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内容 讲究方法 强化实效
——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教学为例

2018-01-29 07:08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吴本荣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杜甫赏析诗歌

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吴本荣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两个学期和高二半个学期语文必修模块的学习,便进入选修模块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教师应在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前提下,从而在选修课程中既要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潜能的挖掘。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必修课的授课教学模式,努力创新选修课有效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同时,高考《考试大纲》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纳入高考考点,其旨以必考内容的形式辐射选修的内容,因而诗歌的“选修”,其实是教师和学生的“必修”。当前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中,有的教师用必修课模式上选修课,单篇讲解一以观贯之,使得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产生矛盾;有的教师将选修课上成应考辅导课,将选修教材改编成试题材料。凡此种种,都背离了选修课的教学初衷。

基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究,现概述如下:

一、准确理解选修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方向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上选修课模式单一,教学视野比较狭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倘若我们能精准理解选修教材的编写设计意图,明确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和编排体例,把握相关知识的专题梳理与拓展内容,从而就可更有效地建构选修课程的教学途径和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总共三个单元,选取了近五十首含鉴赏性、延伸性的诗词,容量大,数量多。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这些内容常感觉教学无所适从,不知何处下手。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便容易理解教材的编排,侧重于学生对诗歌学习过程的把握。其具体的教学步骤分为四步:第一项是“赏析指导”;第二项是“赏析示例”;第三项是“自主赏析”;第四项是“推荐作品”。编者清晰的教学步骤安排,旨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诗词之过程。

“赏析指导”就每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侧重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解,带有举例示范的作用;

“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作品,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诗词。

教材编排的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充分发挥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编者“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向明显,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就应当更加地放开思路,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过程有效引导以及鉴赏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达成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教学的课堂建构。

二、合理整合选修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按照教材文本编写顺序推进教学进度,选修课程的“拓展与提高”要求未有得到体现,选修课教学必修化倾向严重。教师要教教材,更要有用教材的意识。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筛选整合教材,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学习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在课内教学研读的“自主赏析”部分一系列诗歌中,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和韦庄的《菩萨蛮》。在供课外阅读之用的“推荐作品”一系列诗歌中,有杜甫的《旅夜书怀》和姜夔的《扬州慢》。事实上《登岳阳楼》和《菩萨蛮》教学内容相对于《旅夜书怀》和《扬州慢》教学内容更易把握些,更适合补充课外自读文本之用。而《旅夜书怀》和《扬州慢》都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抚今追昔,表达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可对学生而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若是把课内教读文本调整为《旅夜书怀》和《扬州慢》,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更好地表情达意,是十分必要的。

筛选整合教材,并不局限于同一类型的诗歌,同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筛选整合,甚至可拓展到课外内容的补充。

例如,为设计“学习杜甫沉郁顿挫风格”探究性教学主题,笔者就从课内教材拓展到课外内容。教学时,便选取了《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蜀相》和《阁夜》等。又如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再引进福建高考题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当然这样的整合拓展要求教师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开阔教学视野和独到教学内容设计。

三、专题性与探究性教学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

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繁多,但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况且教师也无法如必修课篇篇精讲,加之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学生难以一时消化吸收。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应突破教材单篇文本的限制,把学习主题单元作为教学同一单位加以考虑,变单一教材文本的教学为主题单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鉴赏方法。

例如,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部分中的四首诗歌:《湘夫人》(屈原)、《拟行中难》(鲍照)、《蜀相》(杜甫)和《书愤》(陆游)。屈原忠君爱国,却被保守派打击迫害,他为追求理想,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低下而郁郁不得志,这使得鲍照把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中难》中。杜甫从年青时就有“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理想,但现实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入困顿。杜甫把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中。陆游一生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但报国壮志却付诸东流。《书愤》就是他抒发愤恨之情的作品。因此,学生在学习这四首诗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歌的意旨。教师不必篇篇精讲,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把四首诗歌组合为小专题,便可达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同时,高二学生已学习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诗歌,初步学会了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概括诗歌主题的方法,对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其实,诗歌情感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作品的意蕴。因此,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主旨可作多元理解的诗歌,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作比较深入的探究。某次月考,其中有考题要求学生说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对“那人”形象的理解。有的说是“恋人”,有的说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说是“不趋世俗的志士”,还有的理解为“自已追求的理想”,等等。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学生对诗歌内在意蕴的不同层次的解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对作品进行开放式多元的解读。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性主题确定“小”而’“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探究任务,把握适度,从而达成教学的有效、高效。

此外,教师还根据教学实际,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使古代诗歌的选修课程既能扣紧课程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猜你喜欢
杜甫赏析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绝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