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红超 褚竹松
这届世乒赛男单前八强选手的接发球技术中,反手类技术使用率稍高为52.72%,正手类技术使用率为47.28%。从文献和录像视频可以了解到,由于反手接发球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反手台内进攻性接发球技术的发展,导致选手在第二板接发球时更倾向于反手类技术,使得反手类接发球技术使用率偏高。从接发球时正、反手类技术的得分情况上看,正手类技术的得分为47分,得分率为15.46%,反手类技术的得分为62分,得分率为18.29%。无论是从得分数还是得分率看,接发球时反手类技术都比正手类技术在得分效果上要好。从上面对发球落点的统计可以看出,比赛中选手发球都是以不出台短球为主,这种情况下台内接发球进攻技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近些年来反手接发球进攻技术相比较正手而言,发展的要迅速,这也是反手类技术在接发球中得分效果好于正手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接发球时正、反手技术类的失分情况可以看出,正手类技术无论在失分数还是失分率方面都低于反手类技术。
综上可得,第53届世乒赛前八强男子选手在比赛中,第二板接发球技术反手类技术的使用率稍高,得分效果也好,从失分效果看,正手类技术失分率要低。所以加强反手进攻技术的稳定性,及发展正手台内技术使用的威胁性,可能成为塑料球时代,男子选手提高第二板接发球技术比赛效果的有效途径。
八强选手接发球技术使用以进攻和控制类为主,其中进攻类技术使用次数为347次,使用率为53.97%,控制类技术使用次数为295次,使用率为45.89%,防守类技术的使用率较低。由使用率的情况可以得出,优秀的男子选手在第二板接发球时,多使用进攻类技术积极进攻,其次才是控制类技术控制对方进攻,为下一板进攻做准备,比赛中出现防守技术动作回击球的情况几乎没有。这说明运动员在比赛中第二板接发球时,还是相对积极地投入到进攻之中去。从得分情况表明,接发球进攻类技术的得分数和得分率,都显著高于控制和防守类技术,这说明接发球进攻类技术的得分效果,明显好于控制和防守类技术。从失分情况来看,第二板接发球进攻类技术失分率最高,为14.12%这也符合进攻类技术的特点,失分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类技术。
第53届世乒赛男单前八强选手在第二板接发球时,以进攻类技术和控制类技术为主,防守类技术使用率极低,其中进攻类技术的得分情况优于其它两类技术,但也暴露出进攻技术的缺陷就是失分率过高。所以运动员要在接发球进攻时,注意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但就综合的得失分情况看,第二板接发球进攻类技术的比赛效果,要优于控制类技术和防守类技术。
这届世乒赛男单八强选手接发球主要技术有五种,且以摆短和反手拧拉技术为主,其中摆短技术得使用率最高。在摆短技术中正手摆短占81.65%可以看出,摆短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以正手摆短为主,摆短技术的得分率为10.11%虽然比较低,但是其失分率为5.99%也很低,在接发球技术中属于威胁性不大但比较稳定的技术。从录像观察和文献研究可以看出,为了限制对手反手台内球接发球进攻类技术,发球方选手发球都是以中间和正手位短球为主。虽然受对手发球落点的限制,反手拧拉技术的使用次数还是很多仅次于摆短,使用率为35.61%,得分率整体看较高为18.34%,失分率与另一项台内进攻形式正手挑打对比较低为13.1%。由数据可以看出,选手在接发球时还是积极的使用反手台内进攻技术,以求达到直接得分或为下一板进攻制造机会。尽管受到发球方落点及旋转的限制,但是反手拧拉技术无论是使用情况,还是得失分情况方面的表现都不错,显示出良好的比赛效果。由于正手挑打技术的摩擦相对于反手拧拉技术较少,使得回击球稳定性降低,接正手台内球时不是太有把握的时候一般不使用,而是多用正手摆短技术控制,所以其使用率较低只有3.26%。正手挑打得分率是23.81%虽然较高,失分率却是所有技术中最高的。
综合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届世乒赛男单前8名选手接发球主要技术中,不出台短球以摆短和反手拧拉技术为主,摆短技术稳定性较高,多用在没有好的进攻条件下,控制对手下一板进攻。反手拧拉技术相对其它技术表现效果要均衡全面一些,抢拉出台/半出台球技术对付出台或半出台球得分效果突出,根据劈长和摆短技术的使用率及得失分数据比较,可以根据比赛情况适当增加劈长技术的使用。
[1]成波锦.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68-72.
[2]成波锦,杨欢.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