理咨询进行宣传,学校可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设置两种与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当然,这两种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差别而选择是选修还是必修。通过设置这两种课程,可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以及两者的区别,从而改变他们对心理咨询对象只是心理疾病患者的错误认识。
最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可借助校园网络和校园宣传栏,不定时地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宣传,展示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相信通过案例的展示,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的信任度。
总之,通过对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咨询认识偏颇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错误认识的对策,从而使学生在心里和行为层面上认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摆正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态度,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文献参考:
[1]叶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76-79.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6(5):17-19.
[4]田华生.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才智,2008(15):138-139.
[5]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37.
[6]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