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监测的实现路径

2018-01-28 13:23
时代金融 2018年3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商业银行

万 勇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审部,重庆 4000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银行业高度信息化的同时,发展规模和盈利水平正逐渐扩大,积累的客户数据,管理数据、交易记录等呈爆炸性增长,海量数据席卷而来并汇集到了中央数据库。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大力支持。非现场审计正是依托银行信息化资源,利用计算机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开展数据统计、监测、筛选、分析等工作审计过程。非现场审计是商业银行大数据的一种初级运用,旨在预防和发现风险,增加企业价值[1]。经实践经验表明,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

(一)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

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只能依靠单位所提供的审计资料进行抽样、分析、检查、发现问题等。而单位向审计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等均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审计结果的质量。而在非现场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则可以根据非现场数据对审计的对象、内容进行实时的调查分析并及时发现问题,这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二)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非现场审计模式下,除了必要的现场沟通和现场调查外,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审计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能缩短审计时间,另外,隐蔽性较好的重大问题更容易被发现。避免了重复、无效劳动,增加了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应加大对审计模型的研发力度,提升非现场系统的应用水平,快速准确的找出疑问点,进一步提升审计监测结果的效率。

(三)提升了审计的全面性

传统的审计存在不能进行全面审计的弊端。而非现场审计依托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调集所有机构的相关业务数据进行筛选、监测、分析,克服了这一困难。能帮助审计人员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非现场数据的验证、分析,通过实施“点线面结合”审计模式发现问题的根源,对于发现问题的精度和深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审计职能转变为服务型

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由单纯的监督职能向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的审计方向转变,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不仅能实现监测工作,还能对审计对象的资料和业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潜在危害等,为相关业务部门制定制度和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缺乏制度上的强制要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对非现场审计模式只是处于任由其自由发展的状态,没有在制度上强制建立非现场审计操作流程和评价指标。由于被审计部门的资料是非现场审计的基础条件,需要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缺少组织机构的保障,缺乏协调机制。

(二)审计人员非现场审计意识有待深化

部分审计人员受传统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思维的影响,缺乏必要的非现场审计意识。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的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这也大大制约了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非现场审计基础工作相对劣势

在当前的形势下,基层分支行实施非现场审计主要内容是搜集审计基础数据、发放审计问卷等,而非现场风险管理还是处于空白阶段。另外,商行银行的业务系统必要的数据接口还没有完善,造成非现场审计数据较难从应用系统数据库里导出,影响了审计安全证据的采集和审计系统的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2]。

三、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监测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审计行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清晰层次和脉络。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为了进一步发挥非现场审计“远程监督、精确制导、有效审计”的作用,商业银行审计部应坚持把审计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是做好基础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覆盖资本水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形成一套符合商业银行运营实际的审慎监管“工具箱”。二是实现非现场审计技术方法的标准化,完善非现场产品管理规范、信息系统的应用规范以及审计技术应用规范等。三是实现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建立起精准化、智能化、可分析、可查验的操作流程。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为各项非现场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提升非现场审计的广度、深度及精度。

(二)完善和创新非现场审计模型

经济新常态下,受政策、区域、规模的限制,现代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受限,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的动力更为充足。因此,持续推进创新型商业银行,在充分考虑银行系统现状和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以大数据分析抓取技术为依,结合系统和数据情况,从机构、业务、产品等角度,建立完善关键风险指标和审计模型。首先,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审计人员要及时学习并运用优良的审计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模型要实现精确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使旗下银行业务范围内实现共享。推进监审联动,有效借鉴银监EAST系统、SMART系统,根据银监反馈的疑点数据进行“倒流”分析其建模思路。其次,是完善现有模型,对非现场审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进行沟通处理,进一步完善各类模型,提高发现问题的精确性。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模型库中的模型进行筛选,剔除不适用的模型,确保审计模型与业务发展的共同进步。

(三)规范非现场审计流程

规范非现场审计流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流程一定要规范化,根据每一种模式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要求,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非现场审计流程;二是建立非现场审计工作的交流、总结及评价机制,强化与被审计对象间的总结分析、信息交流,并聘请专家进行业务指导,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环境,是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基础。重视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优化审计队伍,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加强非现场审计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开办集中培训班或交流研讨会组织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学习与交流。近年来,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上实行水平等级考试,以此鼓励审计人员加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各大分支机构准确定位非现场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及提升方向,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培训及培养措施,大大提高了非现场审计水平。培养骨干审计工作人员,也可引进优秀人才。可实施“换岗体验工程”,对于新技术新知识应及时学习,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网点数量多,分布广从业人员数量大等特点,如果没有一套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精确制导的检查和监督体系,实现“眼镜蛇球”和“鹰眼”监测,单单靠人力进行现场检查,绝对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大力发展非现场监督审计的检查手段,是今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审计检查监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开展非现场审计数据模型分析,快速找出问题点和风险点,实现了由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从而优化审计资源,最大程度的提升审计效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现场审计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法。对于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场审计处理的项目交给非现场审计工作人员通过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现场核实的解决办法。首先,通常情况下,遴选审计方案的形式确定为项目主审人,其次,实践方法是:项目审计方案的制定让一般审计人员参与,要求参与的审计人员通过分析非现场审计的数据检查出问题、异常,并对检查对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找出的线索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部门领导人对各方案进行组合评价,确定方案优异的参与者为主审人,并持续使用非现场审计方式。这要求审计部门的每一个人都应以非现场审计为重点,善于利用非现场审计方法[3]。

2.配合现场核查,提升非现场审计的准确度。非现场审计的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基础性数据的真实性没有办法确认,准确的实际情况不能提供,更加不可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审计。而进行非现场审计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进行现场核查和被审计对象报送资料进行解决。开展非现定期监测项目以及专项审计,审计人员应运用现场检查的方式和技巧,对非现场审计发现的异常和问题进行现场检查,并调整非现场审计方案及模型,提升非现场审计的准确性。

四、讨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相继开发应用了适应自身实情的非现场审计系统,非现场审计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服务为宗旨,以增值为目的,积极推广非现场审计的实践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审计工作模式,提升了审计工人的精度、广度及深度,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整体水平。

总体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商业银行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加速改革、转型进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全面发展非现场审计模式,使得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监测预防的作用。审计方式也由传统的个案审计问题向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转变,由事后审计转为事发前,事中的风险预警,不断增强银行成本控制及风险防控的作用,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商业银行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