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张 元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宝鸡 721013)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出现,对专业技术性强的高等教育依赖性增强,这势必要求调整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结构。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变,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本科高校转型可解决部分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社会相脱节,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职院校的现状和企业“用工荒”等问题。本科转型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但也对现有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招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转型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高校转型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滞后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要从传统的以学术型为主转变为现今的学术型和专业型并重,从重视知识教育转变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并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高校转型壮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呈现几何式增长,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大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将会逐步淡化消失。高校转型激发了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动力,想要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加强内涵建设着手,在坚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出路。
高校转型进一步拓展了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壮大了职业教育的力量,颠覆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而轻技能的局面,技术技能教育也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公平地看待普通教育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与转型高校的出发点和教育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前者为培养技术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后者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前者为塔基,后者为塔身,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因此,本科转型将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也会得以提升。
高校转型后,其部分学科和专业设置会与高职院校基本相似,这样就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继续升学的几率,升本可选择的学校也更多,本科成绩优异者则可以选择继续读研,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把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专硕培养相衔接,打造职业教育的直通车模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逐步建立健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会大受欢迎。
高校转型延伸了职业教育的范畴,高职院校要充分探究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厘清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差异性。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院校都是由原中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性不强,高校转型迫使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发展而必须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坚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高校转型的对接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和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不断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固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转型应有所突破。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与这一改革的应对策略,紧抓住机遇,在内部挖潜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更好地谋划自身的办学定位,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高校转型是由部分试点院校率先开展的,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职院校尤其是竞争力不强的高职院校尚未找到明确的应对措施,因此现实的转型发展给部分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些规模小、就业率低、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甚或校址离城市较远的院校,将很难发展下去。
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看,社会上部分人潜意识里就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反映出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不及本科高校[1]。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应用技术型三本院校,这些学校多数是依托全国本科高校建立的,多数家长和学生宁可选择三本院校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而近年一些省市又将三本招生与二本招生合并,这样对家长和学生更具有诱惑力。本科学历无论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或者是继续升学都创造了一定的学历优势,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只能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如果毕业后想继续学习,起点也只能是专升本或者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学习,无疑增加了升学的难度。此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还具有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权以及高学历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吸引广大考生报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高中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将会使一些没有把握考上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优先选择报考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从而放弃就读高职院校的机会。
高职院校招生比例的缩小和录取的不同步使其生源质量和数量低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招生数低于计划招生数,而本科院校的实际招生数却高于计划招生数,本科与专科招生比由2011年的52∶48调整为2012年的54∶46[2]。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愈加困难,其生源质量和数量已呈现下降趋势[3]。2016年,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计划招生2.5万人,实际录取2.1万人,实际报到2万人,较2015年减少了约1/5的人数。第二,为了应对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只能降低或取消录取分数线来维持办学规模和完成招生计划。第三,部分省市近年来出台政策,旨在压缩市属高校中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编制2017年市属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中,要求适当减缩市属高校招生总规模,其中重点压缩高职招生规模,初步安排市属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总人数7.7万人,其中本科招生4.75万人,高职招生不足3万人。第四,高职院校的学历定位低于本科院校,其录取批次在本科之后,所以难以吸引优质生源。本科院校的转型,使一部分原打算进入重点高职院校热门专业就读的学生选择报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冷门专业。第五,本科转型还意味着以职业教育为背景的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此形势下,部分高职院校和其中的个别专业将出现严重的生源危机。总之,在国家积极鼓励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加之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批次在本科之后,留给高职院校招生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生源质量和数量下降,使部分专业无法成班或只能合班上课,甚至个别班级的专业课只有几名学生,教师仍需正常授课,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教师的工作热情,无形中浪费了学校的资源,加重了学校的负担。
我国建立的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性高职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其办学目标定位、规模、条件、学生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办学特色较鲜明,为区域经济所需之“专才”岗位培养和输送了新鲜血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些院校原本在地方企业界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是这些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更新的主要来源,但高校转型后,无疑增加了这些企业选择人才的新渠道,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高校转型会抑制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引起重视。
