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养育儿童问题上心浮气躁、极度焦虑,家庭养育内容窄化,家庭养育环境硬化,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不科学、不积极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积极养育以个体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在养育过程中既不惩罚儿童也不娇纵儿童,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在尊重自己也尊重儿童的互动氛围中,培养儿童自信、自律、自理、自强、有能力、有勇气的品格,逐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未来社会需要的生活技能。
不同养育风格为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不同。父母养育风格大致有三种:“我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的严厉型养育风格;“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娇纵型养育风格;“在尊重别人前提下,你可以选择”的民主型养育风格。
以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孩子迷恋电脑游戏”为例子,谈谈不同家长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对儿童成长带来的不同影响。9岁的小A已经连续玩了一个小时电脑游戏了,现在是晚上九点半,这是小A睡觉的时间。可是小A仍然沉浸其中,玩得津津有味。以下是三种养育风格父母的不同做法:
严厉型父母命令孩子结束游戏,关掉电脑,回房间睡觉。当孩子反应迟疑甚至充耳不闻时,严厉型父母态度坚决:“不行!马上关掉电脑!”“不行”“不可以”是严厉型父母常用的话语,他们总是居高临下,语气中充满了坚定,没有丝毫妥协和商量的余地。在他们心里,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妥的。严厉型父母对孩子管控严格,只要孩子违抗指令,他们就会声色俱厉地指责甚至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往往表现得被动、顺从、胆小自卑和退缩,缺乏自信和主见。
娇纵型父母则相反,面对同样的情况,他们生怕孩子心里不舒服、不快乐,常常是迁就和妥协:“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个游戏,好吧,今天例外。”“宝贝儿,你不可以再玩游戏了。别难过,我明天带你去买一个玩具,怎么样?”这样的父母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不让孩子遭受丝毫的委屈和难受,所以他们总是取悦孩子甚至放任孩子,以求孩子“开心”。长久下去,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没有边界,自我价值感低,表现为自私、任性、拖拉、缺少自律,以自我为中心。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是有权威的,态度是和善而坚定的。当上述情况出现时,父母不是简单粗暴地干预,也不是毫无原则地迁就、退让,而是着眼于问题解决,让孩子在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共同商量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我想,你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办法,既遵守规则,又能够玩你想玩的游戏?”“我理解你更想玩游戏,但是既然那样不行,我们还是一起回房间睡觉吧。”父母尊重孩子想玩游戏的想法,理解孩子不能玩游戏的不高兴,但是睡觉的时间到了,这个规定不可以随便被违反,更不能有任何迁就和妥协。父母“温柔的坚定”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自律,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积极乐观、善解人意、自信自律、有责任感、规则意识强。
小B期末考试数学得了100分,他兴奋地把试卷拿给妈妈看。妈妈喜形于色,夸赞道:“哇,100分!你真是棒极了!妈妈太自豪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每当这时,孩子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下次考不到100分,妈妈是不是就不高兴了呢?我怎么才能保持得100分,让妈妈自豪呢?孩子并不因为考了100分而欢欣鼓舞,而是多了一份担忧和压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不自觉地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以上案例中妈妈的话其实是“表扬”而不是“鼓励”。如果妈妈和孩子这样进行互动:“孩子,你付出了努力,你应该得到它。”“你得了100分,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就给予了孩子最大的鼓励,妈妈强调了孩子“努力的过程”,强调了孩子让他自己感到骄傲,而不是让妈妈感到骄傲。
“表扬”是从妈妈角度出发,肯定的是孩子考了100分这个结果,所以当孩子面对有难度的学习和考试时,往往会心存顾虑,不愿意接受挑战,担心一旦得不到让妈妈引以为豪的结果,就得不到妈妈的表扬。一旦别人不认可,或者自己做得不好时,孩子就会失去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所以表扬培养的是一种“他信”。
“鼓励”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鼓励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行为者”本身,是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有具体的内容和可触摸的细节。鼓励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做得怎样,今后可以如何做到更好。鼓励培养的是孩子的“自信”,即使做错了或者失败了,他也能从错误中学习,把挫折当成自己成长的机会。鼓励让孩子“有自信”:“你每天坚持听读单词,英语成绩果然有了进步,我相信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鼓励让孩子“有勇气”:“我看到你那么坚持锻炼,为了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你真是全力以赴!”鼓励让孩子觉得“我被看见”:“非常感谢你为妹妹铺床,你真是个好哥哥!”鼓励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我注意到你慢慢改正了作业拖拉的习惯,你想一想,怎么做可以解决你书写不工整的问题呢?”因此,被鼓励的孩子为自己而活,坚定且有勇气。孩子从家长的鼓励中获得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最持久、最强大的,也是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的能量。
孩子是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他们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构建相互信任的环境,要致力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父母的认可。
放学回家,小C很沮丧,她向妈妈抱怨,说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了她,这让她很难堪、很难过。妈妈一听很生气,指责小C一定是又做了什么令老师恼火的事情。小C生气地带着哭腔大声回应:“我不就是没带语文书吗?犯得着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吗?”妈妈提高嗓门,厉声指责:“活该挨批,你都第三次忘记带语文书了,这点事情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妈妈突如其来的指责让小C很不解,也很气愤。妈妈继续指责:“你好好想想,怎么做才能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情!”小C把头甩向一边,气呼呼地说道:“我不知道怎么做。”
在孩子和妈妈的互动中,孩子“服软”了,妈妈“赢”了。妈妈真的赢了吗?妈妈在气势上的确盖过了孩子,可是孩子却与妈妈疏离甚至对立了,不仅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让孩子很沮丧,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对妈妈充满了敌意,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父母如何赢得孩子、赢得合作并解决问题呢?
如果妈妈换一种友善的口吻对孩子说:“孩子,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你觉得非常难堪和难过,我能够理解。”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会让孩子自觉地走近妈妈,走向合作。
“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过被当众批评的经历,我当时也觉得很丢脸。”妈妈告诉孩子小时候类似的经历,表达出对孩子遭遇的“同情”时,孩子会更愿意和妈妈继续沟通和合作。
在赢得孩子的合作后,妈妈不失时机加以引导,将孩子从关注情绪和感受引导至关注解决问题。“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避免以后再因为忘记带书本这样的事使自己难堪呢?”根据妈妈启发式的提问,孩子可以想出多种办法,如细心整理书包以防疏忽等。在和妈妈的合作中,孩子愿意主动想办法,并且想出了切实可行的好办法,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技能,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所以,“赢了孩子”会导致孩子反叛或顺从,导致价值感的损伤或丧失;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了孩子真诚的合作并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积极养育,就是要求每一位家长通过“赢得孩子”创造一种积极的、让孩子不断学习的环境,改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增进合作,不断为孩子的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