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康养产业内涵、形成要素及发展模式

2018-01-29 04:55程臻宇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康养区域发展

程臻宇

(山东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国民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速、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我国国民健康问题出现高发态势。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中超过70%属于亚健康人群;大城市人群中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80%,中老年群体患有三高、癌症等重度疾病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注]《专家称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新华网2006年9月17日。在财富增长和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全体国民追求健康生活、享受健康生命的迫切愿望已经成为巨大的刚性需求,而康养产业的发展充分契合了时代脉搏,成为继互联网产业之后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政府对康养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自201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3)、《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5)、《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等政策文件,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大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一时之间,“康养”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方以康养小镇、康养基地、康养产业园等形式招徕投资者,吸引康养项目落户本地。然而,与政策、规划和招商引资高度热情形成反差的是,各地方康养产业在落地生根、后续发展中遭遇的各种瓶颈和困境。这表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厘清区域康养产业的内涵、形成要素以及发展模式,找寻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律,实现区域康养产业发展思路的“更新换代”,使区域康养产业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前行,为健康中国助力。

一、区域康养产业的内涵分析

2017年12月出版的中国首部《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将康养产业的核心功能定义为“尽量提高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注]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这一定义大大扩展了康养产业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认为康养产业所面向服务的人群是进入老年阶段的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然而,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康养需求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选择,它将伴随着人的生命全过程。无论是幼年、青年、壮年还是老年,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康养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差别,但对生命的珍视、对健康的追求终将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社会风尚。

(一)区域康养产业的公共性

站在全体国民的视角来看,康养产业绝非单纯针对老年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而出现的产业。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国内老年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对于康养的需求更为迫切,康养产业可以优先发展其中针对老年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部分。但是,康养产业不能忽视对现有青壮年人群、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普及性、公共性康养。必须意识到,在中国全面进入老年社会,并且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超老龄社会”,[注]超老龄社会,指的是全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20%的人口结构。而国内尚未建立起能够充分应对老龄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国情大背景之下,年轻劳动人口对于国家和区域而言,意味着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其健康需要得到更好的呵护和滋养。

首先,对适龄劳动人口进行普及性康养,保障其健康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通过持续性的康养供给,国家可以免于在未来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使得代际之间的医疗和养老压力不继续传递,对于一国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正向影响。德国对于本国全体公务员就实行强制性森林康养的制度,并将森林康养治疗纳入到国民医疗报销体系之中,居民可以像享受其他医疗服务一样享受森林康养,最终整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费用支出减少了30% ,国家由此每年可以节约数百亿欧元的医疗费用,国家健康指数也大幅度上升。[注]张胜军:《国外森林康养发展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6日第007版。其次,从童年甚至青年时期就对我国公民进行普及性康养,会大大提高公民的健康工作时间和正常的社会化生活时间。康养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为了未来的国民健康,必须从公民儿童时期起,就重视对其进行公共性康养。

康养产业应该是一个面向全民的产业,从年幼到年老,社会各个群体都有必要纳入康养的范围。发展康养产业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全面无差别提升全体人口健康素质的必经之路,关系着我国整体性的国民福祉。因此,康养产业具有公共产业性质。区域康养产业发展需要参考公益、公共性产业的发展规律,不能将其简单地交予市场规律来决定。

(二)区域康养产业的差异性

我国疆域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别悬殊,海岛、原始森林、沙漠等自然形态多种多样,以森林康养中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森林覆盖率为例,我国省际森林覆盖率高的省份超过65%、低的省份不足5%,各省份森林覆盖率差异非常大。也就是说,自然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全国大一统的康养产业发展模式行不通,发展较小规模且有特色的区域康养产业才是合理选择。

当前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规划倾向于鼓励各地方政府筛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康养基地或者康养小镇等加以建设发展,以吸引康养旅游者。实践中我们也观察到,越是自然条件优越的省份中,各级区域政府对于规划康养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更高。但是,由于地缘位置过分接近,那些康养资源密集的区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本区域同质化康养产品的激烈竞争,而那些资源稀缺的区域则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由于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差异性,因此需要顶层规划设计其产业发展政策。一区一策,一地一策,严格管制康养资源富集区域陷入同质化竞争,同时用差异化的政策弱化康养产业发展的天然不均衡特征,使得康养资源不足的地区能够通过获得价格补贴、交通补贴等方式,缩小消费成本差距,尽量使得不同区域的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康养国民福利。[注]程臻宇:《新时代中国康养产业方兴未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8日第4版。

(三)区域康养产业的生态性

适宜进行康养活动的区域通常具备如下地理物理要素:有人体最适宜的气温、湿度、海拔,同时空气清洁和噪声较少、森林覆盖率高。实证研究也证实,对于康养者而言自然环境是他们选择康养场所的首要考虑因素,越是初始生态系统平衡、保持了地理生态环境的天然性区域,越能够获得康养需求者的青睐,形成区域康养产业排他性的竞争力。因此,区域康养产业天然属于生态友好、自然友好型产业,发展康养产业,对于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产业绿色升级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康养旅游的顶层设计,如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要在全国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综合性康养旅游目的地。[注]国家旅游局:《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中国经济网(北京)2016年1月8日。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对于自然资源都具有依赖性。但我们认为,国内过于提倡康养旅游发展的氛围对于康养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可能是有所损害的。因为,能够对人体起到康养效果的空气、水体、土壤和植被等必须维持在接近天然的状态,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过多的人造景观、人造建筑和人类干扰,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弱化康养效果。

