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及现实意义研究

2018-01-29 10:02杨立元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唐山抗震中华民族

杨立元,杨 春,杨 扬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及现实意义研究

杨立元1,杨 春2,杨 扬3

(1.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包含了廉洁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在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形成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廉洁文化的唐山范例。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对于当前反腐倡廉和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动准确的回答,对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抗震精神;廉洁文化;唐山范例;夷齐精神;公而忘思

一、 廉洁文化是唐山抗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唐山视察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他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评价,大大地鼓舞和鞭策着英雄的唐山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把唐山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美的决心和信心。

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时代精神的升华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是一个产生精神的城市。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章”的“担当精神”;为了反抗外国势力掠夺,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长城抗战精神”;解放初期为了摆脱贫困、共同致富,西铺村的“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为了改造自然、建造良田,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活愚公精神”;为了战胜大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是一个唐山人民能力、魄力和韧力的显示,也是信念、道德、心性的张扬;不仅是唐山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彰显,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梳理、挖掘唐山抗震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加强唐山抗震精神研究,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唐山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寻求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因素,加强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研究,对于现在的反腐倡廉、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抗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0多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建造了一座英雄的城市,使得抗震精神中的进取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和廉洁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培育,为建设繁荣美好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因而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誉。

唐山抗震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哲学的角度讲,唐山抗震精神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人文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进取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抗震精神的内在诉求,是唐山人文素质的表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抗震精神的外在要求,是唐山进取精神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从行为过程看,亦可以构成一个系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基础、源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动力、是行为,这样就构成了唐山抗震精神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科学理念。唐山抗震精神具有的丰富内涵,仅就第一个精神层面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看,就有深厚的内蕴:“公而忘私”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人、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洁精神;“患难与共”就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二者又是递进关系,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公而忘私”,才能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公而忘私”是廉政、廉洁的最高体现,或是说廉政、廉洁是实现“公而忘私”的基础。可见廉洁文化是抗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抗震精神为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唐山范例。研究唐山抗震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廉洁文化的新途径、新思路、新举措,也更能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 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渊源

廉洁文化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态。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廉洁文化的重要体现。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洁文化作了解读,此书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上的有着开先河的重要意义。如《周礼·天官·小宰》中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廉”观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封建时代的廉政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与完善的。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汉书·贡禹传》中说:“禹又言孝文皇帝时,贵廉絜,贱贪污。”廉洁是与贪污截然相反的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廉与洁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词组:洁是廉的内在机制,廉是洁的外在表现。用现在的语词来解读就是:“廉洁就是社会个体保持自身清白正直的性状,以守真与守正来拒斥各种诱惑,防止为外在环境所驱使、玷污,并引起变质。可见,廉洁的本义意味着行为主体(个人)一要坚守‘公利’原则,能够节制私欲去除私利考量,行为唯义所遵不贪不占,自觉维护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绝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二要坚守公正原则,行为正当合理,所遵循的原则前后一致,诚信守诺不偏不颇,平等对待所有行为相对人。”[1]

廉洁是为人做官的第一要务。“廉者,政之本也。”这是一条垂训后世、泽被后人的至理名言,讲的是为政清廉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也把“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如孔子就告诫弟子:“礼,与其奢也,宁俭。”凡事要节俭而不要奢侈,同时他把“欲而不贪”“见得思义”的视为人之操守的大要。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即使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也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如何克己?他进一步解释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所讲的礼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对我们所主张和践行的廉洁精神仍有裨益。孟子则主张“以义制利”。他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即无道的利再小也不能受。他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提倡仁者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荀子则把“礼”看作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是做人之道的标准。老子讲得更为明了,他主张“少私寡欲”“恬淡俭啬”,即要节制私念,收敛贪欲,甘于恬淡,节俭抑奢。“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执政者更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他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庄子主张清廉、恪守节操,“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做君子之人要不受世俗的诱惑,置功名利禄于身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他把清廉作为治国、治家和做人的标准,这些先哲的论说大大丰富了廉洁的内涵。这个时期廉政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要数法家的廉政学说。法家从人性中具有贪欲的天性出发,讲了如何克制贪欲,首先要从行政制度上设官分职,逐级把关、严密设防、加强监督,以防止腐败的产生和泛滥;其次也要从精神道德的层面对包括君主在内的各级官员进行教育,加强认识和警示,以防微杜渐。如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管子认为要把礼、义、廉、耻作为“国有四维”。他认为:“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应该说法家的廉政文化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而不仅仅是在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学说。

