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语中“很+名词”格式的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

2018-01-29 01:45和树美杜兆金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义语言

和树美,杜兆金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网络信息化以及政治、经济等的社会潮流变化,“很X”这样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语表达中,如很张继科、很中国、很淑女,很小李,很阳光,很健康,很青岛,等等。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经过文献对比发现,前人的研究大多从这一言语现象的外部着手研究,比如邢福义的《“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着眼于表达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来说明“很+名词”这一语言现象,指出“具有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以及对事物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很淑女’之类说法的文化背景”。[1]即使是着眼于语言现象内部的研究,也大多是出于对语法或者语义等某一方面的分析,比如邵敬敏、吴立红在《“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通过“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对这一格式进行解释,并且重点根据“形态名词”的特点,提出语义指向新品种“语义特指”,来阐述这一现象。[2]虽然文章在副词加名词表达的语义学方面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文章太过理论性,结合言语实例分析过少。在语法方面,赵元任先生在 《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将这一现象看作,名词跨类为别种词或者名词作谓语,以谓语的形式受副词修饰。[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表达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承认这一格式的独立性。

本文结合三个平面理论,从这一现象流行的原因,“很+名词”格式的分类,“很+名词”的语法功能,“很+名词”的语义包蕴性以及语义指向四个方面,系统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的合理性以及进步性,并对这一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向做出探讨。

一、“很+名词”现象流行的原因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代汉语中几乎找不出这样的现象。而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始,这种格式开始出现,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现代社会里这种格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中群体语言心理对这一语言现象流行的助推作用。此外,从语义分析来看,这一表达方式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格式以简洁的表达体现出丰富的语义包涵性也正符合了语言自身发展所追求的经济性、简洁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综合来看,正因为这一格式自身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加之群体语言心理导向促成了这一格式的流行。

(一)语言自身发展

首先,“很+名词”组合有其存在的语义学基础,“很”作为一个副词本身含有[+程度][+描述]这一语义特征,而“青岛”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如“海洋性强、开放、活力等”已经为大众所共知,这是“青岛”具备[+描述]语义特征的前提。这其实与副词修饰形容词的道理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在“副词+形容词”的组合里形容词本身就是带有了一种描述性才使二者组合起来有合理性,所以对比起形容词来看,从语言发展的内部着手,这种现象也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语言本身的发展也追求一种经济性与时效性。就像“很青岛”这一表达,大多数人都知道青岛的特点是海洋性强、开放、活力等等,那么这一表达便仅以“青岛”一词来表现出青岛所具有的特点,省却了很多冗繁的形容词,清晰简单而且韵味无穷,符合语言表达所追求的经济性原则,确实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二)群体语言心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探索期,重新探求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无论文化、经济、政治都面临着重组建构。一个乱世必定也是一个文化极度开放、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兼容并包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融激荡。所以,思想的自由以及打倒旧文化宣传新文化的文化心态下,文人更愿意发挥创造力,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期借此来展示出反抗与探索的新气象。所以体现在语言上,大家愿意用奇、用特,用副词来修饰名词显示出与以往既定语法规则的不同。像矛盾在《虹》和《蚀》中运用了“很感情”来描写新时代女性。此外亦有像“很绅士”、“很淑女”的用法出现在报刊中。

这一语言现象的又一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体现在 “互联网+”社会背景下依托于线上平台而产生发展的网络语言方面。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美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是一种充分展现自我的手段,人们更着眼于语言表达的独创性与新奇性。而“很+名词”结构正是符合这一时期人们语言审美特点的。比如像 “这很张继科”、“这很中国”就频繁出现在微博以及论坛交流之中。

二、“很+名词”的分类

“很+名词”现象虽然运用广泛但并不适合所有名词。能出现在“很”后面的名词,大多具有一种描述性的语义特征,即这个词本身已经带有了某种属于其自身独有的固定意义,而这个意义又为交际双方所共知。根据能出现在“很”后面的名词的不同种类,可以把“很+名词”作出如下分类:

(一)很+专有地点名词

这一类名词大多是一些地点名词,比如像 “很德国”、“很青岛”、“很山东”、“很北京”等等,因为这些地点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有一种固化意义,带有了某种共同的社会认知意义。像北京,就带有自身的一种政治中心意义,还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以及时尚、大都市等特点,于是,这一些地点名词便可因其带有描述性意义,用程度副词“很”来修饰。以下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现代汉语语料库”(下简称语料库),报纸杂志,文学著作以及网络博客的言语实例。

