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绿萌
中职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培养高级蓝领不可或缺的步骤。中职计算机教学是在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而设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课程,是我国由技术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中职计算机教学也是培养和打造应用型人才、技术性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必要途径。中职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不但能够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而且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在对五所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走访调研时发现,大多数的计算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以理论讲述为主,甚至有一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出现了满堂灌理论知识,其他学校的计算机实践操作也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教学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这大大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应有的计算机技术也没有得到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大降低,没有达到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在访谈中,一些计算机授课教师指出,这几年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不能进行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中职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存在应付学习的现象,来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一张能够就业的文凭。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能力不足,参与性较低,也使得计算机教学不能够顺利开展。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其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一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旧技术的淘汰可能只需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通过对中职教学中使用教材的翻阅,发现其中的内容比较陈旧,一些技术还是十年前的内容。这就使得中职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滞后的教学材料不能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渴求,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别也要求计算机教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施有所差异的教学。首先,需要帮助中职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需要全面掌握中职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层次,最大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几年,生源急剧减少是中职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一些中职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导致专业减少和停招。同时,生源的大幅度减少带来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偏低,这种现实也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阻力。因此,需要计算机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操作性。
中职学校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适时的更新,对于一些滞后的教学材料要敢于摒弃。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这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长远来说,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建立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