在唐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春秋时期就播下了廉洁文化的种子,有了萌芽。如春秋孤竹的伯夷叔齐所提倡的廉洁文化。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分别是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长子和三子,兄弟二人互相推让君主之位,均以贤德闻名于世。《史记》列传之首《伯夷列传》中有伯夷、叔齐“相去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经典故事,无一不体现了“仁义、尚德、崇礼、守廉”的精神。“夷齐的廉洁精神体现在‘耻食周粟’的故事里。商灭后周武王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二人臣服,但二人不为所动,并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其凛凛清风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被称为‘天下廉士’‘昭义清惠公’‘崇让仁惠公’,赐封‘清惠’‘仁惠’‘清节’谥号,被孔孟等历代圣贤称为‘圣之清者’。”[2]据文献记载,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他说:“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伯夷、叔齐的廉洁仁德之风,不仅是唐山精神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之源,所以人们把夷齐精神视为“东方德源”,夷齐精神也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滋养。

汉唐以后,儒学在唐山地域流布。尤其是“关学东来”,使得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在唐山大地流传着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即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他的政治情怀大大地濡染和浸润着唐山人民以天下大事为重,以民众利益为先,以前圣绝学为本的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

在唐山民间广播夷齐之清风,使之成为唐山精神之源。夷齐精神经历代衍变,也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绵延出了华夏民族的仁义之风,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品性和廉洁文化的形成。夷齐精神在滋养华夏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哺育着唐山精神中的廉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滋养了这方水土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如明朝首辅张居正所赞誉的:“今其俗犹慷慨,尚廉让有夷齐之风焉!”

但真正对唐山人民形成“公而忘私”廉洁思想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廉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中的廉洁文化的影响。如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就曾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尤其是“老三篇”中的《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形成。如著名红学家、电视剧《唐山大地震》的作者王家惠在《毛泽东思想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兼论重建信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中这样说:“唐山人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中创造了抗震的奇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毛泽东思想的普及,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普遍信仰,是一个带有决定性的因素。”“像‘斗私批修’‘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些简单的信条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成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恰恰是这些简单的信仰,在唐山大地震中发挥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作用,使唐山人创造出让人难以相信的人间奇迹。”[4]这说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

三、 廉洁文化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

廉洁文化在唐山源远流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所形成的抗震精神,使得中国的廉洁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标高,以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大地震中,“唐山的共产党员用义不容辞的责任、义无反顾的担当、高度自觉的党员意识,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标高和唐山范例。在唐山抗震救灾、重建新生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解放军、医疗队再到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时时处处都闪现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5]因而成为了特定时期国家形象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精神虽产生于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但属于整个民族和全人类,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通的精神,“传达出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6]。这种“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也成了唐山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它不仅促进了唐山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山物质文明的建设,为唐山的发展繁荣贡献了力量。

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大地震是一种巨大摧毁,也是一种伟大的建构。在这场劫难中物质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人性的伟大得以全面地彰显。唐山大地震是人类灾难的极限,但却使廉洁精神达到了人类的极致。在生死临界点上与巨大灾难的抗争中,唐山人面对死亡超越了死亡、面对灾难战胜了灾难。在连自身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的绝境中,大家义不容辞地保护工厂财产、保护银行、保护商店、不贪不污、不受不拿,不使不用,正是有了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才使得唐山人民能够“患难与共”以致“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取得抗震救灾的巨大胜利,使得唐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地震废墟上的崛起,从悲壮走向辉煌。这种廉洁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实践化。因此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有人把这种精神赞誉为“方舟”精神,并写成剧本《方舟》,被河北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7]。大地震中所留给我们的廉洁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集中凸现,是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它不仅仅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有着永恒的意义;它不仅仅属于唐山,也属于民族和世界。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洁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党员,从解放军、医疗队再到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也无一不体现这种“公而忘私”的廉洁精神。这种廉洁精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 表现在广大党员干部身上

唐山广大党员干部用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廉洁精神,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大地震的废墟上处处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党性光辉,体现出了共产党人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私念欲求,而是以国家利益和灾区人民的利益为至高利益。在震灾的发生阶段,唐山孤立无援,是广大党员干部不顾个人为人民,不顾小家为国家,身先士卒、先人后己、舍死忘生地带领群众抗震救灾,没有任何贪腐思想,牺牲在前、吃苦在前,成为了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领导和指引着灾区人民浴血奋战、抗震救灾,成为了廉政精神的楷模。