出于高校转型的现实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相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能会倾向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首先,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本科院校隶属于国家或省部级管理,而高职院校则属省级或地市级管理。因为财政支付的渠道不同,势必造成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差别[4],从而影响了产教合作的层次和范围。其次,本科转型后,将按照自身的需求,需要建立起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要求政府加强转型支持,势必影响对高职院校的支持。第三,本科院校培养了大批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他们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给予资源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会更倾向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支持优势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支持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这一决定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高校转型的前提下,政府应进一步对高职院校制定明确的方针政策,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加以明确的区分,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创新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使人们认识到高职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要改变陈旧的发展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要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备高超的技术技能,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走出去”一是指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授课技能,了解并掌握高职教育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采取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了解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企业的最新需求,使其教学不脱节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不脱节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指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应通过实际岗位锻炼向企业工人师傅学习,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请进来”一是指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二是指邀请行业指导委员会或企业人员对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指导,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三是指聘请技术专家和学者担任校内兼职教授,给师生传授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理念[5]。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不仅可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得到了生产实践锻炼,此外,学校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市场前沿信息,据此确立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知识+技能”,探索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除了统考外还可以选择对口单招、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形式。除此之外,国家应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取消分批次录取,推行平行志愿投档。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增加学生考试、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机会。
高职院校应继续尝试热门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既为学校增加稳定生源,又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首先,学校向企业提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和基础教育设施,企业向学校提供资金、实习基地、实践指导和就业场所,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践再到就业,一步到位。其次,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品研发室和生产车间等,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融合模式,其成果转让的收益以企业为主,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与吉利汽车达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提供理论授课,企业安排实训场地。经过双方的共同培养,每年为吉利汽车提供数十名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该校还与陕西省宝鸡市某石油机械厂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输出了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解决了企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也为企业子弟的就业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扭转了学校部分专业生源不足、无生可招的现象。第三,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取得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工作,以解企业之急需。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级附属技校为例,该校对部分专业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即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超出其他专业,这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双元制”教育一样,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扩大专业规模,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和优秀学生通过“3+2”贯通培养、高职本科联合培养等模式可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在专科阶段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加强与本科教育科学合理的衔接,达到双方合作育人的目的。双方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要紧贴市场需求,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区域产业结构出发,科学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协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分工协作,系统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对于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双方应依据各自教育层次的特点,兼顾彼此教育层次的合理过渡,确保专科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形成总体层次梯度[6]。各自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目标,既各行其道又互相联接贯通,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立交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没有升为本科院校前就曾做过此项尝试,该校曾在2012—2014年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等专业本科学历的高技能型人才。
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政策与法规,通过立法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理顺经费投入渠道。我国有1 300多所公办高职院校,其中示范性院校仅有200所,约占16%。陕西省38所高职院校中只有6所为示范性院校,这样的比例对于人口众多、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国家来说,其示范性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各级政府在保证这些示范院校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其他院校加以重视,加大投入的力度,如在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改善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以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宝鸡市公办幼儿园师资不足问题,为该校投入300余万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学生毕业后统一招录。近年来该专业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比例接近1∶3,录取分数线远超省专科分数线,这一特殊政策解决了宝鸡市公办幼儿园的师资不足的问题,促进了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该市下一步扩大增建幼儿园准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其次,地方政府要改变一家独大的投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扩大投入来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以组建现代化职教集团为目标,高起点的设计高职院校发展的蓝图。企业、行业和学校在生产及教学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多主体投资的混合办学模式。
部分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高校,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教理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着重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按照区域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充分体现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始终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以高就业率吸引生源。要具备洞察市场前瞻性和预测产业发展态势的能力,积极探索未来经济发展所需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高度制定和设计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及时为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理顺生源渠道,充分发挥转型高校和现有高职院校的不同优势,准确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别化、协同发展,共同谱写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回归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76-79.
[2]方建峰.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任君庆.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N].人民政协报,2015-08-19(10).
[4]周建松.基于本科转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2-105.
[5]赵文欢.“走出去,请进来”的高职教学培养新模式——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心得[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95-97.
[6]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