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武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底线思维”
符武坚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底线思维”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通过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方法,探析习近平提出“底线思维”的背景,系统阐述“底线思维”的具体含义、特征和表现,论证“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运用“底线思维”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思维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线思维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直面现实,解决难题,保证改革攻坚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凸显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智慧。
美国霸权主义文化思维和世界反华势力思维的存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底线思维”形成的重要国际因素。
美国霸权主义文化思维方式横行国际社会。作为世界上公认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文化输出方面一直坚持霸权主义,企图通过宣传和强制输出本国文化,达到侵占他国文化阵地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是美国进行文化侵占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成功案例。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美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因此,美国也企图通过霸权主义的文化输出方式占领中国的文化阵地。
西方反华势力深刻影响着我国国内的发展。西方反华势力活动猖獗,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诋毁我国的国际形象,破坏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常的交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底线思维”对未来的国际形势作出未雨绸缪的判断和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这些国际上的不利因素。
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部分人受思想多元化影响,对经济利益无底线地追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底线思维”形成的主要国内因素。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冲击,在某个层面上会阻碍和破坏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由此可能做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存在着倾向于西方意识形态的状况,对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不坚定、不自信,如何使这部分人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树立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毫不隐晦地宣传、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社会的主导信仰。”[1]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社会发展其他方面的忽视和发展底线的缺失,由此带来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因素的增加,也是妨碍我国持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掌握和坚持“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设立基本的目标和底线,在保证底线不被破坏的情况,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确保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指在实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设立基本目标,从事情的基本目标准备,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实践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做到有备无患和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底线思维”,为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指导。
底线性与责任性并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底线思维”最本质特征。“底线思维”从内涵上指明了底线性,做事情要有基本的目标,设立基本的底线,切勿在实践中跨越底线,否则将会使实践趋于不好的方向发展。在责任性方面,具体表现为执政党的责任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的初衷就在于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要在设立的基本目标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宗旨和使命要求,明确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自己的职责和历史任务,主动承担起作为执政党的责任,用这种责任意识指导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守住底线,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进取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底线思维”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底线思维”中对于底线的核心要求,即底线不意味着颓废和不思进取,而是在基本目标的层次上充分展现出自我的进取精神,用进取的态度和精神促进自己实践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使事情达成自己心里所向往的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在今后的五年内保持年均经济增速在6.5%以上。在这个基本目标设定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贯彻“底线思维”理念,将《纲要》提出的目标达成。
“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3],而开放性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底线思维”具有使社会发展得到优化的功能与条件,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底线思维”思想中的各个层面,是习近平“底线思维”思想中具有较高要求的特性。在习近平“底线思维”的理念中,并不是认为在具有底线的情况下只强调保守的内涵,并不是只做好自身的事情,不管不顾他人或者其他外界事物的事情。习近平“底线思维”要求的是明确底线和基本目标,注重言有所畏、行有所止,但不是束手束脚、闭关自守,而是要勇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以基本目标和底线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怀着宽容、开放的心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底线思维”重在强调底线、基本目标,“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以及在对党员的要求三个方面,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注重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做到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4,p10],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坚定走中国道路,就必须确立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5],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实现中国梦。
在“底线思维”的思想中,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上的基本底线要求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戒,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国情为基础,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进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4,p11]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不断否定中国道路,用“国家资本主义”称呼扰乱我国人民群众思想的图谋,只要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不突破这个底线,就能够为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
保障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底线思维”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4,p128]。而这个最高标准,就是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设定的底线,即应解决好人民的一切困难,“让人民群众更具幸福感和获得感”[6],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初衷在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没有人民支持与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7],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带来的巨大成就和利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目标为基准,反过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
保持党的优良作风、恪守党的纪律是习近平“底线思维”在党员要求上的底线标准,为广大党员提出了最根本的目标,是一名党员必须坚守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力量,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4,p113]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牢记自己身为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清楚作为党员应该具有的行为规范,“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否恪守为民之责、履行为民之职,始终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内容”[8]。只有把控好党员的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才能使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有为党的事业不断奉献自身的信念。如果打破了这个底线,党员就不能很好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就会为个人利益而谋私,就会失去作为一名党员的资格。因此,每名党员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严守党的纪律,以一个合格党员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为人民真正谋福利。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和提倡的科学思维方式,它对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是保障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底线的思维方法。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7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的理论来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建设与发展的特点。而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底线思维”对于经济发展的底线要求是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9]因此,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必须坚持和把握“底线思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来保障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好各项工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底线思维”要求党和政府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从全面深化改革中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进行考虑,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预先制定的目标,尤其是要运用“底线思维”克服心中“怕困难、怕得失”的心态,稳妥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即在2020年前完成的奋斗目标。“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精神推动力的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可以促使人们守住底线、做到心中有底线,以勇于承担、守住底线的精神和态度迎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4,p65]因此,更加需要人们掌握“底线思维”,学会运用“底线思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拼搏,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早日实现。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的根本目的在于希望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做足准备,同时用积极的心态牢牢掌握对实践的主动权,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失底线,顺利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1] 李阎.习近平信仰观的三个维度与建构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133-137.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5.
[3] 苑英科,张乃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51.
[4]习近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周利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6]秦义.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128-13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7.
[8] 商植桐,王涛.习近平党的建设新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3-135.
[9]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1).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Bottom Line Thinking”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
FU Wu-jian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xi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As a method of thinking, “bottom line thinking”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the background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by Xi Jin-ping is explored, the specific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are expound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in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is demonstrated.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use “bottom line thin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D03
A
1009-9115(2018)04-010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18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JS2016008)
2017-12-28
2018-03-07
符武坚(1991-),男,海南乐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