如开滦煤矿劳动模范郑金海在地震发生之后,用行动践行了毛主席关于“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的教导。他不惧生死,从废墟中挣脱出来以后,连续救人10多个小时。雨水淋在被救出的伤员身上,疼在郑金海的心头。他忍着极度的疲劳,跑到倒塌的房屋里扒来木杆,又找来塑料布,搭起简易窝棚,把受伤的人员一个个背进去。之后,他又冒着频频的余震,钻进倒塌的食堂里,找出一点大米,到往返几里路远的地方找来干净水,为大家熬粥。粥做熟了,郑金海给这个伤员盛,劝那个同志吃,自己却不尝一口,大家都知道郑金海近20个小时水米未进,但每次让他吃点,他都是笑着说:“我不饿!你们先吃吧。”开滦林西矿行政科生活股的股长、共产党员卢士元的妻子和儿子都震亡了,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带领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从废墟中扒了出来,他却两天两夜没吃一顿饭,有人怕他饿坏了,就找来几个鸡蛋要给他煮熟。他发现后立即制止说:“灾情这么重,我们不能吃这个,要给有伤有病的职工留着!”开滦林西矿采煤一区的区长郑文,带领矿工抢险救灾,他的亲属来看他,并给他带来一张饼,他忍着饥饿,把手里的烙饼撕成几块,分给了躺在窝棚里的伤员们。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在大地震发生后,置亲人埋在废墟中而不顾,动用了矿里一辆未被毁坏的救护车去中南海报信。

不仅城市,农村也是如此。丰南县(现丰南区)董各庄公社双坨村党支部书记孟繁玉在震后发生后,让家人扒出自家的粮食支锅做饭,先给伤残的村民端过去。在分配上面拨下来的东西时他家本该得到照顾,但他却不让家人去领,全部让给村民。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到处皆是。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这些党员干部在生命受到威胁、亲人遇难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人民和国家。他们公而忘私,英勇无畏地站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体现出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风尚,这不仅在当时成为老百姓赞誉的高风亮节,也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新的标高和唐山范例

2. 表现在中国人民的解放军身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抗震救灾的生力军,他们用磨秃了的手指搬动一个又一个如山的废墟,救出了数10万被压在砖石瓦砾下面的人;他们与唐山人民患难与共、在废墟上搭建起了36万间简易住房。在抗震救灾中,他们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吃群众一米一食,廉洁为民,为唐山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当年《解放军报》曾刊登这样一则通讯:“人民的财产受损失,我们的战士心疼,一座金库被震塌了,里面埋着现金,九十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元零九分,其中有七千元的硬币,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一角的……这给搜查带来困难,可是我们的战士经过一天的细细查找,连一个掉进砖缝的裹着泥土的贰分硬币都抠出来了,这样他们就向信任他们的唐山人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驻唐197师高炮营震后积极援救和安置营区周边受灾群众,该营派出一连官兵沿营区周边新华道两侧抢搭简易房。一连官兵忍饥渴、冒酷暑,从倒塌的房屋中扒出砖瓦木料,奋战3个昼夜,搭建了100多间简易房,使营区周边灾民最早搬进了遮风挡雨的“家”。部队各连炊事人员每天做五顿饭,烧两次开水,保证给门前居住的群众每天送上三顿饭、两次开水,但战士们却忍饥挨饿,每天只吃两顿饭。群众感动地说:“战士们这么累,把饭让给我们吃足,让我们过意不去,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亲人解放军。”海军某部官兵震后火速奔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当他们看到灾区人民生活无着后,把自己所带的物品给了灾民。没有水喝,部队就用水车给居民送水,而他们不跟群众争水,天天饮用加了消毒药片的不洁生水。部队派飞机空投食品,但他们从不跟群众争食,只吃自己带来的军用罐头和咸菜。

3. 表现在唐山人民群众身上

在惨绝人寰的大劫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互助互救、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甚至不救护家人救护他人。管着粮库不拿一粒米,守着银行不拿一分钱,护着仓库不拿一物品,确保了大震之后国家财产没有受到损失。如地震时,人民银行胜利路分理处金库的顶盖被甩在一边,一捆捆的人民币裸露在外,出纳员熊俊英拖着被砸伤的身体躺在一块木板上守卫着,出纳员也带伤躺在库款上,用生命守护着,自己一分也不拿也不用。

