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互通研究

2018-01-29 07:19:21郝连科付雅雯潘树坤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互通专业人才编导

郝连科,付雅雯,潘树坤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影视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从冷门变为炙手可热的专业,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行列中.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校职业化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的占高校总数的50%.然而,对专业积淀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职业化不仅意味着教育意识、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及教学手段等的改革,还涉及专业理念的完善与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纪录片《大国工匠》,8个工匠靠着精技、专注和德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某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应摒弃传统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与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互通,重新寻求可以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1 工匠精神

1.1“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工匠”泛指工艺人,意指有某项手艺技术的人,例如:鞋匠、木匠、铁匠等.[1]“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返货而商贾.”可以看出“工匠”是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的“工匠”指用某项手艺技术为人民服务的人们.“工匠精神”这一词语于近几年成为热门,所谓的“工匠精神”并不只是工匠有,它的类别归属于精神范畴.“工匠精神”至少具备以下三方面特质:

“精湛”:古代流传的《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用了三年的时间,用精神去领会牛的经络构造,从而达到令人赞叹的解牛手法.通过实践的积累与对技艺的独到见解,成为炙手可热的匠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技艺精湛,才会是众矢之中的佼佼者.

“专注”:基础知识是任何行业中的理论核心.掌握并熟知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践积累,要成为一个令人称赞的匠人,还要心无旁骛的进行一项技艺.[2]它不会需要很高的学历,也不要求富裕的家境.也正是如此,古代的巨匠都基于“市井之中”出现.只要专心致志,执着地钻研五年、甚至十年,终会取得优异的成果,这些成果会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行”:“德”是素养、品质,是人之根本,也是人们在社会上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规范.匠人遵守专业道德,与世无争,热爱和平,拒绝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对他人造成危害的后果.“德”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把“德”摆在第一位,专注于眼前的技艺,沉浸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之中.

1.2“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今,“工匠精神”慢慢成为制造业的灵魂,其价值不可估量.雏形的技艺在历史的演变中磨砺,在悠久的传承中慢慢成熟并持续创新,造就了历史价值;依靠匠人的智慧,探究事物的发展与创造,凝聚“工匠精神”内涵,造就了文化价值;匠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取得的成果,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社会价值;在钻研技艺到一定程度,把已知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伟大发明、创造的精华保留下来,并肩负着推动时代进程的发展,使其投身于技艺的创造,造就了传承价值;应时代的转变,人们需求不同,质量随之提高,以往的产品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因此,要紧随社会发展,对产品进行创新,也造就了创新价值.“工匠精神”是推进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推力,是实现由弱国变强国的有力推手.国家民族制造业的品牌需要“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鼓励企业展开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自我价值,匠人会求实创新,用真心服务于社会.[4]在大型电视纪实类节目《匠心》中,通过拍摄工匠展现的精湛技艺,着重刻画工匠对创造产品的初心,在社会上树立了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同样,影视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把所看、所感记录下来并向大众传播,也显现出了“工匠精神”的自我价值.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2.1“编”—理论知识

“编”主要指的是前期工作.有前期策划、选题、剧本、脚本、采访稿件等,这都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各大高校中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通常是以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开展.我们实际调查走访了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吉林省部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现理论知识设置主要包括影视化妆、色彩学、影视栏目包装、短片联合创作、播音等.这些课程基本都是依据广播电视媒体的类型安排,与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符,学生经常是几个理论记混了或者记不住,直到期末考试将近,为了不挂科,死记硬背专业知识以获得学分.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不脱节.[5]

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影视工艺逐渐消失,新的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知识中可适当增加网络舆论分析课程.网络中,语言是无形的杀手,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士,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具有语言舆论导向作用.如今年刚上映不久的《战狼2》,在大众点评中褒贬不一.中戏老师尹珊珊在节目中对《战狼2》的评价引起广泛舆论.尹珊珊身为专业人士以客观、专业角度指出影片带有暴力行为,不适宜儿童观看等言论没有错.高票房的电影总是被大众叫好,没有反面的声音,也是不正常的.但尹珊珊在言语间对导演吴京进行人身攻击,称导演吴京是施虐狂、心理变态等,甚至有些言语不堪入耳,这种行为表明她在道德规范上有所欠缺,不符合工匠精神的“德行”的原则.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前期“编”的基础知识选择上,应指引学生注重对选题的把控能力,关注大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语言的表达,以培养高素质、个性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

