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曾振虹
小学语文是整个小学教学阶段的“地基”,在学生语文能力积累和文化素养提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近几年,国学再一次进入教学视野,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调整语文授课形式,将国学教育充分融入语文课堂,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在长久发展中积累并保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国学教育是对国家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传播,是对学生为人处世的基础性教育,是确保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的关键。换言之,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民族灵魂。
国学教育是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国学、感受国学、了解国学,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继承并传播国学,从而达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阶段,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敏感度和好奇心,也是文化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是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底蕴、形成良好文化认知的过程。
现阶段,由于教育大环境和背景的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理论教学庞杂,实际应用教学短缺,应试化严重的现象。因此,在课堂内容的设定上,一般以考试出现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目标,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国学教育内容,也只能够是理论形式上的一笔带过,学生很难在众多的知识中保留印象。加之语文课程中国学相关的内容少之又少,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国学营养十分有限。因此,造成了现阶段学生国学底子单薄的情况。
当下的语文课堂形式多以教授为主,教师主讲,学生听讲,中间的互动可能仅限于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于刚刚开始规范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是枯燥和乏味的,而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会太高。此外,国学在课本中展现的难度相对较高,单独依靠讲解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丢失。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也是国学教育的障碍之一。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国学教育,我们的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延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理解、运用并且上升到感悟的能力。而现阶段的教学目的恰恰偏离了这一点。学生获得的只是在书本、在试卷上的应对能力,而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素养、为人根本、处事之方。这与教学初衷大相径庭,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道德认知的文化型人才,而非纸上谈兵缺乏温度的考试机器。
想要增强小学语文国学教学的效果,首先就要增加学生与国学的接触,让他们能够尽可能的接触国学、体会国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链接国学相关内容,并将其拓展到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国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接收国学信息,汲取国学营养。而国学与语文教学的充分结合也能够促进国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掌握国学精髓,用国学文化促进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在我们固有的教学认知里,教学的模式一般为老师教,学生学。而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于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在小学语文国学教育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形式,可以增加视频观赏、活动举办或者文化游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其中,感受比听说的效果要好的多。例如:课堂上举办“小小书生懂礼貌”的活动,学生可以身着古装,进行一场古代礼仪的展示,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语文中的人称、礼貌用语以及对话中的修辞句式等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髓,同时又能够学到适用的语文知识,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对于教学效果的考量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和成绩上,也要放眼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以及日常生活中行为和语言的反馈。对于小学语文中的国学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反馈。例如:他可能记不住孔子的背景和身份,但是他能够在我们的国学教学后懂得尊师中道,谦逊有礼,这就是国学环境熏陶下的素质体现,也是我们需要看到的实际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也要从教师的角度理解教育,理解国学,做到不局限、不刻板、拓宽眼界、丰盈国学教育。
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和开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也必须从自身的角度了解语文教学,了解国学教育。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丰盈、开拓教学视野,用丰富的课堂内容、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宽广的教学眼界做好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做一名合格的国学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