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青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北京 100101)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经济也发展的越来越快。而“金融”成为了当今人们的热点话题。那么人们口中常说的“金融”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其实金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交换,这种交换是跨空间、跨时间的。也可以说人们之间的跨时间、跨空间配置的交易都属于金融交易。营销的最后环节、实现价值交换的具体环节都属于交易的范围。而交易的本质就是金融。“货币”就是如此,比如今天你在某一个地方将一个东西卖掉,拿着所获得的货币到另外一个地方又买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货币的流通,这种流通就是夸时间、跨空间配置的交易。也就是货币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去实现明天的价值。当然,在古代的时候为了降低异地交易的成本,人们使用了“票号”,本来要跨地区完成的交易,只需要拿一张汇票就可以完成了,从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品的质量和特点上。这样就加快了跨地区的贸易市场的发展。交易方式中还包括借贷交易,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种纯粹的跨时间的交易。
从资本市场的运作上不难看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金融和资本化。一些备受鼓励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原始股变现,企业对未来的支配收益也体现在原始股变现这个重要因素上。相比较下,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在成熟问题上和国外还相差甚远,其实国内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本质是圈钱,而没有体现出企业的成长。股票其实就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未来的估值,它体现的不是对现在的价值而是对未来的价值。
第一,《金融的逻辑》这本书,采用了互动的模式,即经济、金融、政治、文化制度来保证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在生产基础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是必然存在的,这些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下,会有不同制度来保障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而这些保障的需求度是根据社会的发达程度来决定的,越是发达,需要的价值、地理范围和时限的需求越大,保障就更大。
第二,陈志武在书中把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通过衍生获得了金融史观的一些内容。并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起来进行对金融的论述确实是陈志武学术深厚的体现。这样进行对比后才能更准确地找出现在我们的金融工程的不足与优点。该延续的延续,该改正的改正。
第三,虽然陈志武在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但是在《金融的逻辑》中却跳出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的范式,将西方学术界的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的范式挥去,为中国的读者清晰地呈现了金融的逻辑。说道《金融的逻辑》我不禁想到了鹤山金融业的发展,鹤山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条条大路为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这不是鹤山金融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鹤山金融业的创新、以及鹤山金融业对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让鹤山金融业如此的可观。
第四,在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时,陈志武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各种传统,分别对“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做了相应的分析,通过揭示“孝道”、向人们阐述了“养儿防老”的弊端,说明了,养儿防老是前现代人们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而儒家的孝道才是文化制度的保证,我觉得这个论述对现在金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认为,我们的地理位置是相当客观的,我们的海外华侨同胞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我们现有的这些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同港澳同胞、和国外的企业更加紧密的合作起来,从中吸取他们的管理优点,填补自己的漏洞。我们可以引进商业银行来扶持我们的企业上市。更要加强我们与其他地区的金融交流方式,努力完善金融体系,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尽善尽美。《金融的逻辑》是陈志武先生跳过西方的金融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写出的著作,这本书极具代表性,陈志武通过平和的语气论述了金融理论,又针对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际金融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属于欧洲模式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营经营,二是属于美国模式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而对于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这实际上意味着,金融分业经营走到了终结,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的道路是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我们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陈志武先生虽然深受美国教育的影响,但却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中国的经济进行了解剖。所以书中陈志武先生提到的美国金融工程的种种优点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做的是在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平稳的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点。同时我们不应该害怕犯错,相反我们更要乐观,因为错误让自身更加美丽!