2.2“导”—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点.“导”主要指后期工作,如拍摄、配音、后期合成等方面,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如在理论知识中学会了画面构图的各种样式;在实践时,就要将画面完美地表现出来,拍摄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在课程设置上有EDIUS、数字图像处理、3D MAX、Adobe Audition、Flash等.[6]

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利用书籍来进行学习,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一位任课教师曾给学生上了一堂这样的Photoshop课,老师让学生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一张图片,但并不是要求做成一个现成的范例样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来对图片进行处理.当老师审查学生的作品时,每个人的审美、构图、个性等特征都不尽相同.在这个多元化、多媒体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理念应遵循着媒体发展的轨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千篇一律的牢记课本中各种“规则”.这种“规则”规范着大脑的活性,就犹如井底之蛙,放弃了外边的花花世界,只仰望一片渺小的天空.因此,要大力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样才符合“工匠精神”的创新价值.[7]

3 “工匠精神”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互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属于技术型人才,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正迎合了当代影视传媒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8]各大高校是作为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直接机构,应该在“编”“导”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教学流程,并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将“工匠精神”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互通.

3.1 “精”与“编”“导”的互通

“精”是精湛的技艺,技艺是“工匠精神”之本.2016年,广州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三炉及两机组进行C级检修,在检修中发现阀门问题,一旦发生阀门内漏,会导致管道泄压,加大汽水系统耗损,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部机务2组李建斌同志带领检修人员以精湛的技巧避免了阀门内漏.检修人员用技艺解决了部分地区即将陷入停电的状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也可以用纯熟的技艺在岗位上大放光彩.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少不了精湛的技艺.

3.1.1 把“精”与“编”相结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不只是应付期末考试而得到学分,用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混取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是要把知识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涉及播音、摄像、策划、后期制作等工作,其范围较广,应在高校中分成板块来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分成播音板块、策划板块、摄像板块、后期制作板块.[9]并对每一板块进行精细化划分,摄像板块,就以画面构图、画面色彩、拍摄角度等理论学习为主,其他为辅.这样进行精细的划分,分方向培养,精益求精,在每一板块进行熟练的理论透析,使学生掌握“编”的本质.著名导演张艺谋并不是导演出身,而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摄影师.1985年,他用精湛的摄影技艺,凭借电影《黄土地》斩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从此跨入一线摄影师行列,这都源于他在学校的精益求精的理论学习.

3.1.2 把“精”与“导”相结合

没有动手能力,就不会出现优质的产品.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十分坎坷,每天练琴练到手指发烫,钢琴旁的一盆冷水是用来把发烫的手指冷却的.尽管贝多芬被称为神童,但没有后天的练习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天赋占1%,剩下的99%是汗水,实践与技巧相结合,使广播电视工作者拥有更好的能力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如选修摄像板块的学生,要把画面构图、画面色彩有机结合,针对一点反复进行训练;拍摄时要注意稳与准,从基础做起,做到收发自如;灵活运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熟练掌握每一景别的拍摄技巧,灵活变换焦距和物距,使镜头画面了然于胸.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精益求精、反复练习、变式练习、熟能生巧.高校应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展开脑洞进行专业创新.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实践技能的社团和各种比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实践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技艺在积累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精湛.“工匠精神”的“精”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导”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理念的互通.

3.2 “专”与“编”“导”的互通

“专”是专注地钻研.专注常常与成功联系在一起.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十分聪明,著名作家福楼拜问他会什么,莫泊桑骄傲地说:“每天都会读书写作、练习钢琴、学习修理汽车、练习踢足球,甚至去烧烤店学制作烧鹅.”福楼拜问:“哪一样是你做得最好的事情?”莫泊桑却回答不出来,而反问福楼拜做得最好的事是什么.福楼拜说:“我用上午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四个小时读书写作、晚上也是用四个小时来写作.因此我做得最好的事是写作.”莫泊桑下定决心拜福楼拜为师.就这样,专心于写作的莫泊桑成为了小说巨匠.作家需要专心地钻研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巨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也可以在专注下功夫,实现“专”与“编”、“导”的互通.

