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兼斌
2018年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提出5周年之年。本期我们策划推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专题,从多个角度对正在不断深入推进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作出思想和学术回应。
专题共有6篇文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教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策略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深刻指出,“一带一路”共建合作,文化始终是先导力量,关键是民心相通,即文化价值的认同问题;建设“一带一路”最大的阻力来自宗教、文化等精神方面,因此,制定一套长期稳定的“一带一路”文化策略是确保“一带一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李希光教授的长文则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正确认识伊斯兰世界并与之做好民心沟通,认为要跟伊斯兰国家打好交道,必须超越文明冲突论之狭隘框架,通过文明互鉴与包合,来共谋发展,实现共赢。贾文山教授与博士生纪之文探讨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种新型全球传播范式即“中式全球通化”,认为通过全球文明间的深度良性对话,可以促进多元包容开放的对话式文明范式的形成。王一戎和卢嘉的文章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历史理论溯源,认为这一理念植根于“世界主义”和“天下大同”两支源流脉络;他们进而讨论了互联网环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进路前景,强调新技术对社会和文明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张莉和祝继昌则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放在全球社区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认为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看成一个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国家品牌理念。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论文则来自四位本科生对中外媒体报道中国高铁的内容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这篇关于不同国家媒体如何报道中国高铁的实证研究,可以看作柳斌杰教授所指出的“一带一路”之共建关键是民心相通和文化价值认同这一论断的一个具体注解。
除了专题文章,本期学刊还对2018年国内声讨性骚扰的米兔(#Me Too#)运动进行了关注,并对通过微博直接助力此运动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研究学者常江副教授进行了专访,探讨介入式文化研究的可能和误区,以及当代知识分子面对社会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发声的社会责任问题。本期还在“影视传播研究”专栏刊登了3篇论文,分别探讨动画内容衍生品消费行为、电影票房预测模型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玄幻剧中的传承和创新。在“书评”栏目,我们向读者推荐赵月枝教授为吕新雨教授修订再版专著所作的推荐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018进入后半场,世界大势,正风云际会。面对国事天下事,传媒和学人,既难以置身事外,更有责任进行独立、自由、理性的及时关注和深度思考,甚至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社会变革以我们独特的方式予以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