一是融合组织体系。单独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按照便于管理原则,整合原村居党组织设立网格党支部、邻里党小组,并推选党员楼栋长,使党的组织下沉到小区、拓展到楼栋、延伸到居民。过渡期间,社区党组织一般由乡镇党委委员兼任书记,统筹用好村居干部、物管党员、“五老”党员等资源,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推进社区治理的工作合力。

(四)区域康养产业的人文性

康养所关注的健康是人的身、心、灵三个层次的整体性健康,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划分,康养属于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除了关注物理意义上的健康,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也就是,优质的康养业态应当充满人文关怀。需要强调的是,康养产业的人文性不同于旅游业的人文性,它不需要营造景点、提炼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以及名人故事,康养产业的人文性意味着康养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在精神层面与他人产生良好的沟通,国内外的康养研究也证明了康养者对于这种精神沟通的需求非常显著。由此,康养产业的人文性也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显然,康养产业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底蕴、提供人文产品、充满人文关怀。但是,目前康养行业却存在着巨大的行业人才缺口,在对入行人员的教育培训中普遍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符合康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客观上限制了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区域康养产业,一味地将区域康养产业作为聚宝盆、摇钱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会遏制区域康养产业的人文性,会削弱区域康养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最后会加剧区域福利差异和社会不公平。

二、区域康养产业的形成要素

康养产业在中国大健康产业体系中属于新兴产业,康养产业也被誉为产业蓝海,喻意其前景光明。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产业形成通常要遵循以下路径:一是产生了突破性的新技术革命,新产业完全独立于其他产业而产生;二是从已有产业分化出新的产业;三是两种原先并不相同的产业互相融合产生了新的产业。后两种情况,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康养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为大健康产业的一次转型升级,即大健康产业将由以往以医、药为主的疾病治疗导向,过渡到更加重视治未病的康养导向上,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尽管康养产业前景看好,但目前各地康养产业的发展大多数还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上,很多签约项目迟迟无法落地,康养规划成了纸面上的政绩工程,或者成为房地产商变相圈地的政策游戏。[注]李连璞:《康养产业,原来有这么多你都不知道的?!》,《大地风景》2017年12月20日。实际上,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形成需要认知程度、空间要素和适度市场化的共同作用,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其中,认知程度包含政府认知程度、公众认知程度和行业认知程度,是政府、公众和行业对康养理念接受理解程度的具体表现;认知程度不到位、不准确,区域康养产业将无法清晰地进行需求人群定位、无法找准发展方向。因此,认知程度是康养产业形成的意识形态基础。空间要素则包括符合康养产业要求的自然条件的选择、维护和科学开发,以及合理的区位交通距离等,是区域康养产业形成的物质前提。适度市场化主要包括合理的营销手段、合理的竞争行为,是保持康养产业活力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策略。目前,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于区域康养产业形成的空间要素比较重视,对于形成区域康养产业的其他要素则认识不足。

(一)认知程度

在不同的区域内,政府、公众和行业对康养理念接受程度的表现各有不同。由于我国实行中央集权多层级的政府治理机制,在顶层设计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区域地方政府会形成比较具有前瞻性的认知,与行业和政府认知程度相比,区域公众认知常常是滞后的。因为,公众往往受限于信息获得渠道,对于康养的理念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而行业认知程度及前瞻性则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越是经济发达、商业氛围浓厚的地区,行业认知程度相对越高。同时,认知程度的深化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即政府负有引导公众认知和行业认知的责任。区域政府利用自身的公信力进行康养知识的宣传、公益性产品的介绍与推广,以及助力行业发展,可以使康养产品和服务被更多人所选择和接受。

(二)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包括符合康养要求的自然条件的选择、维护和科学开发。如何对符合康养要求的自然条件进行维护和科学开发,这方面国内外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森林康养方面,德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可供我国发展区域康养产业借鉴。但是,在康养产业的区域布局即选点问题上,以及合理的区位交通距离划定上,则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地照搬国外经验。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参考我国目前广泛流行的环都市休闲带概念,即距离区域内比较大的中心城市车程2小时以内,都是区域康养产业比较合理的选点范围。

(三)适度市场化

康养产业具有公共性质,但康养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产业门类。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国民福祉,也与当地的GDP增长和就业等经济目标挂钩。适度市场化,一方面有利于区域康养产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因为,适度市场化意味着区域康养产业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谋求行业发展,通过商业化运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度市场化有利于区域康养产业应对来自国际康养巨头的强有力竞争。目前,高端康养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国际康养巨头瞄准中国高端康养市场,寻求与中国的区域合作,如法国DLBT集团与西昌市合作开发了中法国际康养城,打造高端养老社区、[注]李春:《占地335亩!西昌川兴镇拟打造“中法国际康养城”》,《凉山城市新报》2016年9月21日。加拿大圣劳伦斯集团与湖南长沙签订中加康养特色小镇合作协议等。[注]《湖南长沙中加康养特色小镇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网)2017年12月1日。这些国际合作在拓展了我国区域康养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令我们从国际合作中学到康养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三、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康养产业方兴未艾,各地对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懈的进行中。

(一)为什么“康养+”模式不是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圭臬?

