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职业教育正是矛盾的焦点所在。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表现在办学规模上。教育部向社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几年,职业学校的招生困局不仅未能被破解,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仅以中职教育为例,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1%;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比上年减少7.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49%。而且,这样的数据还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各中职学校采取非常规手段维持的,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并非自愿选择。这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表现在办学品质上。办学品质的不平衡主要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的不平衡造成的。实事求是地说,从国家层面来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发展很快,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但是地方政府在统筹教育事业发展时,仍然改变不了先普教后职教的思维定式,致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普遍落后于普通学校。教师队伍更是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仍然相对较低,因此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从笔者工作所在地连续几年招聘教师的情况来看,普通学校总是异常火爆,职业学校却门前冷落。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连续几年教师招聘指标都浪费了不少。加之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是来自被普通高中学校淘汰的学生,身心品质普遍较差,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从整体上看,学风、校风自然都无法跟普通学校相比。
再次,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从表面上看,职业院校的就业率都很高,但这种高就业率主要还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供应链条不健全导致的用工荒造成的,掩盖不了人才培养的低质量。从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缺少职业素养储备,主要体现在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服从服务意识差、技术技能不精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生源质量的问题;其次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大多数职业院校虽然基本解决了设施设备问题,避免了以往“黑板上开机器”的尴尬,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实质性地建立起来,难以培养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都能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这样,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就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本不能直接上岗,基本上都要经过企业专门培训或者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才能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型;二是一次就业稳定率不高,大多毕业生都会经过两到三次就业才会渐趋稳定,导致企业用工流动性很大;三是就业的层次不高,特别是中职毕业生,大多是中低端就业,甚至还有不少被安排在流水线上。
由此可见,要落实十九大报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关键就在于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而要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任务就是解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谋划教育事业,补齐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一是要树立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没有主次之分,但各级领导在决策的时候,先普教后职教的观念一直未有根本性改变,造成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滞后发展状态,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在目前这种职业教育“欠债”太多的特殊情况下,应该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也就是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提出的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要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否则,发展职业教育又会进入“旧账”未还、又添“新债”的恶性循环。
二是要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一是高考制度。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力不强,根本原因还在于职业教育的名声不好,是“差生教育”的代名词。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革职业教育对口高考制度,建立与普通高考并行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这样,由于高考的吸引力,成绩好的学生同样也可能自愿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初中毕业生就不可能再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分流,就会形成以个人兴趣特长和智能优势来选定发展方向的良好态势,“差生教育”标签就会自动掉落。在新的时代发展职业教育,决策者需要转变观念,在顶层设计上做出改变,重新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把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专业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与此相适应,建立起规范化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只有将职业教育对口高考这个“搭头”作为“重头戏”来唱,让“差生集中营”变为“优质技术技能型后备人才集聚地”,让职业学校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职业教育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二是校企合作制度。当前校企合作基本局限于毕业生就业这一块,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学校一头热。某地政府召开校企合作大会,基本上是由学校出面邀请企业参会,表演签署合作协议节目,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王道,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让校企合作办学变成校企双方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三是要解决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谈及教育的公平,似乎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事实上,职业教育走的就是一条扶强不扶弱的发展思路。先是层层办重点学校,后是层层办示范学校,片面追求“高大上”,不切实际地强调所谓的“规模效益”,人力财力物力都向大校名校倾斜,致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理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职业教育也必须走均衡发展的路子,也只有这样,才最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