地震过后使得唐山轻机厂东面与唐山市冷冻厂的隔墙一塌到底,里面存放的数千片冷冻生猪肉,在烈日的暴晒下闪着白色的油光。猪圈里的1 000多头猪也都脱险跑出来。唐山轻机厂职工和家属约100多人饥肠辘辘,看着不远处冷库断裂倾颓处悬挂着的生猪肉,盯着一群群在面前游走的活猪咽着口水。有人提议说:“大活人还要饿死吗?弄它两扇猪,大家不就有吃的了?”“站住,不能去!”这是许多人同时喊出的同一句话。一位躺在地上的重伤员喘息着说:“同志们,猪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们不能动啊!”“说的对呀!我们是工人阶级,最大公无私,现在正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厂财务科长王庆昭大声地说道。这时不知是谁轻声哼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地震的当天下午,唐山轻机厂派出40多名基干民兵,用了5天时间,在13万平方米的厂区里展开圈猪行动,将1 000多头猪驱赶到4个大的倒塌车间内圈起来。并派出民兵帮助冷冻厂修好猪圈,最后将猪安全移交给了冷冻厂。林西南工房街道居民小组长李克文,她每天几次去居委会开会领东西,然后分发饼干、粮、油、肉等食品。她分东西总是先尽着大伙,自家剩下啥是啥,有时分没了也不吱声不埋怨。解决了吃的问题,搭窝棚就是大事了。她领来油毡和塑料布,让大家先用,她不顾自家建造简易房,而是让会木匠活的儿子帮助居民们建。深秋,大家都住上了简易房。然后她家是最后从孤零零的大树根下棚子里搬进简易房。

这种廉洁精神不仅体现在成人的身上,也表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大地震刚过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在滦县火车站附近建一个临时大型伤员转运站。由于人手不够,滦县马庄子中学组成了一支由13~15岁的初中学生组成的护理伤员小分队,协助解放军官兵共同完成转运任务。这些农村的孩子非常肯干,解放军同志们决定给孩子们发一点压缩饼干做零食,但同学们却纷纷把饼干送进盒子。他们住宿的地方就是食品大棚,脚边就是几千斤准备运走的饼干,但没有人动一块。

4. 表现在援唐救护人员和唐山医护人员身上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立即组织了由近2万名医务人员组成的283个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和生活用品进入灾区,救护治疗受伤灾民。他们救死扶伤、殚精竭虑,献血献物,倾尽所有,把自己能够奉献的全部奉献出来,直至生命。如开滦集团总医院护士吴戍人和21岁的妹妹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中,淄博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的队员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把他们从废墟中救出来,安置到安全的地方,有队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她们穿上,有个队员拿出了个馒头和水,一边安抚着她们的情绪一边说:“这是我们临上飞机的时候发的午饭,你们姐妹分着吃吧。”唐山钢铁公司的医护人员在大地震中震亡了几十人。震后凡是能动的医务人员,全在第一线救死扶伤。到7月29日,大家都还没吃一点东西。最后把医院库房里的粮食扒出来煮粥,医护人员先可着伤员们吃,自己少吃或宁肯挨饿。几天后,有的医护人员才得以回家,可是死去的亲人还埋在废墟里。

就这样,英雄的唐山人民在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中,用自己的行为生动践行了“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廉洁精神,用实际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彰显和深化了人类的美好天性和人文情怀,将唐山人的生存经验和人生哲学置放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层面,将唐山人永恒的奋争和无私的大爱精神托举到人类生命意义的高度。可以说,大地震中所留给我们的唐山抗震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的廉洁文化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它不仅仅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有着永恒的意义;它不仅仅属于唐山,也属于中华民族和世界。尤其是当下物质进化、精神退化,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的语境中,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无疑有着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美化心灵的重要作用。