(1)可以,这很中国。(网络博客)

(2)你打扮地很苏格兰啊!(小品台词)

(3)克利策啤酒,很德国,很德国。(啤酒广告词)

(4)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成《回望古城》)。

此外亦有像很上海,很广东,很欧洲,很台湾等等。

(二)很+专有人名

在这一结构里,很与专有人名的组合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并且随着现代网络线上交流方式的普及,更促进了人们在网络社交中的新造词语以及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像“很马龙、很宋小宝、很普京、很阿巴贡”等等都是一些典型代表,那么这些专有人名也因为带有了这些人所特有的可供描述的特点所以适合用程度副词来修饰,比如上述例子中的“很宋小宝”其实就可以让人想象出被修饰者的幽默、搞笑的特点。在这里,“宋小宝”实际上结合具体语境已经是一个包含人物自身多重特点的意义集合了,因为此时“宋小宝”已经囊括了多个形容词所带有的语义特点,并非事实上的人物宋小宝了。其他专有名词亦可作此理解,在这里将不一一赘述。

此外对于专有人名又可以做出如下分类。

一是一些现实中的人物。比如:

(1)这球打得很张继科。(新浪微博评论)

(2)这位数学老师关于“创新”的杂文,很鲁迅,很鲁迅。(山东王新雷—百家号)

二是一些文学作品中已经塑造出的典型人物,而这些人物已经带有了人们为其赋予的社会普遍认知义,比如像林黛玉,就带有一种多愁善感;葛朗台就是吝啬鬼的化身;而孙悟空就是勇敢与不羁的象征。比如:

琼瑶很天真金庸很唐僧。(《视野》2001年第08期)

无论如何,用“很加专有人名”修饰时专有人名的选择一定是基于交际双方所认可熟悉的人物,因为双方对于人物认知印象的交集是使得这一格式产生预期表达效果的前提。否则,这一格式对于交际双方是无意义的。

(三)很+抽象名词

这一类抽象名词之所以为抽象名词,就是因为其与单纯的名词不同。王珏在《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中指出“抽象名词与一般名词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所指的不是人或事物等可视可触的东西,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或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4]我们认为,抽象名词是普通名词的一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或其他抽象概念,所以在这里抽象名词又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状态或品质,于是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种形容词的功用,带有了某种描述义。基于这种带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一些抽象名词可以用“很”来修饰。比如:

(1)你的穿着很现代呀。(微博评论)

(2)为追求正义和真理,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却让别人误以为很权威、很凶、很欺压人。(语料库)

(3)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贝宗]?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语料库)

此外,常见的还有像传统、青春、暴力、色情、福分、诗意、情趣、罪恶、哲理、朝气、危机、水平、艺术等等。

(四)很+特殊意义类名词

这类名词一般既可作为一个一般名词来用,与此同时又因其在长期的社会使用中带有了某种描述义或者比喻义、象征义,也即我们所指的特殊意义。所以又可进入“很加名词”格式。像“很阳光、很绅士、很淑女”这类词,以及像“很草包、很古董、很墙头草”等都是典型代表。比如:

(1)这位信通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金燕静——这名字很女性,轻盈、文雅。(陆星儿《超级妇女》,《十月》1988年第4期)

(2)尽管借贷消费到1926年时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但社会舆论对这种做法继续很负面。(语料库)

(3)不久之后,我也有了那么一条红裙子,但是穿了以后我就变得很白痴。(荞麦《不如嫁给你吧》)

在(1)中,用“很女性”来象征女性所带有的温柔、娴静等特点。(2)中用“很负面”来描述糟糕、尴尬、不好等特点。(3)中“很白痴”用来比喻像白痴一样理智不那么强,甚至有些呆和傻。

(五)很+词缀式名词

词缀式名词指由普通名词加上词缀构成的名词,比如“自动”加上词缀“化”便组成了“自动化”,再比如“微”这一词缀加上名词“电影”可以组成词缀式名词“微电影”。所举例子中的普通名词一般情况下不可用“很”来修饰,只有在加上像“气”,“主义”等词缀后变成词缀式名词才可使用“很”来修饰。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词缀给原先的普通名词赋予了一种主观意义上的精神色彩。基于这种可被程度化描述的精神色彩,所以才可用“很”来修饰。比如“很女权”不可以说,而“很女权主义”却是可以的。同样的“很大男子”不可以说,而“很大男子主义”却是可以的,还有像“很孩子气”等。

