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朝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让我们过目不忘,印象深刻,那就是:“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我们缺少文化自信的原因何在?怎样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难理解,我们缺少文化自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宋代以来形成的疑古思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动荡,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造成我们丧失文化自信的原因有很多,但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导致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近代以来的政治衰败、军事落后,使我们没有心思去了解自己的文化;疑古思潮又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釜底抽薪,使得我们距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感情越来越淡漠,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人们开始文化自虐,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文化。显而易见的是,没有文化自知,没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了解文化,走近孔子儒学,走近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文化成”。“文化”这个概念很大,内容很丰富。文化有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层面,有表层的物质文化,有中层的制度文化,有深层的哲学文化。深层的文化还可以理解成观念形态的文化,分为精神的、道德的、价值的、信念的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的时候,表达了党中央重视传统文化的明确态度,传递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习近平总书记的“曲阜讲话”意义重大,这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史上,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在视察山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十分重要,有人甚至提议这应该作为习近平主席给全国人民提出的“国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极其重要!看起来他只是说到了国家和个人,但其实包含着很多内容。我认为,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看成是一篇大文章,那么这句话应该是这篇大文章的标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际包含了从国家到个人的很多层面,很多内容可以加入其中。例如,“企无德不盛”“家无德不旺”等,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成为百年企业、百年老字号,能做到长期兴盛,那么它的企业文化底色就一定是有德的;一个家族也是这样,历史上许多世代繁荣兴盛的家族,他们人才辈出,长期兴盛不衰,不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不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更迭,那么这个家族一定有一个好的族训和家规,他们家风的底色一定是有德的。
将我们前面提到的两句话联系起来,第一句话是“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复兴”,第二句话是“国无德不兴”,国家要兴盛,民族要兴旺,都离不开文化,这就是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道德”。所以,道德文化是文化的深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认为,儒学就是讲爱与敬的学问。儒家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主要是讲道德的,或者说,道德是它最核心的东西。道德最重要的就是爱与敬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读《孔子家语》感觉非常明显。
《孔子家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说了一句:“爱与敬,其政之本与。”说为政者要引导天下的正,就要在社会上树立爱与敬。孔子又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就是说爱与敬的培养要从孝悌入手。这恐怕就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中国文化的特点了。中国人讲孝悌,孔子儒家特别强调孝悌,原来它的密码就在这里。怪不得我们打开《论语》,扑面而来的就是“孝悌”二字,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孝悌”二字,孔子的弟子有子则称它为“为人之本”。 孝悌当然很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爱与敬。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一些,儒家文化有两个东西最重要:一是仁爱精神,一是敬畏观念。仁爱精神,就是爱;敬畏观念,就是敬。仁爱,由亲亲开始,立爱自亲始,孔子儒家认为,只有“亲亲”,才能“不独亲其亲”,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泛爱众”,才能让世界充满爱。敬,要从尊长开始,立敬自长始。孔子说得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个人不能缺乏敬畏之心,没有敬畏,无以为君子。
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会发现其是相通的。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首先讲“爱国”“敬业”,讲的就是爱和敬。爱国的人当然有爱,一个人有了爱,才能爱国;进而才能爱企业、爱单位;有了爱心,才能爱家、爱人。敬业就是敬,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敬业精神,这个人就不缺少对人对事的敬。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相连。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大力弘扬以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会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核心”起来。
爱与敬,是个人道德问题。我们常说的“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中,我认为,个人道德非常重要、最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与“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 有些类似。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在四德中,个人道德也最为基本、最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个人有了道德,在社会上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中会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家庭中也自然体现出家庭美德。现在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德行教育,其实,一个人如果有了个人的品德,那么他是男人他有“男德”,她是女人她有“女德”; 他是官员,就有政德,他是教师,就有师德。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爱与敬如何培养?我认为,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就是探索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例如教材的编写,四书五经的比重,如何看待八德作为教育重点,怎样理解孝悌等传统伦理。
总之,我们探讨传统化教材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涉及的是很大很重要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研究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的意义和价值。再往大处说,我们思考的是孔子儒学、四书五经进课堂,或者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义与价值。这个问题关涉极大,它探讨的是我们如何为青少年的人格养成培根固元,怎样为青少年铺染生命的底色,如何使青少年自觉做一个具有中国气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