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竞技体育社会转型的发展

2018-01-28 11:21徐文达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转型发展

徐文达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社会转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通过研读竞技体育发展进程过渡到竞技体育工作改革方向,进而提出竞技体育转型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建议,从而为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提供选择性的理论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转型;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过程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71-01

中国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改革,具体发展方向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通过摸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理论实践创新的准则,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竞技体育的发展布局、管理模式以及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我国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与理论依据。

一、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

1.分析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培养方式,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群分类进行管理,培养的过程与方法也不同。例如在传统优势项目上乒乓球、体操、举重等项目上,这些项目基本上容易出现好成绩。假如这些项目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脱离我国的举国体制,那么比赛成绩就没有那么理想。而在足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需要选材复杂,举国体制没有明显优势。当前的各个项目赛事都要经过国家行政部分的逐项审批,整个流程实施困难复杂,直接导致项目发展的限制性,从而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解决竞技体育项目管理模式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促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管理模式良性运作,提高项目管理体制灵活性[1]。同时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挥更大效益。

根据国家相关精神提出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等手段,间接让社会团体参与体育赛事的管理与投资,充分利用企业、市场、学校等单位,使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更加透明、公正起到监督作用。从而让竞技体育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类型与发展布局。

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主要通过不同省,不同地区成三级梯队输送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然而每个省或地区的竞技实力需要通过参加大型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体现,每次国际上的重大赛事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重要大型体育盛会体现运动成绩,能取得好成绩体现运动竞技项目竞技实力水平。根据历届奥运会的统计,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具有不同层次发展阶段,主要是优势项目群、欠优势项目群、新项目群。据统计我国优势项目有举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等项目,通过在运动会上取得冠军或亚军主要体现在以上项目。而我国欠优势项目群有排球、篮球、足球,这些项目需要重新调整布局,优化项目设置,争取拿到好成绩,提高欠优势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让国家竞技体育实力提升一个层次,实现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3.分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竞技体育社会转型发展,在学校、青少年体校我们更应该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序开展竞技体育后备工作,完善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努力下,展开对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育人口数量,积极培养体育运动员提供良好的选材。同时鼓励青少年发展身心、锻炼意志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考虑,作为学生肯定担心自身的文化学习赶不上,同时还兼顾体育训练,为了同时让文化与训练兼顾,我们作为教练或者教师更应该站在运动员的角度考虑[2]。加强青少年文化学习,也需要有运动天赋、有体育前途的运动员积极安排训练。当中有遇到体育训练不能持续下去的,我们及时安排到其它学校或者行业,让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竞技体育发展要根据竞技运动项目的特点合理推向市场,行政部门一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市场竞争机制下建立全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政府引导,社会投资为主的方式,加强培养体制良性发展。

二、竞技体育社会转型的发展方案

1.注重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首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层层选拔与体校的培养,培养模式涉及面过于复杂并且涉及面广,导致投入成本增加。所以竞技体育转型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发展,走多元发展的道路,走机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平台效益。其次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应向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加强体育院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培养专业化体育师资人才,进一步提高运动队整体竞技水平[3]。同时制定相关标准以便带动课后训练,完善锻炼方法措施,促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环境下,国家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积极引导竞技体育转入市场运营。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发展体育产业,同时获得相应市场经济效益。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优势,通过俱乐部形式发展会员,从而获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主导的财政压力。同时国家号召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健身事业。

2.注重培养体制创新与管理模式改革发展。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进程来看,竞技体育管理应从专业化过渡到社会化然后走向产业化,竞技体育产业投入到市场分配效益,开展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路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适时调整管理布局,减少行政干预,而要增加支持力度,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建立统一管理模式发展的机制,落实周期性与全年度发展目標体系和综合目标体系,强调落实各个项目发展进程。同时竞技体育管理应从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协调发展,以政府协调,市场管理运营,进而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体现其项目监督、组织规划的改革机制。

3.注重市场运营后备人才模式以政府主导为管理体制。

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完善市场运营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落实国家和中央的相关文件,突出市场化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机制。同时加大体教结合措施完善继续教育和竞技培养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运动员综合素质晋升渠道和自我价值实现。积极开展传统特色项目群,以学校教练,俱乐部教练、社会名教练综合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实现宏观调控,推动后备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曹继红.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3-5.

[2] 梁晓龙,鲍名晓,张林.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内容体系[J].体育科研,2006,27(2):29.

[3] 马志和,徐宏伟,刘卓,李金龙.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24(6):56.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社会转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