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学生选择职业理想是至关重要的.[10]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围涉及广泛,不能在剧本写作、编创、摄制、后期中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培养的方向,要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专项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择业时能合理的进行筛选.尽管时代在发展,需要很多复合型人才,但这种人才还是少数,中国传媒方面还有很多模糊的职业,要培养学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兴趣.为了培养专注精神,高校在教育学生时应着重强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能涉及的领域,并把领域分成模块,进行模块化指导.重新构建每个领域的知识框架和与相关模块相符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专注于某一领域,在本领域进行“编”与“导”的学习.在专注于“编”的知识学习后,实行小组制,打乱模块,每个模块中的人自由组合,成为“一条龙”专业模块组织.在小组中,每个人都负责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来提升“导”的质量.小组模式还可以进入社会媒体中锻炼,避免媒体不接受的尴尬局面.小组的每个人要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每个人都有承担的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不区别孰轻孰重.[11]

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要使其在思想上认为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职业.[12]一个节目或一部电视剧都具有专注的表现,在《中国好声音》中,导师那英上一个镜头中是直发,转换到下一个镜头时就是卷发,这都是因为后期合成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不专注而导致技术上出现马虎问题;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侯勇扮演的贪官赵德汉的出场可谓让观众看得太过瘾,赵德汉吃面的镜头非常多,剧中说的是“炸酱面”,可是镜头出现的明显是“白水面”;电影《加勒比海盗》里出现在帽子上的“阿迪达斯”商标等等,都是由于主创人员工作不专注造成的.

专注地投入到“编”的知识土壤中,并利用外界各种可实践资源来滋养“导”.“工匠精神”的“专”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编”“导”培养理念互通,可满足传媒职业对专业人才的专注需求,提升新时代广电产品的质量.

3.3 “德”与“编”“导”的互通

“德”是德尚的品质.“德”是“工匠精神”的灵魂,也是技术类职业工作者的核心.3.3.1 “师德”与“编”“导”的互通

为人师表,以教育学生为基准.师,是培养人才道路上的明灯.[13]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把已知的精华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在数据化、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要合理运用自己的言行并以客观的视角评价一切事物,而不是盲从、跟随潮流去迎合一切事物.在“编”与“导”的教学中,该赞扬的赞扬,该批判的批判,实现师德与编导的互通.

3.3.2“职业道德”与“编”“导”的互通

职业道德是指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是对社会所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一个技术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处理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1994年4月,普利策新闻奖公布“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是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这张照片在各国人民中激起了强烈的不满,各国的大众舆论接踵而至,斥责凯文·卡特只追求所谓的名誉与金钱,泯灭了人性.为了所谓的职业道德,就不能放下手上工作的摄像机去救小女孩嘛?凯文·卡特的内心也充满着愧疚和痛苦,在获奖的第三个月中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凯文·卡特的身亡是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后果.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人才,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真实性原则,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在“编”与“导”的过程中捍卫职业道德,并处理好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

3.3.3“个人德行”与“编”“导”的互通

2008年的山西临汾矿难,由于矿上老板没有及时上报导致矿工在矿内闷死,反而对各地而来的记者发放所谓的“封口费”.媒体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摒弃了个人良知,造成了恶劣的媒体形象.各高校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德行与“编”“导”的互通.通过现有的信息渠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对热点信息进行分析,用客观、思辨角度看待发布的各种信息;借助各种活动进行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学生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从正确方向引导舆论,有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14]个人德行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编”“导”的互通,可以更好地在媒体市场上引领潮流,发挥出广电媒体公众教育和引导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如今这个全媒体社会中,需要“工匠精神”来支撑广播电视传媒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传媒者,视职业为一生的追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传媒者,追逐产品的精益求精与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传媒者,为拥有职业道德精神而自我规范.把“工匠精神”的“精”“专”“德”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编”“导”理念互通,并从精艺、专研、德行三方面体现出来,着重强调“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在变化中弥补不足,在不足中适应变化,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猜你喜欢
互通专业人才编导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编读互通
现代苏州(2019年18期)2019-10-15 08:49:28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0
编读互通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0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6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
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 04:03:27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