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滁州市南谯区植检植保站,安徽 滁州 239000)
粘虫俗称粟夜盗虫、剃枝虫等,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主要有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yi Duponchel),分布广、危害大。粘虫越冬受纬度、温度、湿度影响大,江淮地区在N27~33之间可正常越冬[1],温度越高越冬死亡率越低,冬季湿度越大越冬死亡率越高。调查地区处于N32 23'~32 40'之间,在此纬度下粘虫可以正常越冬。粘虫在江淮地区以老熟幼虫和蛹在稻桩、玉米秸秆、杂草、麦田土表下越冬,次年4月份开始危害小麦,5月下旬—6月上旬大量化蛹迁出麦田,危害玉米、水稻、高粱等。近年来,随着滁州市冬季气温升高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大,秸秆存量高,为粘虫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粘虫越冬基数大且呈上升趋势,有成为爆发性害虫的风险[2]。为了探明粘虫越冬分布情况,2015年分别在稻桩及玉米秸秆上开展调查,现将结果报到如下。
1.1.1 调查地点
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山区田块1、2、3)、滁州市城郊(山区田块4、5、6)、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圩区田块7、8、9)、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圩区田块10、11、12)。
1.1.2 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6—13日。
1.2.1 调查方法
每个乡镇每种作物选取未被水淹、未翻耕、无冬种作物3块田调查在地稻桩、玉米秸秆。调查点采用跳跃调查法查5次,每次查10m2,记录调查数据。
1.2.2 分布型统计
通过调查虫量的密度(m)及方差(S2)算出平均拥挤度m*,I指标(其中I<0时为均匀分布;I=0时为随机分布;I>0时为聚集分布),m*/m指标(m*/m<1时为均匀分布;m*/m=1时为随机分布;m*/m>1时为聚集分布),Ca指标(Ca<0时为均匀分布;Ca=0时为随机分布;Ca>0时为聚集分布),扩散系数C(C<1时为均匀分布;C=1时为随机分布;C>1时为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K<0时为均匀分布;K→+∞时为随机分布;K>0时为聚集分布)。m*-m回归分析法:m*=α+βm(当α=0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当α>0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α<0时个体间相互排斥;当β<1时,为均匀分布;当β=1时,为随机分布;当β>1时,为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lgS2=lga+blgm(b→0时为均匀分布;b=1时为随机分布;b>1时为聚集分布)[3]。
表1 稻桩粘虫聚集度的测定
续表1 稻桩粘虫聚集度的测定
从表1可以看出稻桩调查各田块I>0、m*/m>1指标、Ca>0指标、C>1、K>0各指标均为聚集分布,越冬粘虫在稻桩里是呈聚集分布的。m*-m回归分析法中当α>0时说明小麦粘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β>1时,说明为聚集分布,α>0且β>1说明分布属于一般负二项分布。Taylor幂法则中b>1为聚集分布[2]。
表2 玉米秸秆粘虫聚集度的测定
从表2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调查各田块I>0、m*/m>1指标、Ca>0指标、C>1、K>0各指标均为聚集分布,越冬粘虫在稻桩里是呈聚集分布的。m*-m回归分析法中当α>0时说明小麦粘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β>1时,说明为聚集分布,α>0且β>1说明分布属于一般负二项分布。Taylor幂法则中b>1为聚集分布。
表1、表2说明越冬粘虫在稻桩、玉米秸秆中均为聚集分布,且都属于一般负二项分布。圩区田块粘虫越冬量明显高于山区田块。
滁州市南谯区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多变,温度有差异,山区冬季平均温度明显低于圩区。越冬粘虫对温度变化敏感,山区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粘虫越冬,造成了圩区越冬基数比山区大。近10a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暖冬频繁出现,对粘虫越冬十分有利,越冬死亡率下降明显,在小麦上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容易出现爆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粘虫一直作为江淮地区小麦上的次要害虫,小麦生长中后期不易防治,农户防治意识薄弱。随着温度上升,粘虫在江淮地区越冬区域可能会从N33向北扩展,粘虫发生有了新的变化,而在测报中,多地都未开展粘虫监测预警,容易出现隐患。本文通过对粘虫在田间分布特点的调查,为测报提供依据。在粘虫防治工作中,有必要对稻桩和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压低越冬粘虫基数,为小麦田防治降低压力[4]。
[1]李光博.我国粘虫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J].植物保护,1993,19(4):2-4.
[2]江幸福,姜玉英,张蕾,等.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技术 [J]. 应用昆虫学报 ,2014,51(4):1114-1119.
[3]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42.
[4]蒋显斌,黄芊,凌炎,等.广西稻田粘虫越冬情况调查初报[J]. 南方农业科学 ,2016,47(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