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园园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公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我们可以把网络公祭定义为一种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网络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来缅怀逝者、纪念伟人的活动。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公祭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弊端。通过分析其益处与害处,旨在为网络公祭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提供对策选择。
网络公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引发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抵触,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使参加网络公祭教育的群体受限。
1.引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抵触
古代的帝王先贤、近代的英雄人物,甚至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平凡的过客,都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激励作用。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事迹传播出去,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网络公祭,虽然更新了公祭的方式,但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过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容易使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抵触情绪,且不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使广大大学生爱国观念、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受到阻碍。
2.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其实,西方社会思潮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是对人类真、善、美的揭示,有利于历史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西方社会思潮中的腐朽性思想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使大学生对其认识不全,不知不觉同化于其中。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极力推崇西方社会思潮,从而漠视包括公祭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些思潮强调历史的“虚无”,否定了权威,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动于衷,从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3.参加网络公祭教育的群体受限
网络公祭教育的场所是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受互联网的发展、上网群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我国参加网络公祭仪式的群体主要还是大学生,这就缩小了网络公祭的群体范围。网络公祭,说白了就是为了增强我国公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全体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网络公祭毕竟是在网上进行,因此必须要求公民对网络进行熟练的操作。当下,我国公民中的大多数对于网络的运用尚不熟悉,这就导致了许多公民不能很好地参加网络公祭,不利于公民网络公祭主体性的发挥。
网络公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它在创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增加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弘扬。
1.创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被动枯燥的知识灌输,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兴趣得不到很好的调动,更无法得到他们心灵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主动地体验和领会,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网络公祭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很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网络公祭以内容新、程序新、仪式新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民族魂”网络公祭教育为例,它不仅收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英雄人物,而且也会对汶川大地震等国难同胞进行缅怀。这样,广大大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对这些英烈、手足进行“献花”、留言等活动。这些网络公祭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效果,振兴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观念
网络公祭教育开拓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渠道。通过网络公祭教育,使得大学生丰富了经历、增加了才干。在公祭教育中,广大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广大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公祭教育,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公祭,可以增强其思想抵抗力,有效遏制不良思想进入大学校园。
3.弘扬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在参加网络公祭的过程中,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字、查看相关的图片,通过向逝者“献花”等形式,传达出自己复杂的感情。网络公祭教育,展现出大学生对逝者的尊重与爱戴,激发出他们向榜样学习的力量,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广大大学生通过从网络上参与公祭活动,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哀悼以及对生者的鼓励与安慰,表现出对灾区同胞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对灾后重建的信心。因此,网络公祭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公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共存,我们应该发挥好网络公祭教育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公祭教育的消极作用,从而使网络公祭教育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供服务。
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祭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进行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鉴于此,应将更多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和建设中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网络公祭教育之中。通过阅读文字介绍、查看图片以及“献花”等形式,增强广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但是我们所说的融入,并非是简单地移植,而是要把这些内容融入到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链接的共同体之中。与此相关的网络公祭教育网站,要在网络信息的更新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考虑到信息的更新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要关注大学生对网络公祭教育信息的更新所产生的反应。
网络公祭教育不是对传统的现实公祭教育的排除与否定,两者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现实公祭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亲近力。但是,网络公祭教育因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公祭教育缺乏现实性,甚至有时会伴随着娱乐性。因此,网络公祭需要打破网络虚拟性所带有的弊端,实现自身的突破与发展。鉴于此,网络公祭网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实网络公祭的内容。网络公祭的内容要生动形象,各个公祭栏目要不断地更新,创新网络公祭教育的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保持网络界面的多种多样。要利用文字、声音、图像,使网络公祭增强现实感与亲和力。第三,要注重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要让大学生有机会表达出他们的思念、悲痛等情感,还要对大学生自网络公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与互动,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反馈。
网络公祭教育拓宽了大学生进行公祭教育的渠道,唤起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要多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祭教育的活动。各高校宣传部要做好网络公祭的宣传活动,利用清明节、名人诞辰或祭日、重大灾难纪念日等,让广大大学生有参与网络公祭教育的机会。要鼓励大学生建立网络公祭教育的网站,通过网络公祭教育的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广大大学生真正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网络公祭教育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主阵地的作用,使大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除此之外,对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教育观也具有深远意义。网络公祭教育作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实现了大学生对民族历史观、民族认同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国家观的教育,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1]沈峥嵘.国家公祭网客户端上线[N].新华日报,2014-09-03(1).
[2]赵立涛,都晓琴.网络公祭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
[3]李向平.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以国家公祭圣祖先贤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1-5.
[4]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123.
[5]何志敏,卢黎歌.建立“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