四、 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现实意义

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是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人文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完美融合。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中和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催化下孕育,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廉洁精神。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在一些共产党员的身上,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在丢失,“为人民币服务”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在他们那里变为“唯物质主义”,这是对党性的背叛,对人民的背离。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的指示,因为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发掘唐山抗震精神中所蕴含的廉洁文化,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深入发掘唐山抗震精神蕴含的廉政文化,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大力弘扬在唐山抗震时期唐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廉洁精神,进一步“从党性文化、革命文化角度发掘、解读和丰富唐山抗震精神,赋予其新的积极有益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提升干部和群众的精神素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种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8]。尤其是要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毛泽东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以重建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在唐山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对于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于毛泽东本人的信仰,是唐山人巨大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在一种坚定的信仰的驱动下创造了伟大的抗震精神,创造了无数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这一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那些暂时性的历史附着物的逐渐剥离,将会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因而,在今天,我们重温这一种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就成为一种历史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带有强烈现实性的课题。”[4]

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廉洁精神,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廉洁从政、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克己奉公、天下为公的人文情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牺牲一切的坚定信仰。所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政文化,弘扬唐山大地震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精神,给全党和社会提供榜样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把廉洁文化和从严治党紧密结合,把抗震精神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使我们党和人民“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民风、世风,筑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助力。

2. 大力寻找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表现廉洁文化的范例,宣扬廉洁精神

当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的“唐山共产党人”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无反顾的担当,为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人民利益而不顾及个人的高度自觉的党员意识和先进模范的党性实践,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文精神,这对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动准确的回答,对全党全民迄今仍具有榜样的力量。

2017年,在中共河北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上做出了“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唐山抗震精神等蕴含的廉政文化,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让新风正气在燕赵大地蔚然成风”的具体部署。中共唐山市纪委“以寻找唐山抗震精神的当代意义,高扬唐山抗震中共产党人清廉形象”为主题,集中展现了抗震中的共产党员清廉形象,并举办了“蓝光照彻的清廉——唐山大地震中的当代共产党人”活动,大大促进了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传播。许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廉洁精神的人与事并没有被人们忘记,迄今仍被传颂。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对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动准确的回答,这对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各种媒介,宣传讲述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的廉洁事迹,宣扬讲他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廉洁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教育。如唐山市纪委在近期所要开展的“述、讲、展、演”的系列教育活动就是很好的举措。“述”,讲述唐山大地震中的廉政故事”活动;“讲”,组织唐山抗震中的共产党员宣讲活动;“展”,举办唐山大地震中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展览;“演”,运用冀东三枝花、电影、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展现抗震中的共产党员清廉形象[8]。

3. 挖掘存留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精神

唐山抗震精神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特殊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典型范例。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多年,许多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正像一些高龄的大地震亲历者所说的那样,如果再不说再不写就没有机会了。我们要以一种紧迫感,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寻找当事人访谈,整理编辑廉洁文化书籍等,对唐山大地震中的廉洁文化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以作为历史留存。

[1] 张增田.从五个方面理解廉洁的内涵[EB/OL].http:// 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9/7232967.html,2008-05-13/2018-05-10.

[2]秦皇岛廉政网.卢龙孤竹文化-古代圣贤伯夷叔齐[EB/OL].http://www.qhdjw.gov.cn/html//419383372676.html,2017-04-24/2018-05-10.

[3]张锡,點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4] 王家惠.毛泽东思想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兼论重建信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7:135.

[5] 陈欣,张宝,郭书文.致敬!唐山大地震中的共产党员[N].唐山劳动日报,2017-07-31(3).

[6] 董阳.专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文化需要相互凝视”[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1060158. html,2010-03-03/2018-05-10.

[7]冯思德.方舟[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8]中共唐山市纪委宣传部.深入挖掘唐山抗震精神蕴含的廉政文化塑铸唐山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献礼十九大.中共唐山市纪委内部文件[Z].2017-05-25.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Study on the Incorruptible Cul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Anti-Seismic Spirit of Tangshan

YANG Li-yuan1, YANG Chun2, YANG Yang3

(1.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angshan's anti-seismic spirit includes the rich content of the incorruptible culture, which is expressed as “being selfless, sharing weal and woe”. It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resistant spirit was formed and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earthquake relief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it has become Tangshan example of a clean culture. Although the incorruptible culture in Tangshan’s anti-seismic spirit emerged more than 40 years ago, it stil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new era. It provides vivid and accurate answers to current problems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advocating honesty and comprehensively managing the party, and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ethical systems for improving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entire nation.

anti-seismic spirit; incorruptible culture; Tangshan example; Yi-Qi spirit; being selfless

D64

A

1009-9115(2018)04-0121-08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2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7SH041)

2018-05-10

2018-06-01

杨立元(1954-),男,河北丰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唐山抗震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唐山香酥饹馇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