时下,在很多城市以及地区的区域规划和招商引资宣传中,十分流行提及“康养+”模式,并将之与“互联网+”的作用相提并论。

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许多以“康养+”为发展目标的区域康养产业规划,常常打着康养产业旗号圈地搞房地产项目;而一些地方盲目上马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高端康养项目,如在县级行政区划内建设高端养老社区、高端康养基地等。实际上,目前占我国康养需求者比例最高的老年群体由于受其消费观念、消费能力等因素制约,还不可能接受定价过高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由此,造成了大量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供大于求,出现许多养老社区和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浪费闲置的现象。

(二)区域康养产业的金字塔型发展模式

近几年的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其内在规律,很多商业化的康养发展模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缺乏公共性康养产业的基础性支撑。康养产业本身是一个兼具公共性的产业,如果不顾其公共性而热衷于投机式的商业化运作,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于区域康养产业而言,一定体量的区域公共性康养产业是区域康养产业的核心部分,是区域康养产业长远发展的驱动器,如果公共性康养产业这个基础没有夯实,那么该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而且可能成为资本假借康养概念进行投机的捷径。

区域公共康养是区域康养产业的基础,因此需要先确定公共康养发展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明确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路径。对此,2016年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推行的“长期护理险”试点值得康养产业借鉴。目前,我国已有15个“长期护理险”试点城市,同时在北京等非试点地区也开展了“长期护理险”险种的普及工作。随着“长期护理险”险种在全国逐步推开,惠及的失能失智老人不断增加。由此,城市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服务+商业保险的基础性保障体系开始运转,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了护理服务,而医养护理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地出现了很多服务越来越规范的专业护理公司。

2017年开始,中国多个大型城市上演了激烈的“抢人大战”,各地政府奇招频出,目标是争夺年轻人群在本城市落户。“抢人大战”预示着老龄化社会将提前到来,而适龄劳动力人群将成为各地区最珍贵的财富。对应这一国情,区域福利政策也应该积极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形势。我们认为,从直辖市、省会等中心城市开始,各个区域都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康养制度,并从学龄儿童起就进行康养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康养的风气,并尽快在各地建立从童年到老年的康养福利制度和相应的社会保险体系。我们认为,我国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发展模式,首先应该发展公共性康养产业,然后基于区域康养产业形成要素的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普适性、市场化的康养产业,如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康养小镇以及基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康养产品和服务等,在条件特别优良成熟的地区,则鼓励发展高端康养产业。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各级政府应该通力协作,打造适合本区域的公共性康养产业,提供数量充足的康养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性康养产业是康养产业金字塔发展模式的塔基,塔基必须宽广结实才可能承载上层建筑。在满足产业公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运作的普适性康养产业和高端康养产业才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康养概念并非舶来品,我国传统医学中很早就出现过康养的概念。但是,康养产业尤其是区域康养产业却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区域康养产业具有公共性、差异性、生态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而且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而是认知程度、空间要素和适度市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国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套用“康养+”概念,而是需要区分区域具体情况,以公共性康养为产业基础,由基础至高端,呈金字塔状有序发展。为此,政策建议如下:

其一,大力推动康养与保险结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康养保险制度必须放在全民福利制度的大背景下实行。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规范康养保险制度运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担,财政、医保基金、个人账户缴费多渠道筹集、动态可持续的康养保险筹资机制。大力推动康养服务消费的医保卡异地结算制度,节约国民医疗成本,使之成为人人能够享受的基础型国民康养福利产品。

其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提炼不同人群的真实康养需求。以区域为单位,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再通过国家级平台汇总各方数据,为科学界定康养服务覆盖人群、提供更为合理化的康养产品、制定更接地气的区域康养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精准前瞻的决策支撑。

其三,增加康养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辅助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在康养行业的成功做法,进行康养师培训,并将其纳入国家人力资源资格管理范畴。积极推动区域性政策措施的实施,扩充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化解行业人才和劳动力短板问题。鼓励区域范围内各级公共医疗机构在医疗项目、医疗手段和人员交流进修等方面与康养基地进行合作。同时,提升祖国传统医学在康养产业中的指导性作用,推动中医与康养产业的融合,促进区域康养产业的特色化发展。

最后,提倡各级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划定本区域公益性康养资源,保证数量充分的公共型康养产品和康养服务的供给。在公益性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医疗治疗手段、健康教育措施和康养资源的结合,在公益性基地中逐步实现医疗、康养、教育三类功能的充分融合。区域康养产业中属于非公益性的部分,政府应该让位给市场,合理监管,鼓励行业间充分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抢滩国际康养市场,深耕多元化的康养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康养服务质量和康养产品品质,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猜你喜欢
康养区域发展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