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兰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金梦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与唯物史观相契合,深化了对历史认识功能的阐述,对近现代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了科学评价。这些论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回应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习近平;历史问题;思政课;历史虚无主义
在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事件,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以什么样的目的应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等问题[1]。同时,他以史为鉴,将历史问题的论述用于阐释现实问题,为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切实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内容,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用有关理论成果阐述相关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通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对教学内容展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有没有科学的思想基础事关学生一生的成长,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合理调动各种因素,形成促进思政课教学有效实施的合力。如果思政课失去了理论魅力,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肤浅的解说,只有用理论研究不断夯实教学基础,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并能与现实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有效地指导和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让思政课增强理论性、增加说服力[2]。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学生,用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论述的有关思想指导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应把对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论述的研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把相关思想成果融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包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如何评价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阐述近代中国历史上“四个选择”的客观依据;驳斥错误历史观对教学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论述有关观点,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等教学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及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阐述如何坚定“四个自信”的问题[3]。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原理,它为人们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提供了基本方向,为人们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具体历史问题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创造者等重要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还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以联系和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历史发展。例如,在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时,他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就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以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了两者的内在逻辑性,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5]“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就是在正确分析两者关系基础上合乎历史发展逻辑得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唯物史观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只有形成对人类历史发展总体规律的正确认识,更好地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习近平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深入阐述他对历史教育功能、借鉴功能、资政功能、警示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和论述,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历史、曲解历史,批判“主观目的论”“历史碎片论”“单线发展”等错误历史认识的有效工具。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性、规律性、独特性、整体性阐述,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的深刻论述及其对历史思维的科学运用,把握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苏联对待历史问题的教训表明,是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历史,包括历史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不仅涉及到客观的历史评价问题,也关系到现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问题。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6],同时人们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是西方相对强势的客观状况,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功能看待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也是增强民族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客观要求[7]。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提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观点,他往往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体现对党史、国史重大理论是非问题的鲜明态度,严守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弘扬社会主旋律。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党史、国史中领袖人物的评价,一方面是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评价。对于领袖人物的评价,他提出“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的辩证评价方法等。对于领袖人物不能因为其支流中的错误而否定其主流功绩,也不能对其存在的失误视而不见。他强调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对于英雄模范人物,提出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8]。尊重历史、崇敬英模,一个国家才能够具有前行的力量,才能不忘本来、开创未来。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诋毁英模人物,应该充分运用习近平有关英雄模范人物的正确评价,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学术面纱,剖析其理论的荒谬,指出其真实的政治目的,防止其混淆部分师生的视听,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股清流。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阐述历史认识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不仅关系到历史事件本身,更关系到通过事件评价来传递一种声音、体现一种价值传播。特别是领导人对历史事件的公开论述,更是体现出其意识形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讲话中涉及到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期的评价。在社会思潮领域,历史事件评价本身往往超出单纯的学术评价意义,赋予其更多的现实诉求。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借助历史事件,特别是一些史学领域存在争议事件的评价来歪曲历史,以便达到其政治目的的企图。习近平对历史事件评价时,将历史事件的评价从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来分析,看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以抗日战争评价为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通过歪曲有关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其隐含的意义在于通过颠覆人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的正确认知,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否定党执政地位的历史依据。因此,习近平提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重大问题。”[10]在教学中结合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对抗日战争史进行讲述,是思政课将新思想、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
历史认识问题的相关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习近平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牢固把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11]。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重要论述,涉及到对上述问题的最新阐述,这些阐述有助于提升教材内容中相关问题讲述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关于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阐述,习近平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以更宽广的视角加以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2]这些论述对于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有关论述内涵丰富,对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的认识有较强的指导功能;对阐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人物、事件评价等难点问题、对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理论热点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如何回答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一脉相承的关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与失误,继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结合习近平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评述,对这个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也兼具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也涉及到历史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跨学科、跨课程的交叉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具体问题。例如,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各章节中,关于唯物史观问题的理论讲授,则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内容则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而教育大学生通过正确历史观学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进而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则侧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因此,不同教研组和任课教师间加强沟通与协调,统筹设计教案和教学计划,可以将有关内容实现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安排,实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1] 曲青山.正确认识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4):1-2.
[2]杨发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1-64.
[3]万纪耀.论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2):70-73.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
[5]邱婷.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运用[J].天中学刊,2016,(5): 10-11.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EB/OL].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722/c1001-22271490.html,2013-07-22.
[7] 吕薇洲.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4,(21):8-11.
[8]史俊.要重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教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65-69.
[9]王盛辉,高凤敏.论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虚无”[J].甘肃理论学刊,2016,(1):57-58.
[10]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 litics/2015-07/31/c_1116107416.htm,2015-07-31.
[11]潘素芳.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7):138-139.
[1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2012-11-2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A Study on Xi Jin-ping’s Historical Issues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N Meng-lan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Xi Jin-ping’s discussion on historical issues coincides with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deepens the elaboration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function and makes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of modern tim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discussion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to answer the hot issues in teaching.
Xi Jin-ping; historical ques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istorical nihilism
D20
A
1009-9115(2018)04-0142-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25
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7JDSZK086),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201637),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政研究专项课题(SHSZ201605)
2018-01-26
2018-05-09
金梦兰(1977-),女,辽宁海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