三、“很+名词”的语法功能

这一短语类型的语法功能是多样且灵活的,我们经过语料对比发现,这一格式是完全可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在语法上是合理的。那么语法功能大致有四种,可做谓语、定语、状语以及补语。

第一,可做谓语。比如,

(1)闻名世界的肯德基炸鸡,在全世界有800多个分公司,都是同样的烹任方法、同样的制作程序、同样的质量指标、同样的服务水平,采取无差别策略,生产很红火。(语料库)

在“生产很红火”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实际这一格式是在句子中做谓语的,用来陈述说明生产的状况是很好的,也即例句中所说的“很红火”。

第二,可做定语。比如,

(2)很“外交”的语言,很纯情的表情,她说可以成为朋友,但不愿接受采访。(卢北峰《总理旁边的女翻译》,《北京青年报》1998年3月27日)

在这句话中,这一格式是充当定语的,可以看出后有标志词“的”,“很外交”用来修饰语言,说明语言状况带有外交辞令的特点。“很纯情”用来修饰“表情”,阐明了表情的真挚与纯洁的特点。

第三,可做状语。比如,

(3)提到舒娅和珠珠,嘉宝忍不住就将上一回的遭遇说了出来,口气甚是怨艾,并且很孩子气地说道,她还带舒娅在宁波亲戚家玩过呢!(《收获》2003年第5期)

在(3)中做一个状语,“很孩子气”作为一个状语来修饰“说”这个动作,表现了说话人语气中属于孩子样的幼稚与纯真。

第四,可做补语。如,

(4)她笑得很淑女。(百度博客)

在(4)中则是作为一个补语出现的。“很淑女”前有补语标志字“得”,用来补充说明笑时的状态是端庄、文雅的。

四、“很+名词”的语义包蕴性分析与语义指向分析

“很+名词”格式往往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含义,也就是说这一格式中的名词带有多项形容词所蕴含的意义。所以,我们提出语义包蕴性这一概念,用来概括这一格式在语义上的丰富性。

语义包蕴性,一方面是指这一结构本身语义上的包容性,也就是它不仅包含组合中名词带有的多种义项,还包含着名词在社会使用中延伸出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指组合中名词所带有的蕴涵性,多体现在组合中名词所带有的象征义、比喻义、以及感情色彩等方面。比如“很山东”就带有丰富的语义包蕴性,“山东”本身作为一个名词,可以以作为一个地点名词来指山东省,我们把它叫做理性义项。同时在长期的社会使用中又被赋予[+儒家文化][+豪爽][+好客][+直率]等特点,那么这些特点便是社会集体印象,也就是超出“山东”理性义项的感性意义,所以综合来看“很山东”便成为集合了感性意义和理性义项的语义包蕴体。

“很+名词”格式的这种语义包蕴性,在具体语境中需要语义指向分析才能明确其语义。语义指向,就是一句话中某一成分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以 “她很和蔼”这句话为例,“和蔼”是指向主语“她”。“很+名词”格式具有丰富的语义包蕴性,所以在具体句子中与其他成分组合时可能会出现歧义,那么借助具体语境中语义指向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种语义偏差,增强语义确指性。经过语料库对比,我们发现“很+名词”格式的语义指向主要有三种,即指向谓语、主语以及宾语。以下便是结合具体例句所做的“很+名词”格式的语义包蕴和语义指向分析。

(1)林黛玉她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当代》2007年第4期)

在这句话中“诗意”本身包蕴着[+浪漫][+想象][+美感]等意义,而在这句话里明显是采取的第一个[+浪漫]以及[+美感]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便知道主人公安排、设计死亡的过程是带有浪漫色彩、富有美感与想象力的。所以语义指向谓语“安排”。

(2)原因是当时的分析技术和方法还很原始。(语料库)

在这句话中,“原始”本身带有[+粗糙][+落后][+简单]等意义,而在这句话中便是采用的[+粗糙][+落后]的语义,来说明使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粗糙性,不具有现代化特点。所以,语义指向主语“分析技术和方法”。

(3)他给我说了一个很天文的数字。(毕淑敏《红处方》)

