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晗 何建鹏
自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华中科技大学实施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体育》课程方案指出:围绕大课程观的理念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特点,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出发,紧紧扣住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开设多类型、多教学模式的体育课。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使体育课程的结构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学校为努力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教学的实施中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引入了水平分层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的水平情况,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校具备的师资、教学条件状况,有选择性的设置一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体育课是必修课,包括身体健康素质课、兴趣选项课、保健课、选修课共四种形式。
(一)身体健康素质课:是学生开学之后必选课程,为期一学期,除必须学习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技术、方法及知识外,可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规定的田径、武术、体操、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内选择教学内容。
(二)兴趣选项课:这类课程是在学生完成身体健康素质课,身体素质有一定基础上所开设的。从一年级第2学期至四年级第8学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3个学期中所开设的自主选项课种类、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
(三)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四)选修课:为满足学生及研究生学习需要开设体育选项课。包括课外课程及体育人文类课程。
体育教育的根基是体育文化,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处于体育课程体系中的统领之位。华中科技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中轻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基本是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一带而过,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式。这种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不利于学生了解体育世界的魅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设置的四种类型体育课程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大同小异,没有体现校园特色文化。纵观高校体育课程,大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提倡根据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老师,自主选时间,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育课堂。只有少数高校能够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体育课程,如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中国地质大学的野外生存课等。华中科技大学还没有找到属于本校的特色精品课程。
体育课程评价过多地倚重竞技体育的知识,而忽视对身心健康、运动参与、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体育健康的科学精神、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 评价,多采用传统的运动成绩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中虽指出是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但实施过程中却只有两年,大多数学生体育课程到三年级就终止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而学生大三大四空闲时间较充裕,特别是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压力,更需要要通过参加体育课程增加与外人沟通机会,缓解压力。体育应陪伴个体终身发展,而不应该到大三年级就戛然而止。这种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更好更快融入社会角色,不利于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校与社会人才对接。
体育理论课程讲授的知识包括:体育运动基本原理与方法、健康保健知识、奥林匹克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人文学、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可以短专题的形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选择到课堂学习,也可以选择网络学习。学习完成后进行书面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体育运动课程。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被体育的魅力所吸引而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也能够理解参加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拿学分完成任务,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体的锻炼、性格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地处武汉市光谷中心地带,能够接受光谷商业带辐射。周边的光谷软件城、光谷创业街、光谷网球中心、奥体中心等商业中心和体育中心都可为体育课程结构设置提供有利条件。根据体育锻炼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课内向课外的合理延伸、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学校可依据实际情况与商圈和体育中心负责人协商拟定赞助条款,企业赞助学校开设精品体育课程或者校企联合管理的俱乐部教学课程。同时,建立体育课程网络平台,与校园移动网络结合,利用学校优秀计算机管理技术运行,为在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体育运动服务,也让企业看到学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达到校园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有效结合和巧妙合作,既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提升学校知名度。
建立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部分,进行双向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又由学生评教、教师自我评价和专家评议组成;学生学习评价由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就能充分展现教学和学习的发展进步过程,而不仅单有一个教学结果。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更能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也能根据评价结果尽快改善课程结构。
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全程体育课程,才能跟上大数据时代对人发展的更高要求,才能满足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需求。学生大学四年参加体育课程,保持体育锻炼,到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可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这对学生就业即人际沟通将有很大帮助。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加上体育特长将非常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目前正处于华中科技大学十三五规划时期,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和优化也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华中科技大学自身特色,利用学校工科强力优势,联合学校周边企业对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势必能够打造出华中科技大学精品体育课程。
[1]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方案2003版.
[2]张建华,高嵘,毛振宁.当代美国体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4,24(1):50-53.
[3]张文鹏,王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2015,35(2):14-23.
[4]李卫东.香港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23-26.
[5]葛青,张秋亚,温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87-90.
[6]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13-816.
[7]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2007,31(1):82-85.
[8]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2008,25(1):106-109.
[9]姜小平.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变化与启示,2009,(5):156-158.
[10]侯玉鹭.美国北依阿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17(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