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相茹 编辑 | 任红
早年间的小浪底,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简朴的节日。五月端午,对村民来讲就是一个普通的传统节日罢了。简朴到家家户户都没有准备特别的食物。村民中不了解屈原、没有吃过粽子的人不在少数。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他们的五月端午节,没有特殊的度过方式。
地处偏僻的小山村,一直在端午节延续着沐浴清洁祭黄河水神的古老习俗。听老辈人讲,端午节五更时分,老老少少的男人们挑着水桶来到黄河边,先要跪在岸边面对黄河磕三个响头以祭黄河水神,然后弓腰哈背洗手脸和头发,跳进黄河洗澡者也不在少数,沐浴结束后挑上一担黄河水回家,给家中女眷们洗浴。寄希望如此这般能得水神保佑,免灾避邪,不仅能治疗皮肤病,还能绝全年疾患。今人看来,如此行径当为北方黄河流域民间拜祭屈原的另类版本,毕竟屈原投江而亡,其亡灵被视当为水神。
在当年的小浪底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在太阳未升起之前,百草皆可入药。也就是说这一天在一年四季中是花草树木汁液最饱满的时间,早一天尚显不足之态,过一天又呈下降之势,而端午这一天恰恰正好;至于家家户户驱邪避秽用的艾蒿,则是药效最佳之时。于是乎,端午节这一天清晨,沟坎边,河渠旁,山坡上,到处可见弓腰曲背采割艾蒿、车轮草、翻白草、柳条、槐树枝和其他草类的农人。
家家储备、户户收藏的当属艾蒿。青青的泛点儿浅灰的艾蒿枝条,带着晶莹的露水被锋利的镰刀割下来,打成大小不一的捆,或车拉或肩挑,运回家去,打开平铺均匀,晾晒在空地上。那一根根一排排青艾蒿,就像一个个瘦瘦的小绿人,静静地躺在明媚的阳光下,散发出微苦清新的味道。
等艾蒿水分将干未干之时,农人将其一股股编成拳头粗细、两米长左右的艾绳,一根根挂在大门内外房前檐下晾至干透。等有需要时便扯下一根,拿到煤火灶上引燃,浓烈的苦艾香充溢空间,除湿辟邪除异味驱蚊虫,令人神清气爽,眼前明亮。尤其是夏天,每天傍晚点上一个艾绳,房里院外熏个遍,不仅令空气清新,而且也让讨厌的蚊虫消遁得无影无踪。当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肚子疼啥的,点起一根艾绳,近距离灸灸,也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将割来的柳枝、槐树枝、白草、艾蒿、车前草合在一起晒干,名为五谷草。如果有伤风感冒、皮肤瘙痒,或者皮肤过敏起好多疙瘩(俗称抓疙瘩)等疾患,可以将五谷草浸泡后放入大锅中煎煮,制成五谷水,倒入大盆中,周围用单子环绕,对患者患病部位进行熏蒸,促使发汗排毒,水稍凉可以对患处进行冲洗,如此三番,伤风、痛痒基本痊愈,非常灵验。小时候大弟弟一遇冷风凉水,脖子双臂前胸就会出现很多黄豆大小的扁平疙瘩,痒得钻心。外婆曾用此法治疗。
小孩子们多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就开始缝制香囊和老驴布袋(香包),以便在端午节时带在身上,驱邪防病,扮靓自己。
所谓的香囊就是用花布缝一个四方的小口袋,里边放白芷冰片等几味中药材,然后将上方袋口用线扎起,再用五色丝线编一个五彩带子缝上,系在脖子上,或者搁在衣服里边,作用是防虫咬,清热除湿,预防生病。香囊搁在衣服里,能闻到清凉的药材香,很是舒适提神醒目。那时候十岁以下的孩子不分男女几乎人人佩戴。这个香囊要有大人帮助才可做成,因为要到药铺抓草药。至于缝口袋合丝线,小女孩们大都会做,只是手巧的做工精细,手拙的做工粗糙罢了。我从六岁就会自己做香囊。
老驴布袋,多是用三色花布或者纯色布裁成正方形(大小自定,一般多为2厘米见方),缝起三面后装上五谷杂粮(玉米、谷子、大麦、小麦、豆子等)然后封口,三个方形的袋子缝在一起。上面的两个有褶皱,下面的一个保留完整,这样就形成个类似三角形的大袋子,上面用五色丝线合成带子缝到三角形的上方,还要用丝线穿起铜钱大小的彩色圆形布片,中间用公鸡羽毛空心杆做间隔,缝在三角形最下方的底边上五条之多。
这样的香包挂在脖子上,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更何况还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所以孩子们都愿意佩戴,只是男孩会将它放进衣服里,而女孩们是恨不得每一个看见的人都赞美自己的老驴布袋漂亮,于是会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老驴布袋,从其所装内容物来看,也该与纪念屈原有关联,毕竟豫西农村过去连大米都不多见,更别说糯米了,不可能吃到类似江南的粽子。我由衷地认为小浪底地区的老驴布袋是千百年来,当地民众对屈原进行纪念的另一种形式的粽子。
多少年没有见过老驴布袋了,也鲜见人佩戴。做工精致的香囊倒是经常能够得到,但是不管外表多么的精致,香味多么的浓郁,与我们当年亲手缝制的香囊和老驴布袋相比,缺少的当是岁月沉淀留下的厚重和淳朴,而那种清贫生活下对美丽与健康追求的热望,估计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