第三句话中,“天文”一词本身就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天文学”,而且有[+浩大]的意义,在这句话里便是取其“浩大”之意来隐喻数字之大。在这里“很天文”作为一个定语修饰中心语数字。所以,语义指向宾语“数字”。

五、“很+名词”格式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利弊两面性的,“很+名词”格式也不例外。虽然这一格式具有合理性与进步性,但是这一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发现局限性主要来自这一格式中名词语义上的多义性造成的语义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交际双方主观性理解差异造成的语义偏差。比如,前文中所提的“这位数学老师关于‘创新’的杂文,很鲁迅,很鲁迅。”客观上鲁迅风格是富有犀利性、战斗性、思想性,当然这种共同语义认知是交际双方得以交流的前提。但是,双方在“很鲁迅”的主观感情色彩认知上是有差异的。有人会喜欢鲁迅风格,也有人不喜欢鲁迅风格,那么在理解时表达者是用“很鲁迅”来赞扬的,可能到了听话者那里就会理解成讽刺或者调侃了。可见,虽然在运用时可以达到意蕴无穷,蕴涵丰富的效果。但是在双方的交际使用中难免会因为主观感情色彩以及文化修养的不同造成一定的语义偏差。

其二,名词的多义性造成的语义偏差。“很+名词”这一个格式中名词往往具有多项语义,也正因为这样在理解时会造成一定的语义偏差。比如:“不久之后,我也有了那么一条红裙子,但是穿了以后我就变得很白痴。”在这句话里“很白痴”的语义主要在“白痴”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白痴有两种意思,(1)一种精神发育重度不全的病。(2)白痴病人。[5]此外,在语言接触运用中又生发出(3)脏话,捎带讽刺,鄙视意味(4)社会的边缘群体。(5)爱称,有时候做情人之间的称呼。那么在运用时即使双方对于“白痴”所持主观感情色彩是一致的,但是客观上名词的语义多重性以及语义特征的多样性使得双方在理解时会造成一定的语义偏差。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并且也因其合理性与进步性在社会群体中流行。从社会发展来看,这一表达方式的出现符合人们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与简练性原则,这一组合中名词往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多个形容词,达到类似的表达效果,从而使语言表达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同时,这一表达方式的出现也符合自媒体背景下社会群众的心理特点。依托网络社交平台,人们在交际时往往创造出大量的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比如像“这很普京”,“这很中国”,“这球打得很张继科”等等均出自网络社交平台。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流行,这一格式因其简洁、经济的特点还是会持续流行,尤其流行于年轻人群体中。总体来看,虽然这一格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属于比较年轻的表达方式,但是我们承认这一格式的独立性、合理性,并且因其进步性,我们认为可以将那些已经被大众熟悉认可了的像 “很淑女”、“很阳光”、“很绅士”、“很草包”等“很加名词”格式纳入规范语言体系之中,但是对于网民随意创造的流行于博客、论坛以及微博中的很加名词格式仍需保留,不可着急纳入规范语言体系之中。说到底,任何年轻的语言表达能否纳入规范语言体系之中就是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否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因为语言是社会群体所创造的又为社会群体所统一遵守的规范。那么对于可纳入规范语言体系的“很加名词”需要解决其在表达中可能造成的语义偏差,这样才会使这一格式更具能产性。我们认为要消解语义偏差,不妨借助语境,通过特定语境中语义指向分析来达到语义的确指性。这跟用语境来消解歧义的道理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六、结语

语言学本质是描述语言的,那么植根于言语事实的语言描写才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综合来看,一方面我们结合三个平面理论,从语法、语义上论证了这一格式的合理性、进步性,重点落在语义上,并且提出了语义包蕴性这一概念,借助语义指向来消解语义偏差。那么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我们肯定它的独立性,也就是承认对于特定类别的名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的,关键是这些名词所带有的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符合交际双方的经济性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流行原因,我们看出群体语言心理对于这一格式流行的助推作用,预测这一语言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向。我们认为,这一语言现象虽然在现今语言表达中并不占据主流,但是从其适用人群大多为年轻人来看,这一语言现象起码代表了一种语言使用的新趋势,同时因其表达方式极具能产性与经济性,亦会在未来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我们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名词也有直接做谓语的趋势,比如“你真相了”等这些表达都是从网络中来的。那么未来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规范使用,以及如何纳入现有语言体系仍有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语义语言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语言与语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我有我语言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